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故事|逛一次街,享一番樂

鄉村故事|逛一次街,享一番樂

曾文英

在改革開放前的幾十年裡,幾億中國農民的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都一直離不開供銷社。在那個計劃經濟的年代裡,供銷社簡直就像魔術大師手裡的百寶箱,要什麼有什麼。

——題記


鄉村故事|逛一次街,享一番樂

我的家鄉所城,作為饒平縣東界公社的所在地,各大隊幹部要經常到這裡開會,鄰近鄉里的群眾還要到這裡購物觀光,十字街頭人來人往,東西兩街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公社的貿易中心。在當時消費水平不高的情況下,供銷社的門市基本能夠滿足人們的一切物質需求。而小小年紀的我們,課餘最喜歡上街,可謂逛一次街,享一次樂。

新中國成立後就有了供銷社,它旨在服務農村,造福百姓。那個時候,以家鄉十字街頭為中心,東西兩邊高大上的建築幾乎就是東界供銷社,它與附設的門市部鶴立雞群,十分顯眼:


鄉村故事|逛一次街,享一番樂

供銷社總部設在二樓,有寬敞的會議室,可以容納上百人開會;有物資財務辦公室,分管著全公社各地各個站點的物資調配、資金核算等工作;還有主任辦公室和外地員工的宿舍。在當時,一般人上不了二樓,簡直可望而不可即。

那時,我們認識供銷社主要還是其門市部,最寬敞的應該算是紗百門市,也是我們每次必到之處,不買東西的話,也想再次見識一下,看看有什麼新來的“貴重”物品:一方面是我們沒多少錢,另一方面是好多東西要票證,僅僅有錢也是買不到的。在紗百門市西邊,陳列著一匹又一匹色彩各異的布料,有人稱之為“布鋪”,買布要布票,當時按戶口分配,每人每年一丈三尺六寸,一般的人都等過年前才敢於“光顧”;至於像自行車、縫紉機、手錶等“稀缺”商品,不僅珍貴且難於獲取票證,別說買就是想摸一下都難啊,只得眼睜睜地看著,姑且過一把癮吧!在紗百門市東邊,被稱作“百貨店”,陳列著如搪瓷臉盆和口杯等日常用品,還有如作業簿、鉛筆、橡皮擦等文化用品,這是我們經常要來的,東西也挺便宜,鉛筆三分錢一支,頭上帶橡皮的也不過五分錢,格尺一毛錢一把。


鄉村故事|逛一次街,享一番樂

當然,我們有時也會逛一下副食門市,那是賣油鹽醬醋、菸酒糖茶之類的,不過看到那些糖果,常常摸一摸口袋,沒錢了就走開了。至於農具門市,那是大人光臨的地方,我們不會過去。不過,最開心的還是到設於小宗祠的供銷社收購站,我們把撿來的雞鵝毛、廢銅爛鐵等廢品在此賣掉,把換來的幾個零錢或到東門街付食門市買幾塊豬油糖,或到十字街頭買上兩個油盾,再者到西門街書店購一本心儀已久的小人書,其樂融融!


鄉村故事|逛一次街,享一番樂

改革開放後,國家逐步取消了商品統購統銷政策,個體經營者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供銷社已成為一個商品購銷的歷史記憶。但是,那時“刺啦刺啦”的扯布聲、“噼裡啪啦”的算盤聲還是十分動聽的……

照片:大城所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