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圓桌戰“疫”④丨如何理性看待餐企漲價?

疫情影響下,餐飲行業受到重創,餐企和消費者都在等待“暖春”到來。而最近,一部分知名餐企因漲價被推至風口浪尖,正如網友們所吐槽的,“沒等來報復性消費,卻等來了報復性漲價。”

從消費者角度看來,餐飲堂食冷清的局面仍未改觀,這時漲價有點“傷感情”,只有市場活躍起來,餐企經營才能恢復如常。而對餐企經營者來說,疫情期間,一些原材料價格上升,店面租金與員工成本也是必要開支,翻檯率、客流量下降也是不爭的事實,正常的漲價也是為了對沖這些成本帶來的壓力。

那麼如何從市場的角度看待餐企漲價?如何在企業與消費者利益之間尋求定價的最大公約數?圍繞“漲價”話題,新京報商業消費新聞部邀請眉州東坡酒樓、金鼎軒、胡大飯館、木屋燒烤及行業資深專家進行圓桌討論。

【圓桌嘉賓】

賴陽 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商業研究所所長

王剛 眉州東坡董事長

邱兵 金鼎軒市場部總監

郭冬 胡大飯館總經理

王樂武 木屋燒烤聯合創始人

【核心觀點】

1. 餐企定價主要依據人工、房租和原材料成本。其中人工、房租屬於固定成本,呈持續緩慢上漲態勢;原材料成本是彈性成本,疫情緩解之後,可能逐漸回落。

2. 餐企調價除了測算成本,還要對市場環境、同類企業調研分析,最終取決於自身經營理念和策略來確定。而近期如有價格變動,還需結合疫情發展週期。

3. 受疫情影響,一方面消費者收入縮緊,另一方面餐企面臨的生存壓力巨大。無論價格是否變動,都是餐企的決策結果,輿論不應該給予太大壓力。

4.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漲價對客流有一定影響,也並不能解決餐企處於低谷的問題。而提供好的用餐體驗,增加顧客滿意度,有助於市場的更快復甦。

5. 此次疫情之下,相關部門對餐飲行業提供了切實的幫扶政策,同時餐企要積極自救,思考面對困難和長期防控的轉型。

【業界對話】

新京報:最近有沒有調價或調價的計劃?

王剛:眉州東坡沒有調價,我們在推優惠活動。第一國家倡導“三保行動”,我們定位大眾餐飲,要堅決響應;第二,疫情期間,餐飲業損失嚴重,企業要想辦法開源節流,才能渡過難關;第三,消費者收入縮緊,這段時間來就餐的很多都是老顧客,考慮到他們的感受,我們不會漲價。

邱兵:金鼎軒在4月18日推出了新菜單,整體價格平均下調8%。

郭冬:胡大正處於有序復工復產期,為穩步推進餐飲大環境的復甦,目前還沒計劃調價。

王樂武:木屋燒烤目前沒有漲價。但從長期來看,漲價是肯定的,各方面的成本都在上漲。

新京報:目前原材料、人工、房租等成本,哪些因素對價格的影響最大?

王剛:

餐飲支出最大的三項是原材料、人工成本、房租,分別佔比約為32%、30%、10%,調價主要也是依據這三項成本來。目前眉州東坡原材料和人工成本都沒有上漲,同時我們還享受到了房租減免、優惠。

邱兵:這幾項都有,但對價格影響最大的還是人工費用。

郭冬:目前來看原材料成本比較穩定,人工成本和房租成本相對固定,對價格影響影較大的因素是客流下降帶來的成本壓力。

王樂武:餐企定價主要用的是“成本加價法”,也就是原材料、人工、房租、材料折舊、利潤等相加,得出最後的價格。調價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在“成本加價法”中,各個因素都在上漲。從目前看,原材料上漲帶來的壓力最大,除了食材,餐飲的很多輔料,包括紙巾、餐盒的價格都在上漲。

賴陽:對餐企定價影響最大的首先是人工和房租成本,這兩項是企業的“硬成本”,屬於“必須要支出”,而且還有可能持續上漲的。相比之下,原材料的成本是彈性成本,尤其在疫情緩解之後,原材料的成本會逐漸有所下降。

新京報:餐企價格調整一般要經過哪些環節的調研和程序啟動?

王剛:不管是漲價還是降價,都要經過市場調研和判斷。第一要看大環境,包括整個經濟情況、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即CPI漲幅等,衡量消費者的承受能力;其次要預估食材、人工成本,同時還要結合企業的定位等因素綜合考慮是否調價,是漲價還是降價,幅度多大。

邱兵:首先要對企業內部費用變化分析,作為餐飲價格調整依據參考項;然後對市場原材料價格變化調研分析,評估是長期還是短期行為;對於同類企業銷售價格調研比對。這些都是餐飲價格調整的參考,最終還需依據經營理念和策略來確定。

郭冬:一般都是首先調研原材料的價格,然後計算企業的經營成本,最後綜合評估。這次疫情比較特殊,如果有價格變動,還要結合疫情發展週期。

王樂武:

餐企定價會調查市場,但其實只要用同樣的加工方式、同樣的人工評估,一款菜品依然無利潤,那就必然不是餐企內部挖潛的問題,而是外部因素的影響了。價格調整也會分菜品,比如木屋燒烤的羊肉串,10多年前1.5元一串,現在3元一串,但是各方面的成本絕不只“翻倍”,這樣的產品就像麥當勞的巨無霸一樣,是為了顧客的滿意度而定價。

賴陽: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環節。規模較小的餐企相對簡單,比如通過對自身財務、人工等進行預估就可以決定。大企業的決策相對複雜,除了測算成本,還要測算價格變動後,消費者的消費金額、消費次數的變化以及短期的風險、長期的業績等諸多方面考慮。

新京報:這次漲價事件是否會影響餐企在價格方面的決策?壓力主要來自哪些?

