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拆解《銀河鐵道之夜》,作品具有真實感、讓人身臨其境的奧祕

什麼樣的故事吸引人呢?

有的故事重在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有的故事平平淡淡,卻在不知不覺處觸動讀者內心。特別是一些大師的作品,沒有華麗的詞語或者語句,結構也不一定跟我們想的一樣,卻深入人心,流傳久遠。

我小時候閱讀,從未能看見故事背後的邏輯,大多是故事看到開心處,自己跟著開心,看到傷心處,自己也跟著傷心。或者喜歡把自己代入某個角色,特別是武俠角色,一起叱吒武林、鋤奸鏟惡。寫出來的文字最多也只能稱為“作文”,“切題”或者“離題”地拼湊一些沒有靈魂的段落。嘗試過的幾次投稿,皆石沉大海。

人到中年,寫作的星星點點願望,燎得人很焦灼。網絡上充斥大量的網文、新媒體文,看多了,就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也是可以寫的。

結果悲催地發現:眼高手低,想象很美好,現實很悲催,寫出來的,自己都看不下去。

問題出在哪裡呢?

深度拆解《銀河鐵道之夜》,作品具有真實感、讓人身臨其境的奧秘

喝著咖啡寫作,想象自己就是作家(來源.網絡)

《倒視鏡》作者盧冶老師,在寫作網課上說到:“有世界觀,方明自己和世事的價值,這也是寫作的終極意義——世界觀是作品能長久流傳的根本。帶世界觀的故事,往往會讓人物成長,也會讓讀者成長。秉持某種世界觀的作家,即使寫童話、寫奇幻題材的詩歌,也有強烈的真實感。”

世界觀是一個很宏大的話題,對於我來說,仍然存在理解困難。但是“真實感”卻是我可以直接感受的。

一個故事或者一篇小說,如果能給讀者帶來強烈的真實感,如同身臨其境一樣,在故事中走一遭,那麼這個故事已經成功了。從我閱讀網絡小說感受來分享一下,如果不能帶來真實感,一些小說的設定、人物的對話、故事的發展會讓讀者不斷產生“囉嗦”“哪有這樣的臺詞,都不合實際”等等想法,內容走眼觀花,既沒能給讀者留下記憶,也沒產生愉悅感。但如果作者能稍微掌握一定的技巧,讓內容具有真實感,能吸引讀者繼續看下去,一個小說或者故事的目的就已經可以達到了。

《銀河鐵道之夜》是盧冶老師推薦閱讀的故事之一。作者宮澤賢治,在日本一度掀起宮澤熱,有被神化的傾向。他的作品被翻譯成14中文字,已有13個國家出版了他的作品。《銀河鐵道之夜》更是被拍攝成了電影。

在帶著問題去重新閱讀這篇故事之後,我從景色描寫、角色對話進行了分析,希望可以解開一個故事具有真實感,能讓人身臨其境的奧秘。

深度拆解《銀河鐵道之夜》,作品具有真實感、讓人身臨其境的奧秘

《銀河鐵道之夜》書籍封面

景色描寫帶來的真實空間感

在敘事文章或者寫小說的時候,我的腦海裡可以閃現出一幅畫面,可能很美、或者很符合當時的情緒,但是寫出來就不是一回事了。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樣的語言進行描述,也無法把握該寫多少,才恰到好處。多了使人厭煩,少了沒有表述清楚。最重要的是,不管多少,讀者看了,沒抓住關鍵點,不知寫啥。

但閱讀宮澤賢治的文字,可以輕鬆地感受到文內表達的空間感。也就是說:閱讀的過程中,展現在腦海裡的不是平面的靜物描繪,而是一個生動的空間場景。

《銀河鐵道之夜》為我們展開了兩個空間場景:一個是主角喬萬尼生活的小城;一個是他旅行的星空。小城是真實存在的生活場景,人們生活其中,與空間會產生互動。作者描述的時候,並不會單純地講述眼前的景色,而是會通過角色的動作、與空間物品和景色的互動,把場景呈現在眼前,並通過場景的呈現,與角色的情緒互相映襯。星空是虛構場景,角色徜徉與星空之中,所見星座的形狀、夜色的美麗,卻讓人感覺像是真實的。作者巧妙地結合了在學校課堂上學習的星座知識,融入現實觀察到的美景,通過顏色、光線的描繪,讓星空充滿夢幻的感覺,同時讓讀者深信不疑。

