生活中太多的不顺心,你需要一点《钝感力》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大智若愚”,形容的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面上看起来都比较愚笨。这种人往往语言行动都显得迟钝甚至有点木讷,但是他们往往有超出常人的毅力和智慧。

电影《阿甘正传》里的主角阿甘,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被医生诊断为“弱智儿童”,不能正常上学,从小就被人欺负。阿甘在各种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中长大,最后以执着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成为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总统的接见,同时也拥有了幸福的家庭和成功的事业。

生活中太多的不顺心,你需要一点《钝感力》


阿甘这种“大智若愚”的能力,被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称为“钝感力”。

渡边淳一是日本著名文学大师,他的一生总共发表了130多部作品,其代表作《失乐园》被相继拍成电视剧和电影,在社会各界引起巨大反响。

渡边淳一先生认为钝感力不仅是一个人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更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不管你的头脑有多聪明,学习有多优秀,如果没有适当的钝感力,你就无法享受愉快而有意义的人生。

钝感力究竟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人生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钝感力》。

生活中太多的不顺心,你需要一点《钝感力》


钝感力让内心更强大

内心敏感的人很善于抓捕到别人行动或语言上的微妙变化,这种敏锐的觉察能力,在一些类似于侦探的工作当中能起到很好的正面辅助作用。然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内心过度敏感却会成为事业和工作发展的阻力。

过度敏感的人通常会很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们关心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把希望寄托于别人对自己的正面肯定,而无法接受别人的否定和忽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尊心太强”。

自尊心强的人一旦遭受别人的拒绝或者否定,他们就会备受打击,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作者的一个朋友O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年轻的时候,作者在一次文学沙龙聚会中认识了O先生,在那之前O先生就已经开始在文学杂志上发表小说了。作者说一看他的作品就知道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但后面因为接受不了编辑的拒稿,而开始自暴自弃,最终在文坛上消失了。

新人作家被拒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作者说自己也有过被编辑无数次拒稿的经历,当看到自己呕心沥血写出的作品被原封不动退回来时,那种感觉确实是相当郁闷的。但每次在借酒消愁之后,作者都会摆脱郁闷,重振旗鼓。

但满腹才华的O先生因为过度自尊,缺乏有益的钝感力而一蹶不振,最终失去了在文坛上大显身手的机会。

能成为作家的前提确实需要一定的才华,但有才华的人却不一定都能作家。作者认为,能让一个人的才华经过磨练熠熠生辉的,正是钝感力。

适当有益的钝感力能让人具有一种坚韧的力量,这种力量能能让一个人的才华开花结果,得到发扬光大。这不仅是在文坛上有所体现,在任何事业当中都是如此。

生活中太多的不顺心,你需要一点《钝感力》

作者提到的另一个故事的主角,则是一名事业有成的医生。

S医生是作者在札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当助理医生时的同事。当时负责带他们的教授是一个特别喜欢指责别人的人,而作为教授的第一助理,S医生是被斥责得最厉害的一个。每次当然他被斥责的时候,他总是轻轻地连着回答两个“是”“是”。在别人看来,这好像是“唯唯诺诺”的样子,但S医生从来不放在心里,下了班依然该干嘛干嘛,喝啤酒、泡澡,以惊人的速度把一切不快统统抛到脑后。

多年后,当作者再次见到S医生时,他已经成了医院的院长以及名誉董事长。更值得一提的是,75岁的他身体和精神都特别好,无病无灾,神采飞扬。

S医生就是具有绝妙钝感力的人,经得住打击,心胸开阔,不屈不挠地永远向前看。这不仅让他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同时也是他的身体始终健康的秘诀。

钝感力让身体更健康

血管的通畅是我们身体健康的前提,而血管由自律神经来控制,自律神经又被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当我们处于放松、舒服的时状态时,是我们的副交感神经在发挥作用,此时,我们的血管是扩张的、通畅的;而当我们感到紧张、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的时候,则是交感神经在发挥作用,它会让我们的血管变窄,血压升高。

所以,保持平和的情绪,是我们获得健康身体的必要前提,而这就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钝感力。

钝感力强的人,其自律神经就不会时常陷入异常的刺激当中,能够让血管一直保持舒张状态,让血液畅通无阻地流遍全身。

钝感力能让人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这也是预防和治疗癌症的重要方法。在同样患有癌症的情况下,拥有钝感力的人也会比敏感的人更容易得到治愈,而且不容易复发,因为钝感力让他们能不急不躁地对付癌症,甚至可以把癌细胞当做朋友。当心情和身体都处于平和状态的时候,自然有更多的能量去恢复健康。

