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你是否具備讀書人的五大內涵?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從周總理少年時“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宏圖偉志我們得知讀書可以振興中華;從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可以看出讀書可以醫國治民;從孫中山先生“育人才而培國脈”的主張中我們知道讀書可以救國。

深度:你是否具備讀書人的五大內涵?

魯迅先生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讀書可以提高修養,可以擴寬眼界,可以讓人變得聰慧,讀書是讓我們在這個世界安身立命之所在。作為讀書人,怎樣讀書,是值得深究的。其實古代先賢早就給我們指明瞭方向。

深度:你是否具備讀書人的五大內涵?

讀書

讀書的內涵分為:讀、思、行、寫、研這五種。

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魏書》

讀書不僅僅是閱讀文章、粗略瀏覽等泛泛的意思,而是要讀到書的魂裡面去,作者的精神裡面去。讀書分三個維度:多、廣、深。

l 多讀書

在讀書的次數上來說,讀一本書,多讀幾遍,自然而然就會顯露出書中的涵義和本質。我國著名的數學家張廣厚看到了一篇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幫助的論文,對這篇僅有20多頁的論文,反反覆覆閱讀了長達半年之久,在原本潔白的書頁留下了一條條烏黑的印跡,因此還遭到妻子調侃其“吃書”。

深度:你是否具備讀書人的五大內涵?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l 廣讀書

對於讀書的廣度來說,閱讀的範圍越廣,你瞭解的信息就越豐富,更容易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這也是博學多識。北宋文壇領袖蘇軾年少成名,認為自己博覽群書,早已“識遍天下字,讀遍人間書”,但是有一位老者為提點蘇軾,便用一本晦澀難懂的書去“請教”蘇軾,蘇軾果然認不出來,便立刻明白老者是為了警醒自己,讓自己知道天外有天,世上還有很多知識是自己不懂的。從此以後蘇軾變得謙遜起來,奮發努力並將之前的狂言改為“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深度:你是否具備讀書人的五大內涵?

圖書館

l 深讀書

讀書最重要的是深度,不僅讀書要有深度,而且要讀的有深度。在讀書的時候要對書中內容去思考、去琢磨,挖掘出深刻的道理,感悟文章蘊含著的深厚底蘊。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就是一位“深讀書”的典範:在讀書過程中不僅要了解全書的內容並掌握其精神實質,還要對書中內容作深入探討。

深度:你是否具備讀書人的五大內涵?

華羅庚在讀書

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讀書和思考永遠是並列前行的,讀書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要善於分析和思考,不能只是一味埋頭讀書,要通過思考探究其原理善於總結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l 牛頓的思考

被譽為“近代物理學之父”的牛頓從小就是一名愛學習並善於獨立思考的孩子,年輕的牛頓在自己院子中被一顆蘋果砸中腦袋之後,非但沒有像常人一樣認為理所當然,而是認真的探究蘋果為何向下掉落而不是向上,經過一系列的思考和論證,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從此為現代物理奠定了基礎。

深度:你是否具備讀書人的五大內涵?

牛頓因為蘋果掉落產生的思考

書中的內容是一成不變的,但是作為讀書人要學會通過書表達的內容去反思,發散思維去考慮是否有不同的見解,另闢蹊徑去究其原理,不僅吸收書裡面的知識,甚至要嘗試舉一反三

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畫旨》

“紙上得來終覺淺”,讀書並不止於紙上談兵,儘管要發奮讀書,但不是死讀書、讀死書,書中知識有限,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實踐,並學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現在很多人讀書要麼不求甚解,要麼坐而論道,僅知其形不明其意不去實行,沒有辦法檢驗書中真偽,也沒有將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更沒有辦法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進步。

深度:你是否具備讀書人的五大內涵?