1 通過角色的動作、與空間物品和景色的互動,呈現場景的空間感

故事是通過第三人稱展開的。喬萬尼是一個孤獨的小孩。夜晚降臨,街上的燈已經亮起,綻放著藍白色的光芒。作者的筆觸跟隨者喬萬尼,把焦點凝聚在他的身上。他“從排列著兩行森森樹影的坡道走了下去”。

喬萬尼將會經過那一盞“綻放著藍白色光芒”的街燈。

作者對喬萬尼經過那一盞街燈,進行了兩個部分的描寫。

首先是影子。“之前如鬼怪一般拉得老長、模糊一片拖在他背後的影子,竟慢慢變得又濃又黑又清晰,一邊還抬手晃腳地繞到了喬萬尼的身旁”。此刻,喬萬尼從遠處走到了街燈的旁邊。

其次是喬萬尼的心境,因為夜晚,喬萬尼獨自一人、自娛自樂,他把自己想象成“一臺雄赳赳的火車頭”,他此刻正在下坡,速度加快。

最後再回到影子上,但通過喬萬尼的內心世界來表達:“對了,這次我的影子是圓規哦!那樣滴溜溜地一轉就賺到我的面前了。”喬萬尼經過街燈繼續向前走,街燈在喬萬尼的身後,身前的影子也慢慢變長。

通過角色與景色的互動,呈現出的空間感,會讓讀者感覺像在看電影,角色不是靜止不動地,景色也許是靜止的,但因為角色的移動,景色也就跟著角色的角度,移動了起來。這種空間感受,就像是讀者自己就身在其中。

深度拆解《銀河鐵道之夜》,作品具有真實感、讓人身臨其境的奧秘

兩排樹中間的街道,泛著光的街燈(來源.網絡)

2 結合已有星座知識,融入現實觀察到的美景,讓讀者深信不疑

如果說現實生活場景可以與角色的生活行為互動,進行展示。那麼幻想場景星空,與生活行為互動的機會會變少,作者是如何展示的呢。

在描繪幻想的星空旅行之前,文內出現了兩次有關星座的內容。第一次是在課堂上,老師通過圖畫展示星空,給孩子們講解銀河。從圖片上看,遠遠看見的銀河就像奶白色的河流,近看是什麼呢?喬萬尼知道近看也是星星,但沒有回答,同學們嘲笑。老師用裝滿發光砂礫的凸透鏡進行講解:星星就像河裡的砂礫,真空就是水。第二次是喬萬尼走在街上,看到店裡的一個星座圖入了迷。他渴望自己能在漫無邊際的空中好好走一趟。在星座圖的旁邊有一架泛著黃光的小型三腳架。後來在星空的描述裡,出現了很多次的三角標,描述跟這個三腳架很相似:散落在星空之中的三角標,遠看泛著橙色或黃色的光芒。

作者平常會寫作,但他主要的工作和收入都不是寫作。他致力於農業,也當過教師,對星空的解說,應該有他自己的知識基礎的。在平常與農民打交道中,他也會常常給孩子們講故事。在文內老師給孩子們講述星空知識時,可以看出,他對星空的知識框架是具有立體感的。這種立體感融入了到後面對星空的描述,星空也就由一個遠觀的平面,變成了一個可以近距離遊覽的立體空間。

但只有星星的立體星空,是不足夠的,作者巧妙地融入了現實觀賞的大自然美景。紫色的龍膽花盛開在鐵路邊界的低矮草地上,或在草叢裡探頭探腦;被銀杏樹包圍著的小廣場;茂密林裡結滿成熟的發著赤紅光芒的果實;綠色的玉米棒突出美麗的紅色玉米穗,簡單的一個個細節描述,星空世界躍然紙上。