生活中太多的不顺心,你需要一点《钝感力》


此外,我们的五官和肠胃也需要适度的钝感力。

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如果过度敏感的话,会对人产生负面影响,而适度的钝感能减少器官损耗。

视力太好的人眼睛容易疲劳;听力过于灵敏的人思维容易受到干扰;嗅觉和味觉过于灵敏的人对食物会异常挑剔;而触觉过于灵敏的人则经常会受到皮肤不适的困扰。

有的人甚至在天气变化前,身体就有了反应,比如在下雨前会感觉到关节痛,这种比天气预报还灵的身体,却只能给生活带来痛苦。

而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小A则因为身体的钝感,而让自己免去了一次灾难。

在一次集体活动中,大家在宾馆共进晚餐之后,集体出现了身体不适。经诊断,是由于宾馆提供的食物不新鲜,导致的食物中毒。在所有人都在腹痛腹泻的时候,小A却安然无恙。他也和大家一起吃了一样的东西,但身体却并没有受到影响。

作者说大概是由于小A从小在贫困的环境中长大,生活中不是那么讲究,而让他练就了一个富有钝感力的肠胃。

身体的钝感力其实也是一种才能,可以让我们更为悠闲自在,健康长寿。

钝感力让爱情和婚姻关系更和谐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生活的关键,而这就需要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不能过度敏感和计较,特别是在爱情和婚姻关系中,保持适度的钝感力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在书中为男性提供了如何才能成功追求到心爱的女生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保持十足的钝感力。不能急躁,要保持十足的耐性,不紧不慢、张弛有度地接近对方。

在遭遇拒绝的时候,缺乏钝感力的男性通常会认为自己没戏了,而拥有钝感力的男性则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坚持,绝不灰心丧气,直到赢得最后的胜利。

在约会的时候,保持钝感力的男性也会更受欢迎。因为他们钝感,对食物和环境都不挑剔,他们会遵从女性的喜好点餐,对女生杂乱的房间保持宽容。这都会让他们有更大的成功率。

当两人步入了婚姻关系,钝感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结婚之前双方有一定的距离感,双方的缺陷和不足都不是很明显,而婚后的朝夕相处,一举一动都在对方眼里,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会被无限放大。

像是该怎么挤牙膏这种事情,也会成为夫妻两人大吵一架的原因。丈夫指责妻子为什么不把牙膏从尾部卷起来,把指痕去掉,妻子一听,则说出丈夫更多令人不满的地方。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这样在美好的清晨开始了。

生活中太多的不顺心,你需要一点《钝感力》


在夫妻关系中,这种无所谓对错,全凭个人感觉而造成的失和,可以说数不胜数。如果双方都将这些不满和烦躁积累在心里,不断升级,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发生一次大的爆发,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夫妻关系彻底土崩瓦解。

而如果夫妻双方能有一方拥有足够的钝感力,对气氛的缓和就能起到很大作用。不管一方埋怨还是指责,另一方都能不放在心上,也不去反驳,埋怨的一方自然也就消停了。

结婚的时间越长,夫妻双方都应该更加的不拘小节,才能让婚姻走向最终的幸福。婚姻生活,其实就是一条漫长的容忍之路。容忍的背后,则是钝感力一直在支撑和守护他们。

母爱的强大,来源于女性特有的钝感力

外貌天生就比男性纤细柔弱的女性,看似不如男性强大,实则一对比就会发现女性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比男性要强大坚韧得多。

不说别的,就怀孕和分娩一事,女性对于疼痛的强大承受力就能实力碾压世界上所有男性。

除了对于疼痛的忍耐力,女性的身体在抗寒方面也强过男性,因为相较于男性,女性有着丰富的皮下脂肪层。

此外,作者在一次对一个宫外孕女性进行手术的过程中还发现,女性能承受的失血量远远超出了男性能承受的范围。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血液只要流失三分之一,就将面临死亡。

而当时作者作为主刀医生救治的那名女性,失血量足有二分之一那么多了。在作者都以为无力回天的时候,那名女性竟然神奇地活了过来,并在两年后又怀孕生下了一个男孩。

女性,是造物主的恩赐,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根本。这种坚强的柔韧劲儿,正是女性强大钝感力的体现。在孕育和生养孩子的过程中,女性这种特有的钝感力都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母爱,则更是钝感力的集大成者。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哺乳是每一位妈妈都必须经历的事,在自己家里倒是没什么,可很多时候,在一些公共场合,孩子饿了哭闹的时候,也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聊起衣服给孩子喂奶。要是没有十足的钝感力支撑,相信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样无所顾忌的。

