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冒犯尊師的子路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接受孔子親傳的弟子大約有三千多人,其中,出類拔萃、精通六藝的學生,一共有七十二人,世稱“孔門七十二賢”,子路就是這七十二賢之一,也是陪伴孔子時間最長的弟子之一。

論語:冒犯尊師的子路

雖然孔子在收徒時主張有教無類,但是子路的入門經歷卻是格外另類的。子路一生志氣剛強,性格直爽,在拜入孔門之前,他常常身穿奇裝異服,到處顯示自己的威風和無敵。他還非常瞧不起孔子的學說,認為孔子的三寸不爛之舌,終究敵不過他三尺寶劍的鋒利,所以,他屢次以武力冒犯孔子。

那麼,是什麼促成了子路的改變,使其心悅誠服地拜倒在孔子門下呢?

原來,孔子因儒學名聞天下,但在儒學的耀眼光芒之下,他自身孔武有力的特點卻受到了人們的忽視。

實際上,他身上流著商朝王室的血液,本身就是帝王之後,到了他這一代,雖然王室的光輝早已離他遠去,但這種基因卻從未徹底消失。孔子的父親郰梁紇還是魯國的一位將領,曾經在攻城時用一隻手託舉起整個城門。

論語:冒犯尊師的子路

按照現在的長度單位計算,孔子身高足足有兩米二,加上孔武有力,面對子路的挑釁,孔子其實並沒有放在心上。

子路見到自己引以為榮的武力被孔子輕鬆化解,又被孔子設計出的一系列禮樂儀式慢慢引導之後,終於心悅誠服,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拜孔子為師,並很塊地就成為儒家思想的堅定推動者和實施者。

子路很不喜歡道家的消極避世思想。

公元前517年,子路追隨孔子前往楚國,途中遇到很多隱居的所謂高人,這些人甚至試圖讓子路離開孔子,打消改變世界的念頭。子路對他們的態度給予了堅定的反駁。他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一個人如果有才能,那麼不當官是不仁義的表現。如果只想著自己一家一戶的親人倫理關係,卻坐視社會的動亂而不管,這是一種典型的雙重標準。沒有一國,哪來的家?如果只圖潔身自好,卻完全不給國家和社會貢獻任何價值,這哪裡是仁義的表現呢?

子路隨孔子周遊列國後,在孔子的積極鼓勵之下,他前往衛國擔任蒲邑市長,以工作能力受到人們的稱道。子路在衛國一直工作生活了將近20年,但他為人畢竟太過忠勇,在衛國發生內亂的時候,因拼死保護賢臣孔悝,而被亂刀剁為肉醬。

子路被後世尊為“孔門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家祭祀。綜觀子路一生,除了他的忠勇足以為後世瞻仰外,他堅定的跟隨孔子實現政治理想的作風,也值得我們努力效仿。

論語:冒犯尊師的子路

這就是《論語-微子篇》第7章背後的故事。

關注我,每天和你一起用論語感悟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