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9012年,還在用胡蘿蔔大棒管教孩子的方式早就out了!

最近,閨蜜大姚找我訴苦:孩子馬上上小學了,卻越來越難管教,以前用倒數123的方式威脅加各種小紅花獎勵利誘的招數,似乎越來越不奏效了?

我忍不住翻了個白眼,這位老母親,你這管教孩子的招數還停留在原始時代,簡單粗暴地和孩子鬥智鬥勇已經out了。

我們這一代80後,作為孩子的時候,流行“棍棒底下出孝子”,在胡蘿蔔大棒和父母的混合雙打教育下,也成人成才了,一切看來都挺合情合理。

轉身成為父母后,卻發現世界變得太快,專家們不停呼喚“溫柔而堅定”,動輒要講究科學育兒,平等溝通......把這一屆父母弄得暈頭轉向,不知所措。在越發混沌忙碌的生活工作壓力下,見縫插針地看看公號大V們傳授點育兒經就不加辯證地實踐起來。我們就來列舉一些現代老母親們經常踩的經典雷區吧:

雷區一:凡事倒數123,時刻威脅命令孩子!

無論是遊樂場還是超市裡,隨處可見一個在崩潰邊緣的老母親,頗為嚴厲地對著孩子說:我數一二三,馬上停止玩耍/馬上就回家了,不然媽媽不理你了/媽媽自己走了......

殊不知,這樣的控制感並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何不妥。當下可能TA暫時聽從了你的命令,隨著時間的推移,TA會對這樣的威脅無感,甚至發展出試探父母底線的行為。例如:我再玩幾分鐘,亦或者提出滿足自己的要求才肯罷休。

倒數123不僅不會讓孩子真正做出正確的行為,反而容易讓孩子失去主動性和責任感。

正確的做法是:和孩子做好約定,並且一定要堅持原則,說到做到。

例如,在遊樂區玩耍30分鐘,到最後5分鐘以及2分鐘時,可以清楚地告訴孩子:約定的時間快到了,我們一起準時離開。

自從我有一次到約定時間,頭也不回地離開遊樂場後,我們家娃再也不拖沓耍脾氣,到時間乾乾脆脆地主動結束,老母親表面平靜,內心竊喜無比啊!

雷區二:小紅花小貼紙發到手軟!

育兒專家說要多鼓勵孩子,表揚孩子。

於是乎諸多媽媽們開啟各種彩虹屁和小獎勵模式,巴不得一天告訴孩子一百遍你真棒。

各種早教機構培訓中心,也慣例把小貼紙小獎勵作為綁定孩子興趣的主要籌碼,最終無非是讓心花怒放的家長繼續奉上錢包,無怨無悔地刷卡。

其實這樣的行為並不是真正的肯定和鼓勵,而是一種變相的“賄賂”。

曾經的我也經常慣性地對孩子給予各種獎勵。好好收拾玩具後,給個小貼紙;準時參加芭蕾課,獎勵個好吃的。

這樣的後果是:孩子過度關注了獎勵本身,而忽視了好的習慣和好的結果本身對自己的影響和改變。

更易甚者,可能TA再去好好學習或者努力做到好習慣時,僅僅為了外部的獎勵,而並沒有理解為什麼要做到準時?為什麼要自己收拾玩具?

正確的建議是:

一、對孩子積極正面的行為說謝謝而不是一味地獎賞和激勵。實際上,這樣的方式更能讓孩子體會到平等與尊重。

二、對於應該做到的行為,不過分獎勵,而是強調責任感。例如,對於正常吃飯/規律洗手,可千萬不能時刻把獎勵掛在嘴邊。這樣,才能避免孩子過度依賴獎勵和外部刺激,而且還能讓孩子意識到,TA只是做了應該做的,無須過多表揚。

雷區三:如果你不吃蔬菜,就不讓你看動畫片!

這是一句多麼熟悉的育兒口頭禪啊—-“如果你不做XX,就不讓你做XX”。十個家長裡有九個肯定常常脫口而出。然而,這也是一句特別容易跑偏多的口頭禪。

你可能會反問:我把行為後果,擺事實講道理告訴孩子,難道有錯嗎?

還真是錯了,因為大多數父母特別容易引用一個負面的結果來教育孩子,還自以為科學有理。

例如上面列舉的不吃蔬菜和不能看電視之間,本沒有因果關聯。可由於家長的強調和情緒化的表達,孩子可能會產生一種錯誤的認知:原來我想要看電視,就好好吃蔬菜好了;原來我打碎了花瓶就不能吃零食了。

正確的做法是應該強化直接結果來作為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應該如何改進。

有一次,我家娃晚飯吃的意興闌珊,還剩下不少,臨睡前忽然怏怏地說自己餓了。雖然心疼了三秒,但我仍然嚴肅地告訴她:因為我們只能在飯點吃飯,但你晚飯沒有吃完,所以現在感到餓了也不能再加餐。

果然,打那以後,娃再沒有錯過正餐,也不敢隨便剩飯剩菜了。

這就是強調直接結果的神奇力量。

最後我想說的是:管教孩子的時候,多用心感受,用眼觀察,因為每個孩子心性和性格都是獨特而獨立的。

哪怕失控大吼,宣洩了情緒後還是要用溫柔堅定而有效的溝通影響孩子。

今天,明天,一天天種下習慣的種子,種下尊重的種子,你就能收穫一個自信、獨立而快樂成長的孩子。

當父母不需要持證上崗,但的確需要用心經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