生活中太多的不顺心,你需要一点《钝感力》


在夜里孩子哭闹的时候,不管有多累多困,母亲都会起身照顾孩子,而很多爸爸们则会拿着枕头跑到别的房间继续睡。

对于大小便,如果不是自己的孩子,恐怕没有人会愿意触碰,而作为母亲,为了掌握孩子的身体状况,则要随时拿着孩子的大小便细细研究,闻气味、查看颜色形状等等。

女性在母亲的角色上心甘情愿地付出一切,同时也练就了越来越强大的钝感力。

随着孩子的成长,到了离乳阶段,母亲需要给孩子精心准备食物,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吃东西,孩子往往会把餐桌弄得又脏又乱,在外人看来,会觉得不堪入目,而对于母亲来说,这一切都是正常的,有时甚至还会把孩子弄出碗里的食物捡起来放进自己嘴里。这种可以原谅和接受一切的情感,正是产生钝感力的体现。

生活中太多的不顺心,你需要一点《钝感力》


对于孩子的错误,母亲总是能做到无条件地宽容,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喜欢找妈妈。母亲能包容孩子的一切,能拿出自己的全部支持孩子,甚至可以与孩子生死与共。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相信任何一个做过母亲的女性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种为了孩子可以承受一切,包容一切的力量,正是以钝感力为原点而产生的。

如何培养钝感力

一些人具有天生的钝感力,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他们的反应都会比别人要迟钝,他们因而也能更容易过上平静而愉快的生活。那么,对于较为敏感的人来说,钝感力可以进行培养吗?

答案是可以的。作者在书中提到,为了培养钝感力,我们要学会“得寸进尺,得意忘形”。虽然人们一提到这两个词就会想到卑鄙无耻,令人羞愧的事情,但其实,很多时候,这种“厚脸皮”的精神,能让人获得更多前进的动力。

作者在还是新人作家的时候,常因为被拒稿的事情而丧失信心,跑去和他的妈妈桑诉苦,他的妈妈桑则每次都会用打手用力拍一下他的肩膀,对他说:“不会的,你很有才华呀!”

被妈妈桑毫不犹豫地夸奖几次,慢慢地作者也觉得就是那么回事了,自己确实蛮有才华的,然后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就好了。

在缺乏自信或者犹豫不决的时候,无论你怎么左思右想都是无济于事的,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从别人的看法中挑选出听着顺耳的,能给自己带来动力的去相信,并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就能达到你的目标。你也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磨炼出越来越强的钝感力。

生活中太多的不顺心,你需要一点《钝感力》


另外,用感谢的心态去面对别人的嫉妒和讽刺,也能培养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钝感力。

很多人在得知自己遭到嫉妒或者中伤的时候,都会耿耿于怀,十分恼火,怨恨对方,甚至会用同样难听的话还击对方。但这种做法,无疑会让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

最好的办法是,无视对方的存在。因为,被嫉妒的人往往都是能力比别人强的人,而那些喜欢嫉妒别人的人,则大都能力平平,甚至较差。

能想到这一点,被嫉妒和中伤也就没有那么令人不快了。你甚至可以对嫉妒你的人说一句:“谢谢你总是这么嫉妒我,托您的福,我会更加努力,今后还请继续嫉妒吧。”

对于别人的讽刺挖苦,也可以用这样的心态来应对,任你用怎样的眼看我,都与我无关;任何流言蜚语,都可以置之度外。

如此,随着你的钝感力越来越强大,你的心胸也会越来越宽阔,生活也就越来越愉快和平顺。

除了精神和心灵上的钝感力,我们身体的钝感力也是可以培养的。比如,对食物不要太挑剔,让我们的肠胃能适应更多的食物消化;对外部环境也尽量保持接受的心态,才能让我们的身体能随机应变地调节自己,以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

一个健康的身体,都是充满钝感力的。具有钝感力的身体,有很强的自我保护能力,能在复杂的环境变化中泰然自若,保持平衡稳定。

总结

我们一向追求聪慧敏锐,而不看好迟钝和木讷,殊不知,越是想要活得精明的人活得越累。而钝感,则会让我们不为琐事所动摇,保持平和的心情,专注于自己所追求和热爱的事物当中。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中国古代经典的孔孟之道所体现的,也都是让人心胸开阔,不与他人计较,坚持自己原则,不为他人左右的的精神。其实,这也是钝感力的另一种说法。

我们身处社会,需要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获得人生的意义,处理得好,这些人际关系就成为我们强有力的后盾,而处理不好,则会在生活工作方方面面受到不好的影响。保持适度的钝感力,则是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重点。

精神方面的钝感力能让我们心胸豁达,悠然自得,而身体上的钝感力则能让我们减少不适或者疼痛的折磨。拥有钝感力的人,幸福感指数都要高一些。

钝感力是一种生活智慧,一种处世态度,还是一种生存技巧。也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