王陽明:知行合一

l 實踐出真知,李時珍的鉅著《本草綱目》

明朝時期著名的醫藥學家李時珍耗費數十年的時間,研讀了近千本的醫學著作,《本草綱目》序言道:“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靡不採收”。李時珍認真研究醫學藥理,為了追求真知,遊歷山川河流,拜訪各地人士,不僅結識了很多朋友,還通過實地考察糾正了前人醫學著作中很多錯誤,同時嘗百草辨藥性,發現了諸多新的藥物。李時珍不畏艱難困苦,考古證今、窮究物理,不僅編寫了《本草綱目》這樣名揚海內外的醫學鉅著,還為祖國的醫學事業打下了厚實的基礎,並被後世尊稱為“藥聖”。

深度:你是否具備讀書人的五大內涵?

醫學鉅著《本草綱目》

通過李時珍的事例我們從中得出結論:在讀書中獲取知識,還需要在大自然和社會中實踐運用讀書能博採眾長,而“行萬里路”才能增加閱歷,積累經驗。

寫:好記性弗如爛筆頭——《越諺》

很多人讀書的時候需要通過記筆記、摘抄或者註釋的方式將書讀通透,寫的過程不僅是加深記憶,也是與作者逐漸心意相通的過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突出了知識的積累會讓筆下寫作功夫更加得心應手,而“好記性弗如爛筆頭”體現了“寫”對於讀書過程中知識積累和沉澱的重要性,“寫”與“讀”相輔相成。

深度:你是否具備讀書人的五大內涵?

“寫”與“讀”相輔相成

l 明朝文學家張溥的佳話“七錄七焚”

張溥出身低賤,但幼時勤奮好學,讀書時必然會用筆抄書,炒了讀過之後又用火燒掉,這樣反覆七遍,哪怕天寒地凍依然如此。最終不僅成為了著名的文學家,還留下了了“七錄七焚”這樣勵志的故事。

深度:你是否具備讀書人的五大內涵?

張溥故居

讀書過程中多讀多寫是做學問必備的法門,不僅

鍛鍊自身的文字功底,也加深對書中內容的認識。人們經常在生活中看到、遇到一些事物,或者生活中有一些的感悟和心得體會,不妨付諸筆端將其寫出來,從中積累知識,汲取經驗

研:格物致知——《禮記·大學》

格物致知是古代儒學的重要思想,其意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旨在教育人們對於事物要有鑽研事物原理,探究本質的精神。同樣在讀書中,除了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目的之外,還應該秉承“致知”的態度研精究微,探尋世界真理,達到推動社會進步的目的。

深度:你是否具備讀書人的五大內涵?

正在用顯微鏡做學術研究

l “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格物之路

上世紀新中國成立之際,在美國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錢學森前輩已是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但是毅然克服重重困難回國效力,在沒有任何援助的情況下,扛起製造核武器的重任,“白手起家”歷時五年研究出了我國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在當時給全國人民打了一劑強心針。隨後在錢學森的帶領下,我國相繼研究出了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將我國導彈研發推進至少二十年,極大的提高了我國整體國防軍事實力。

深度:你是否具備讀書人的五大內涵?

火箭

格物致知,不僅在讀書和學術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在如今的教育觀念裡也是必不可少的。現在的教育中十分注重培養孩子們的科研能力和鑽研精神,讓孩子從小就具備嚴謹的科學態度,讀書不僅要有“格”的求真務實的鑽研精神,還要有“致”的朔本求源的求知慾望,只有保持一顆研究的心態,不停的進步創新才能讓社會不斷髮展,而不僅是為了讀書而讀書。

深度:你是否具備讀書人的五大內涵?

孩子在做實驗

總結:讀書有多讀書、廣讀書、深讀書這三種讀法,學會邊讀書邊思考讓我們感悟了書中的真諦,並有了新的認識,而知行合一是為了讓讀書學以致用,但是為了提高讀書效果、加深認識,我們必須將所學、所悟付諸筆端,而格物致知、研精究微的態度是為了對知識進行創新和昇華。

深度:你是否具備讀書人的五大內涵?

腹有詩書氣自華

我們通過

讀書瞭解世界,通過讀書豐滿自己,通過讀書讓自己活的更有尊嚴。作為讀書人完整的教育人生,讀書是一門學問,活到老學到老,既要掌握讀書的方法,也要瞭解讀書的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