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醫生逝世後,我的朋友圈人均哲學家

疫情發展到了2.7。我在這期間響應國家號召,即足不出戶保命中,每天除了吃喝睡,看著不斷上升的確診人數,一些現實悲劇和人間的正能量之外,我破天荒的看了好多的名著。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我很無知又很好奇,我從小不愛看書,甚至看書這件事對我來說簡直就是折磨,讓我發睏。

所以這次的閱讀方式大多數是找一些文學家對著作的講述,就是說書。很巧的是在我淺讀過《狂人日記》、《我與地壇》、《弗蘭肯斯坦》這些書後,今天得知李醫生逝世了,大家應該都知道他是誰,畢竟在家這麼無聊很難不知道吧。

李醫生逝世後,我的朋友圈人均哲學家


於是我日常刷朋友圈時就看到了很多不管是不是有過聯繫的校友,還是一些不知道什麼時候加的陌生人,甚至一些老師都開始發一些或者引用一些很有哲學的文字,通過這種方式來抒發自己對李醫生的感慨。我不是反感這樣的舉動或者是覺得很做作,朋友圈本來就是分享自己生活和感悟的地方,我也斗膽把這種行為理解為立人設。可是,魯迅那本《狂人日記》在這個時候被人拎了出來,期初我很是疑惑,這本書是反封建的目的,是魯迅為了救國救民而寫。我們現在情況嚴重到這種程度了嗎?

再後來我開始思考,現在這個情況當然也適用,“吃人”的人也在做著相同的事,只不過他自己不知道罷了,或者說是不願自己知道自己“吃了人”。---我的讀後感 。朋友圈的哲學派、口嗨派、憤青派,難道不是“吃人”的人嗎?我敢說我自己就是一個“吃過人”的人,所以我不願意在朋友圈跟風說什麼,我更願意分享一些讓人開心的東西,算是一種安慰劑。現在我才發現一些被譽為經典的著作之所以能成為傳世經典,是因為它披露出社會一直存在的問題,從未被解決過,也可能正因為我們根本無法解決,問題才會一直存在,那麼存在即合理。

打住吧好了,說道這裡我自己都萌幣了,我想說啥?其實就是想說一些公眾號、營銷號不嫌事情大,說的太過激進不理智,某些標題黨為了流量更甚,當然我以前為了完成作業也幹過同樣的事,對於一些人我很慚愧。但是這次我更希望大家相信國家、相信D、相信ZF、即便你心中多麼不屑,覺得我太天真單純,那各位想想現在如果民心亂了,輿論一邊倒,誰最開心,誰最愁,我不會說什麼是不對的,什麼是對的,我可以說這文章也有說的不對的地方,但是我很明確知道現在的疫情我們國家是最重視的,而不是別國,不要給別國趁虛而入的機會,你們肯定也不想再被欺負吧。

如果文章被hx,我也能理解,就當是我跟自己的對話,無聊嘛,如果能讓幾個人看到,我表示很感謝,就這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