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以改变气质,一个善意的谎言!

“一本好书,你把它读一万次,它并不能改变你的气质,它唯一可以改变的是你的思维!”

读书可以改变气质,一个善意的谎言!

书籍只是一种精神的粮食

前言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有人说:“读书可以改变气质。”这句话不能不说很有正能量,它鼓舞了很多在困境中的人奋发学习,甚至有的人因此改变了命运。

不过,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这句话并不符合事实。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人的气质因为读书而改变了。

气质,一个被误解的词语。

气质,它显然不是中国文化的本土词汇,它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一个外来的词汇。

气质是表现在心里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到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的。

很明显,气质先天已经形成,人一出生就基本定型,很难改变的。

气质表现为:有的人好动、有的人文静、有的人内向、有的人喜欢与人来往等等。气质与人的外貌是两回事,根本不同概念

不同的气质没有高低之分,不能说好动的气质比内向的气质好。

气质同样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每个人可以通过努力,取得某方面的成就。

例如,内向的气质在做生意方面没什么优点,但是在下围棋方面,它又是很好的优势。

读书可以改变气质,一个善意的谎言!

☞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里特征

气质与外貌

由于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我们认为气质就是外貌。我们常说:这个人很有气质,指的是这个人外貌不错,很吸引人。

读书可以改变气质,一个善意的谎言!

☞气质美女是网络常见的词语,但是这只是指外貌,而不是人的心理。

在现代,外貌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改变,但是手术不能改变气质。

正是我们很多人错误地把气质和外貌画上了等于号,所以才出现了“读书可以改变气质”的说法。

读书与气质

在中国,不少人相信:“读书可以改变气质。”

他们的理由是:由于读书的缘故,思维得到开发,人的精神面貌为之改变,举止投足之间由原来的粗鄙转为高雅,于是人们认为读书改变了气质。

支持这种说法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时代的吕蒙。粗鲁的吕蒙文化素质低,在孙权劝说下,读书学习,最后变得谈吐文雅,连文人鲁肃都佩服不已。“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就是形容读书改变了一个人。

读书可以改变气质,一个善意的谎言!

可是,吕蒙改变的只是思想,并没有改变样貌,也没有改变他内心的气质。吕蒙依然好动,只是在严肃的场合里,他知道了儒家的行为规范,符合所谓的君子之道而已。

我们来看看一些相反的例子,有的人就算他学富五车,所谓的“气质”(外貌)没有丝毫改变。

读书可以改变气质,一个善意的谎言!

☞著名散文家——林清玄

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文章禅意幽深,文笔隽美,可是他不是美男子。他常年在深山修心养性,琢磨学问,可是在世人眼里,他依然没有文学家的“气质”。

读书可以改变气质,一个善意的谎言!

☞这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年轻时代的照片,长得很帅气。

读书可以改变气质,一个善意的谎言!

☞老了之后的海明威,依然帅气,只是留了胡子。

原来长得帅气的人,不管有没有读书,他都帅气,都有世人眼里的“气质”。

原来是不帅的人,怎么读书,在世人眼里,都是没有“气质”。

世人这种把外貌跟气质挂钩的偏见,导致很多有学问的人被人误解,遭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

例如,孔子对前来求学的澹台灭明(子羽)不理不睬,只因子羽长得丑。子羽只好离开孔门,自学成才,成为楚国一方大儒,追随者众多。孔子后来感叹:“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读书可以改变气质,一个善意的谎言!

澹台灭明

后记

气质是一个人先天形成的心理特质,一般不会改变。气质没有好与坏的划分,只是不同而已。

由于语言使用习惯的偏差,很多人把气质等同于外貌,因此产生了很多误解。

读书可以改变思想,但不能改变气质,思维的高深与外貌没有关系。

☞一个人无论外貌是丑是俊,我认为都要读书。读书可以明理,虽然改变不了外貌,至少让我们有机会选择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