這些景色都存在作者的生活之中,信手拈來,融入星空世界,與星空融匯在一起,讓人流連忘返。

空間的真實感,會增強讀者對作品人物的理解,活在作品的的人物,就具有了有血有肉、有靈魂、形象豐滿的基礎。

深度拆解《銀河鐵道之夜》,作品具有真實感、讓人身臨其境的奧秘

星空(來源.網絡)

角色對話帶來的人物真實感

沒有人物靈魂的描寫,就如同紙片人,讀者是感受不到人物的喜怒哀樂的。作品裡不同角色的對話,層層展開,不斷豐滿人物的形象,讓一個人物立於讀者面前。讀者才能真切感受到,因為人物的喜怒哀樂,帶來的閱讀情緒的體驗,猶如一場酣暢淋漓的思想之旅。

如果沒能夠讓人物變得有真實感,是會讓讀者抓狂的。有一些職場電視劇,角色在裡面的對話會讓人感覺莫名其妙。號稱贏家的霸道總裁,跟到處闖禍的職場小白,在劇裡談情說愛。看完了也不知道他們的職業是什麼,職場經歷是什麼。人物形象給人就是千篇一律的感覺,只是換了不同的場景:從醫院職場到辦公室職場,從手術場景到談判場景,換湯不換藥。

如果僅僅從對話來進行改變,不談情說愛,真正地把人物角色會講的話呈現出來,人物帶給觀眾的形象是不是會有所改變呢?

在創作一個角色的時候,角色會說什麼話,與作者認為該角色應該說什麼話,或者作者期望TA說什麼話,是有區別的。

心理學家海靈格的“家庭排列療法”,發現在每一家庭或組織都有一股隱藏的動力,家庭或組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會受到這股動力的影響,而這股動力是在潛意識深處,一般人不容易覺察。

這股動力是如何影響人的行為與語言的呢?

從《銀河鐵道之夜》裡的喬萬尼與他所處的組織:同學群體,來看看他的行為與語言是如何受到影響的。

喬萬尼因為父親常年出海不在家,被人們懷疑幹了壞事被抓起來了。喬萬尼遭到了同學們的嘲笑和排斥。在走下那條孤獨的“排列著兩行森森樹影的坡道”時,喬萬尼遇到了總是嘲笑他的查理:“查理,你要去放王瓜燈嗎?”

查理一如既往地扔來一句:“喬萬尼,你爸要給你的水獺上衣寄來了哦!”喬萬尼的爸爸曾說過給他帶水獺上衣,但爸爸一直沒有回來,這成了人們口中的一個笑話。

喬萬尼的熱情退了下去,胸腔酸酸的:“那又怎樣,查理?”

查理沒有理他,直接離開了。喬萬尼留在後面嘮叨著,自己沒有做什麼,查理卻要這樣對自己的話。

簡單幾句對話,表達了喬萬尼和同學之間的關係。在喬萬尼與媽媽的對話時,喬萬尼堅信爸爸是真的去了捕魚,雖然媽媽也開始質疑,但喬萬尼堅持自己的想法。只是在媽媽質疑的時候,喬萬尼就急了起來,不停地嘮叨。

嘮叨是喬萬尼不能接受因為爸爸被嘲笑的事,自我安慰,用以堅信自己的想法。

作者在《銀河鐵道之夜》運用了大量的對話,通過對話,可以看出人物角色是一個怎樣的人,堅持著怎樣的信念,也從角色對話裡,瞭解了人物的故事背景。故事中的對話不僅推進了故事的發展,故事中的人物也通過對話探討想法,人物的形象也得到了昇華。同時對話過程中,人物對眼前的景色進行討論,也強化了人物與景色的融合。

在出現紫色龍膽花的時候,喬萬尼與好友康柏內拉的對話也體現了眼前景色的變化。

“啊,龍膽花開了。已經是真正的秋天了。”

“我現在跳下去摘那朵花,然後再跳上來給你看看吧。”

