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頭上的月亮離我們是越來越遠還是越近呢?

月球,俗稱月亮,是太陽系中第5大的衛星。月球的直徑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量是地球的1/81.月球表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亮區是高地,暗區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帶,分別稱為月陸和月海。

月亮離地球有38萬千米之遙。科學家在研究地球上一種罕見的(玻璃體)時,沒想到在月球上找到了答案。而科學家在研究生活在太平洋中的鸚鵡螺時,卻發現月球正悄悄離地球而去。

1887年以來,在中國、美國、菲律賓、象牙海岸和澳大利亞等地,先後發現一種細小的(玻璃體),有淡綠色的,也有棕黃色的。一般像胡桃那麼大小,最小的像米粒,最大的像柚子,它們形狀也多種多樣,有呈球形,有成扁圓形,而且含水量比任何岩石都低。

它們是從哪裡來的呢?許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它的來源,但始終是個謎團,無法找到答案。

有人說,這些玻璃體是隕石從地球外面進入大氣層時重新融化後形成的,所以叫它(玻璃隕石):也有人說,大隕石撞擊月面時產生的高溫和高壓引起爆炸,使岩石粉末和石塊拋向四面八方,形成輻射紋,其中一部分飛離月球,落到地球上。

我們頭上的月亮離我們是越來越遠還是越近呢?

1961年,“阿波羅11號”登上月球以後,人類的足跡在月亮上出現。在月亮上,人們發現玻璃體到處都有,俯拾即是。而且還有著不同的形態,有球形、橢球形、拉長狀、不規則啞鈴狀,表面還有大小不同的空洞,這足以證明地球上的玻璃體來自月亮。

1978年10月,英國,《自然》雜誌報道,美國地理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的卡姆和科羅拉州立大學普姆庇對鸚鵡螺進行研究,解剖了千百隻鸚鵡螺後,發現他們有一種奇妙的“時鐘”

外壁的生長紋默默地記載著月亮的地質年代中的變化歷程。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生活在太平洋南部水域裡的一種鸚鵡螺,是地球上的“活化石”他是一種奇異的軟體動物,身上揹著一個大貝殼,外貌同蝸牛相似,外殼呈灰白色,腹部潔白,背部有棕黃色條紋,被人稱為生長紋。

有趣的是,鸚鵡螺的殼很大,有許多弧形隔板分成許多小室,每個氣室之間的生長紋有30條,同現代朔望月十分接近,生長紋每天漲一圈,氣室一個月長一隔。

兩位美國學者考察研究了新生代、中生代和古代的鸚鵡螺化石。發現同一地質年代的生長紋相同,不同地質年代的化石不同:新生代漸新世的的螺殼上的是26條;中生代白堊紀的螺殼上是22條;奧陶記得螺殼上的是9條。由此,人們可以設想到,在4億年前,月亮繞地球一週是9天,而隨著時間的變遷,月亮公轉週期,逐漸變成15天、18天、22天、26天,而現在是29天多。

由此可見,月亮正緩慢地離地球遠去,長此下去,月亮在千百萬年,幾億年甚至是幾十億年以後會飛離地球,逃之夭夭。到那時,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運用自己的智慧來挽留這顆美麗的星球。對此,你們相信嗎?


我們頭上的月亮離我們是越來越遠還是越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