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剧剧组必须准备的一把枪

抗战剧剧组必须准备的一把枪

拍摄抗战电视剧、电影, 道具肯定少不了枪。而必须准备的一把枪就是驳壳枪。驳壳枪在欧洲由于价格贵重量大,加上威力比普通手枪大却比步枪小,有点不上不下的鸡肋味道,所以几乎无人问津。但传入自动武器匮乏的中国,等于是一支小型自动武器的驳壳枪立即就受到了国人的强力追捧,操作简单,射程和射速都非常的可靠,威力还非常的理想,这些优点都让这把枪被中国人所喜爱。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各派军阀相互征战,急需要武器进行作战,而当时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但做为手枪的驳壳枪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

据不完全统计,各军阀派系仅仅从上海口岸一地进口的驳壳枪就有40万支。仅1938年1月至3月,南京国民党政府就从德国采购驳壳5万支。德国毛瑟工厂驳壳总产量的70%都是卖给中国,为此毛瑟工厂在驳壳上,不仅打上厂徽标志,还在弹仓的左侧特意用汉字打上“德国制”三个字。


抗战剧剧组必须准备的一把枪

在中国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斗争中人民武装也大量的夺取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因此人民军队里也大量装备这种驳壳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指挥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

德国驳壳枪在其大量生产的四十年历史中,内部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可以说原始设计几尽完美,没什么可改进了。分解一支驳壳枪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颗驳壳枪的子弹就可以将枪分解,驳壳枪是丑得可爱的标准典型,几乎是罗曼蒂克的。更罗曼蒂克的是,中国人在射击时创造性地将枪身平放,有效解决了枪口上跳和弹壳打脸的问题,驳壳枪罗曼蒂克的极致是把准星挫掉,这是为了在极近距离快速出枪而准备的。


抗战剧剧组必须准备的一把枪

驳壳枪的正式名称是毛瑟C96军用手枪,在中国有很多花名,由于有个木头枪套所以叫匣子枪或盒子炮,配备20发大弹夹的则被叫作大肚匣子,又因为枪身宽大所以也叫大镜面,还由于既能单发又能连发被称为快慢机,而真正的中文名字自来得反倒鲜为人知。

驳壳枪总装备量高达数百万支,不但是连排级基层军官的最爱,而且不少高级将领的卫队也都是清一色驳壳枪,甚至还专门成立了全部配备驳壳枪的手枪连、手枪团、手枪旅,驳壳枪在中国的影响可见一斑。


抗战剧剧组必须准备的一把枪


驳壳枪在中国很有名气,恐怕没有哪类枪能够象它那样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如此深的痕迹,以至于直到现在,但凡反映二十世纪前五十年中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江湖情仇的影视和绘画的作品中,大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有人做过统计,在那段岁月里,曾经先后有六百多万把进口的或国内仿造的驳壳枪,活跃在中国军事政治舞台上,也流行于江湖草莽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