王剛:平時調價是根據市場行情,漲價和降價都有,主要看市場環境和企業自身需求,去年我們還降了一次價。按照慣例,餐企漲價一般會定在春節前,整體消費形勢好,也是餐企生意最好的時候,但在這期間食材成本、物價上漲,餐企還要支付春節、元宵等法定節假日3倍工資以及年底獎金等,壓力比較大。

邱兵:每個餐企情況不同,經營理念也存在差異,這次漲價事件不會影響餐企在價格方面的決策。壓力主要是來自疫情所造成的生意大幅度下滑,使得部分餐企希望通過提升客單價,彌補一些低客流造成的現金流損失,而提高客單價,又會導致部分客人流失。

郭冬:有一定影響。有消費者認為,餐企漲價是將疫情的損失,變相轉嫁給消費者,不能接受。但疫情對於餐企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這期間各種成本的上漲,而且這種影響還將在一段時期內存在。

王樂武:對於菜品的定價還應該是市場行為,是餐飲企業內部對成本核算後的結果。如果不考慮市場和成本、大家都“賠錢”,那就沒人從事餐飲行業了。但有時漲價也是餐企的營銷方式之一,例如借漲價對菜品的品質等進行提升。

賴陽:會有影響。此次漲價事件主要涉及的餐企都是比較受消費者關注的,其實疫情雖然緩解,但所有餐企會因為防疫的要求,有接待能力下降、收益下降的困難,但看到有企業因調價飽受詬病,導致不敢漲價。

新京報:有觀點認為現在不是漲價的合適時機,你怎麼看?

賴陽:價格的變動,是餐企的決策結果,輿論不應該給予太大壓力。雖然漲價讓受到疫情影響的消費能力吃緊,但是餐企面臨的生存壓力更大。我們應該冷靜地認識到,企業並不是“趁機漲價”和“藉機撈一筆”,而是一旦無法生存,會導致大量人員失業,關聯的合作方也會失去租金,包括上游合作企業等整條產業鏈,都會失去收益來源,直接導致就業壓力加大、經濟萎縮等風險。

王剛:除了有要求關閉的門店之外,我們從疫情初期到現在都沒有關閉門店,主要考慮到員工的安全。困難肯定是有的,食材、房租、人工各項成本壓力都比較大,客流沒有回升到正常水平,但我們也享受了社保、貸款、房租減免等優惠,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對未來信心滿滿。

邱兵:適合不適合不是別人說的,要看自己企業具體情況和經營策略,現在考慮的是疫情可能會常態化,企業先要考慮的是怎麼繼續活下去。

郭冬:主要看各企業的恢復情況和運營成本,但首先一定是“能否活下去”,然後還要考慮能否繼續為顧客提供好的用餐體驗,同時還要為市場的復甦營造一個好的環境。

王樂武:我認為現在漲價可能並不能解決餐企處於低谷的問題,所以還不如保持原價,來增加客戶的滿意度。

新京報:你認為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餐飲漲價對客流影響有多大?

賴陽:會有影響。但如果餐企能在價格上漲的同時,對菜品、服務的質量一併提高,顧客會逐漸迴歸。而且可以運用增加優惠、折扣,或者推出新菜品等技術方式,降低消費者對於漲價的敏感度。

邱兵:一定程度上,餐飲小幅度的漲價對客流影響不大。

郭冬:從胡大飯館經營的中餐來看,價格的變動對客流沒有太大影響。目前能來堂食的都是忠實的老顧客,我們感恩他們的信任與支持,所以不會漲價,同時還推出會員價專屬福利。

王樂武:幾乎沒有影響。現在很多餐企選擇的都是“加量加價法”,就是品質和價格同時提升一些,從顧客的反應來看都還不錯,極少有企業會選擇“減量加價法”。

新京報:恢復堂食後餐企主要面臨哪些困難?最想得到哪些支持?

邱兵:疫情造成的消費者恐慌心理暫時不能消除,客流短期內難以恢復。雖然餐飲堂食恢復,但由於防疫措施中對於就餐形式和人數等各項要求,餐企經營者的顧及也很多。同時,疫情造成餐飲生意大幅度下滑,員工工資減少,造成餐飲的從業人員不穩定。我們希望能通過消費券發放,為餐企引流顧客,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時,逐步放寬對就餐形式及人數的限制,同時給予餐飲從業者居住的幫扶措施等。

郭冬:餐企復工面臨的壓力,主要是離京員工返京的隔離問題,另外就是市場環境的復甦。北京是一個包容性、流動性很強的城市,旅遊業和商務人群的防疫管理,對餐企經營也有很大的影響。希望能全面控制疫情,推進恢復生產和復工。

王樂武:此次疫情之下,相關部門對餐企有一些切實的幫扶政策,企業在期待扶持的同時,還是要積極自救,思考面對困難和長期防控的轉型。

賴陽:雖然恢復堂食,但考慮到防疫要求,要加大顧客的用餐距離,每桌的用餐人數也要控制,所以直接導致餐飲企業接待的人數、翻檯率都會下降。受疫情的影響,餐企的收益在短時間內都難以迴歸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新京報記者 王萍 張曉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