“已經來不及了,都已經被火車甩到後面去了。”

深度拆解《銀河鐵道之夜》,作品具有真實感、讓人身臨其境的奧秘

《銀河鐵道之夜》電子書籍段落截屏

作品的真實感背後的奧秘對我的啟發

雖然對作品進行分析,可以通過自己的角度解讀作者是怎麼做到的。“聽了很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跟“學了很多方法,依然寫不好。”的道理是一樣的。就像小孩子學走路,大人走路那麼輕鬆,小孩子可以模仿,還是要摔跤,才能學會靠自己走路。

那學習了優秀作品,自己應該怎麼做,才能真正地掌握呢?

從景色的描寫來說,在很多的寫作指導,可能都會說不能對“美”視而不見,要去觀察,去發現美。然後才能做到去表達美。其實並不是對“美”視而不見,每個人的關注點是不一樣的,人的關注點在哪裡,寫出來的世界就在哪裡。

盧冶老師在寫作課講到“楚人失弓”的故事,不同時代,不同的世界觀對故事的評判是不一樣的。楚王的世界觀邊界是國家,所以他看到的是“楚人得弓,楚人失弓”;孔子的邊界是人類,所以他所看到的是“人得弓,人失弓”;老子的邊界是眾生“得弓,失弓”;蓮池大師無界“無我,無得,無失,無弓。”

宮澤賢治是虔誠的佛教徒,他所看到的是萬事萬物,皆有靈性。他所寫的作品,也體現了出來。

但人與人是不一樣的,我們自己應該如何跳出自己的小世界,把關注點打開,把視野擴展呢。比如我每天回家的路,會經過一條充滿生活氣息的街道。以往的我即使天天走,路上發生了哪些事,其實並不怎麼關注,腦子裡想的都是煩人的工作、惱人的人際關係,寫下來的文字,也逃離不出這樣的範圍,要麼發牢騷,要麼自怨自艾,最多也就做做總結和反省。而自己創作的人物的對話、思想也是跳脫不出來的,因為並不關心周圍的人在想什麼、做什麼、說什麼。

後來再走這條街道,走之前,先閉上眼睛,做幾個深呼吸,把雜念清楚,像做冥想一樣,把心靜下來。再走上街道,街道的生活氣息、人們的音容笑貌、路邊建築的歲月痕跡,一下子就都跳到眼裡來了。

把看到的世界寫下來,裡面的人說的話,做的事,是他們在這個世界所說的話和做的事。這也是避免自嗨式寫作的一個方法吧。

最後以南懷瑾先生的一段話作為結語,以作勉勵。先生南懷瑾在採訪中層說到自己一段拜師經歷,有一位師傅拒絕了他,但教導他精神內斂的道法。讓風景到自己的眼裡來,把內心的繁雜清除出去,寫作要做到有我亦無我,才能更好地感受世界的真實,並把這種真實通過寫作的方式,呈現出來。

“看世界上任何的東西,要輕鬆不要嚴重,尤其眼睛要會看東西,一般人都要看花,看風景,把那個神,眼神看到好的花,都盯到花的上面去,錯了。像杭州風景那麼美,你出去看風景啊,叫風景跑到你眼睛裡頭來,看花要把花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裡頭來,看山水要把山水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裡頭來,不要把自己的精神放到山水上,放到花上,它沒有用處,你也沒有好處。我們的心臟拳頭那麼大,裝不了多少東西的,什麼東西—痛苦、煩惱、得意,統統丟出去,都丟出去,不準裝進來。你就前途無量,後福無窮。”


深度拆解《銀河鐵道之夜》,作品具有真實感、讓人身臨其境的奧秘

南懷瑾先生(來源.《人物》視頻截圖)

深度拆解《銀河鐵道之夜》,作品具有真實感、讓人身臨其境的奧秘

紫色龍膽花(來源.網絡)

深度拆解《銀河鐵道之夜》,作品具有真實感、讓人身臨其境的奧秘

結滿紅色果實的樹林(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