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幕禮儀,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彈幕禮儀,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今天,你在網上生氣了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新聞評論、微博回覆和視頻彈幕成為了我人生中的三大“添堵聖地”。本來懷著輕鬆的心情刷刷手機,卻分分鐘就被勾起了吵架的慾望。


就連原本作為我最重要的精神角落之一的B站,也不知何時起變成了幾乎可以比肩“愛優騰”的KY彈幕集散地。所以今天,就來聊一聊關於“彈幕禮儀”的話題吧。


彈幕禮儀,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彈幕文化,或者說彈幕本身,起源自日本視頻分享網站niconico動畫,後來通過A站引進中國,並在B站發揚光大。


不過其實日本網友口中的“彈幕”,指的是如同集中的炮火一樣大量的從屏幕飄過的吐槽,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謂的“刷屏”。只不過由於後來國內網友的普遍誤用,彈幕也就用來指代每一條觀看視頻時彈出的評論性字幕了。


相比起獨立於視頻的存在評論頁面,彈幕的特點在於它的實時性,和一種其實並不存在的互動性。


大量的陌生網友針對實時的、具體的片段做出有針對性地評論,讓觀眾獲得了一種“實時互動”的錯覺,也有一種彷彿正在和朋友一同交流的虛假的陪伴感。


隨著彈幕網站的興起,彈幕文化也逐漸形成,除了評論和吐槽之外,也出現了許多其他魚龍混雜的其他內容,既有字幕翻譯、註腳解說之類的實用彈幕,也出現了人身攻擊、惡意刷屏之類的惡意彈幕。為此,以B站為首的彈幕網站也將“彈幕禮儀”的建立提上了日程。


彈幕禮儀,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對於“不遵守彈幕禮儀”的“指控”,往往有人搬出“言論自由”作為擋箭牌,最後發展成一場“那我罵你也是我的言論自由”的無限循環。


要知道,言論自由並不等於自由言論。言論自由指的是個人擁有發表言論的行為上的自由,並不意味著擁有一切內容上的自由。


要知道,一切的自由都是相對的、有限的自由。而對於發表言論的內容而言,不損害他人的權益便是其中的一道明確的邊界。也正因此,一些涉及造謠、侮辱、人身攻擊的彈幕是絕對被禁止的惡意彈幕。


但是其他的言論是否就全都符合“彈幕禮儀”了呢?其實並不是,彈幕禮儀要比所謂的“言論自由”的標準還要更高一些,因為在“不損害他人的權益”的基礎之上,利益本身也包含了尊重他人的感受等更高程度的社交要求。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翻唱視頻刷“我覺得不好聽”這樣的彈幕,本質上並沒有超越作為的“言論自由”,但卻在某種程度上卻超過了“彈幕禮儀”的範圍,會迎來“不好聽就別聽”這樣的回懟。


彈幕禮儀,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對於那些破壞氣氛的彈幕的作者,網友們常常用“KY”稱之。


“KY”一詞來源於日語的“空気が読めない”羅馬音縮寫,用大家熟悉的話講,就是那些不懂得察言觀色、沒有眼力見的人。


但這也不禁讓人思考:難道彈幕禮儀本質上就是要人虛偽的隨大流嘛?不幸的是,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彈幕禮儀”是否是虛偽的?其實從本質上看,不過是在討論“禮儀”本身是否是虛偽的。


作為一套社會法則,本質上講,禮儀是一套用來保證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得到尊重的客觀標準,無謂好壞。


對於那些懂得尊重的人來說,禮儀不過是一套自然而然地行為模式;但對於缺乏對別人尊重的人來講,禮儀便是一副虛情假意的面具了。


歌德曾說:“在這個世界上,冷漠與厭惡像在自己家裡那樣自在,無拘無束。”而禮儀存在的意義,正是用來掩蓋和約束人性中的利己主義。這或許是一項虛偽的美德,但這份虛偽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又不可或缺——這是我們獲得平等尊重的根基,也是我們和平共處的保障。


因此,無論你是否又尊重他人的意願,但是在言行舉止上必須體現出尊重,這樣的共識便是“禮儀”了。


而“彈幕禮儀”,顧名思義,它的內核也應該是“尊重”二字。


彈幕禮儀,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按理來講,“尊重”並非難事,至少在現實生活當中絕大多數人還能按照“禮儀”行事,為何一到了網絡世界,大家的戾氣就變重了呢?


如果說禮儀是給人性中的惡披上了一層溫柔外衣的話,匿名便是為它帶上了一個頭套,讓大家可以“真實而自由”的表達自我,而不再受制於“尊重”的侷限。


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浦·津巴爾多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模擬監獄”實驗。他發現在實驗室中穿著白色外套並戴著頭套的女性,比穿著普通衣服、佩帶著寫有姓名的身份牌的被試者,會對受害者施以更長時間的電擊;而早在此前,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也在相關心理實驗中證明,在陰暗環境下穿上布袋裝的學生比坐在寬敞教室裡、具有高辨認性的學生會更加猛烈地抨擊自己的父母。


而網絡,便是這種“匿名制服效應”的最佳實踐地,僅僅通過一個頭像或一個暱稱來代表自己的人們,更容易地進入到“去個性化”與“去責任化”狀態,淡化個體的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從而降低個體責任和個人對社會評價的關注。


有人曾進行了一項對比:在2001年,有研究者在雅虎搜索引擎上搜索到含有“婊子”字眼的中文網頁有809個,含有“狗屁”字眼的中文網頁有1359個,而含有“他媽的”的網頁則有3305個。2006年3月10日,有人再次通過雅虎搜索引擎進行搜索,搜索到含有“婊子”字眼的網頁有506000個,含有“狗屁”字眼的網頁有654000個,含有“他媽的”字眼的網頁有1700000個。2006年,用相同搜索引擎搜索到的含有“婊子”、“狗屁”、“他媽的”的網頁數量已經分別是2001年的大約6000多倍、400多倍和600多倍。


因此,網絡上的惡意彈幕,或者說是一切的網絡暴力,本質上都是深植在互聯網基因裡的絕對自由,和人性中的惡的衝動共同催生出的一場狂歡。


因此,要想實現真正的“彈幕禮儀”,必要的監管和網絡實名制的普及才是真正有效的措施。又或者,運營者們應該開闢彈幕的“分級制度”,保留了人們宣洩不滿的渠道,也讓觀看視頻的人可以選擇享受自己的一方淨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