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真的不如买”吗?你想要“技术换市场”,我只想进行高价倾销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工业化

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好,工资高,仅仅因为他们是民主?但事实上是他们掌握了各行业的源头技术,并紧紧地把持住,让世界沦为他们的工厂,他们从中赚取巨额利润,这才是他们生活好的根因。

以炭纤维为例。

在2010年日本销售出口给我国的12K的T300级碳纤维还要24万元每吨,就这还是有钱也难买到,随时看他们的脸色才行,动则挥舞着禁运的大棒,可随后我国先后实现千吨级T300和T700级碳纤维的量产,2012年迫使日本销售的碳纤维从每吨24万元降价到12万元。

2017年1月16日,中国再次突破T800级碳纤维生产线的全套技术,打破了日本的全面技术垄断,迫使日本的T800级碳纤维价格降到原来的30%。

从近代的世界历史上看,无不清晰地证明:经历过完整且充分的工业化,如英,法,美,德、日本等国家就会繁荣富强;工业化进程被中断,如阿根廷,巴西等拉美诸国、泰国、南非等国,就会落入所谓 “中等收入陷阱”;而被工业化遗忘的国家,如诸多非洲国家,近乎与现代文明、繁荣富强绝缘

。工业化是国家繁荣富强的秘密与关键,这就是我们要进行工业化的原因。可是在我们进行工业化建设中曾经出现过两种道路,它对我们一直影响深远。

“造真的不如买”吗?你想要“技术换市场”,我只想进行高价倾销


1.买办思想

说到买办思想,我忽然想起一个笑话:某位大佬曾经说过“技术无国界”,随后不久就发生了贸易战,对半导体行业进行技术封锁。

再看看民国时期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民国战争年代,因为枪伤等原因需要大量抗生素盘尼西林,所以就有人提议我们搞个盘尼西林厂吧。宋子文部长讲话,美国能生产,干吗要自己建?这就是当年中枢人的见识。当年有一种叫做买办的存在,他们的富可敌国。这些人巨富的的基础之一就是垄断贸易的暴利。当你无法生产一样产品的时候,这种暴利是非常惊人的。胶卷时代,全球有成熟彩胶技术的只有四个国家。美、德、日、中。中国的叫乐凯,因为乐凯的存在,中国卖15的话,柯达在中国很难卖过30。而到了苏联,这个价格可能卖到100。那么这个价格下苏联人民的净福利损失就是70元。假设俄国的买办阶层都不持有美国绿卡,只赚取10的利润。实际的结果就是以损失60的整体国民福祉,创造了极少的暴富者。无论这个交易过程如何形式合法如何买卖公平,它带来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造真的不如买”吗?你想要“技术换市场”,我只想进行高价倾销


买办思想好吗?当我们技术为到达或者不成熟是,从国外进口是一种解决办法。可是在你决定买的时候就会出现两个问题。

(1)别人会买给你吗?1949年11月,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联合成立了一个多边出口控制协调委员会,总部设在巴黎,又称"巴统组织"。禁运目标就是苏联和中国。随着苏联解体,“巴统”的解散。但随后“巴统”制定的禁运规则被《瓦森纳协定》所继承。《瓦森纳协定》旨在控制常规武器和高新技术贸易,制定了两份禁运清单:一份是军民两用商品和技术清单,禁运对象还是中国。我们以超算为例,银河I亿次机宣布成功之后,巴统组织放开了亿次机对中国的销售;银河II十亿次机宣布成功之后,巴统组织放开了十亿次机对中国的销售...70年代,法国跟中国关系算好的了,我国进口,我部装备的法国重型载重吉西爱区牌越野汽车,进入中国之前,法国人就把红外线夜视仪拆了,还有一套驾驶室加温煮食物歺具也拆,何等的防范?

(2)即使买给你,你也要做好被“狮子大开口”的准备。我们以通信行业的交换机里的导流板为例,就一个铁板,用来填补空槽位,引导气流,控制设备温度的。35美金一块,也就1斤重,多年不降价。你能说这是技术好么?但人家垄断交换机技术,别的牌子人家不认,你敢自己装,人家整台机器不保修了。10年前国产交换机开始有中高端产品了。因为价格低,所以自一些小城市开始用。3年后产品开始稳定。结果进口交换机价格就开始了跳水过程了。10万的板子,5年后1万,再5年。很多欧美厂已经倒闭不见了。至于那块35美金的铁板?免费送!后来明确说,其实没有铁板也没事,就别配了。

“造真的不如买”吗?你想要“技术换市场”,我只想进行高价倾销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种买办思想,个人认为其实就是一种偷懒思想,当然这是一家之言。具体一点说就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是一种短期投机行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将这种逻辑倒过来,尤其要坚持自立更生,自主创新的原则。最高领导人在视察中国商飞公司的设计研发中心时,对研发团队说过: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资金来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形成我们独立自主的能力,我们一定要自己的大飞机。

2.以技术换市场的道路

为什么在长达20来年的时间里,我们交出了市场,“引进了技术”。而某些企业却从来没有能够摆脱技术依赖的状态,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企业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没有对自主开发付出足够的努力并坚持到底,所以也就没有锻造出能够跟上技术变化的技术能力。为什么没有能够这样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战略决策者总以为可以依赖“引进技术”来发展。随着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引进技术”的形式从购买技术许可证变成了合资,而在缺乏足够的自主开发努力的情况下,合资沦为一种形式。

“市场换技术”的初衷是通过和海外主机制造商的合作,让国内主机制造商通过生产组装和技术转让等手段,缩短与海外制造商的技术差距。事与愿违,国内制造商在与外企的合作中,逐渐成为纯粹的组装和销售。国内主机制造厂现在就是组装之后卖机组。在它经济效益非常好,谁还愿意投入大量资金搞科研攻关呢?

“造真的不如买”吗?你想要“技术换市场”,我只想进行高价倾销


以技术换市场的道路所谓的双赢计划,其实就是美丽的谎言。

以前我们的国家产业水平较低。水泥厂的磨机用的减速机,当年国外的减速机卖1000万一台,国内减速机还开发不出来稳定的产品。等到国产化之后,国外的大型减速机已经基本退出国内市场。因为国产可能只要300万。一开始是落后的没能力,人家说一万就一万。后来落后者有一些能力了。人家说我让利5000吧,你的产品别出来抢市场了。嗯,双赢。

“造真的不如买”吗?你想要“技术换市场”,我只想进行高价倾销


所以我们要谨慎对待“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和以市场换技术这两种潮流。因为这个世界从来不是自由市场经济,仍然是典型的丛林法则。任何时候,只有你能造的出来,别人才和你谈自由市场。当你造不出来,面对的或者是高价倾销,或者就的是彻底禁运。有的只想把你当作他们倾销商品赚钱的市场,并不想让你发展起来。中国要想立于世界,就必须要保护,支持自己的高新产业,保护好自己的核心技术。独立自主的工业化道路有这么难吗?只要我们企业开始走独立自主这条路,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960万平方公里、14亿人口的市场,这什么概念,几乎覆盖欧洲的土地面积,媲美欧盟的行政区,超过二战时世界人口,如何建不了独立自主产业链?况且我们是主动开放,不是主动关闭,这和清朝不同。我们一定可以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