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後,蘇俄退出一戰卻遭到協約國武裝干涉?

歡迎大家來到《拾掇歷史》。拾掇歷史,用最簡單的方法記憶歷史。

十月革命.mp33:20

來自鼓樓博牛志

今天我們來說說世界史的十月革命。這一節需要掌握的關鍵詞有:二月革命→兩個政權並存→列寧《四月革命》→布爾什維克引導人民示威→七月事件→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十月革命勝利→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契卡”+土地收歸國有+佈列斯特合約+遷都→協約國干涉→紅軍打敗白軍。

十月革命後,蘇俄退出一戰卻遭到協約國武裝干涉?

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是蘇聯,而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是沙皇俄國。如果讓沙皇俄國再選一次,或許它會後悔參加一戰。因為參加一戰,讓沙俄羅曼諾夫王朝在二月革命以後走向了覆滅。

二月革命以後,俄國產生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一個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還有一個是工農代表蘇維埃。1917年4月,列寧從國外回來,發表了《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也就是著名的《四月革命》。

《四月革命》認為沙皇貴族階級政權已經轉移到資產階級手裡,而現在應該進入第二個階段,也就是使政權轉到無產階級手中。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這當然引發了孟什維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派別,意為少數派)的強烈反對,甚至布爾什維克黨內也有很多人不理解。

臨時政府企圖用前線戰鬥來轉移人民的鬥爭視線,然而遇到了失敗,這引發了工人士兵的強烈不滿。布爾什維克趁機引導群眾進行和平示威,導致資產階級使用暴力對付人民,這就是七月事件。布爾什維克黨因此轉入地下,並在蟄伏了一段時間後發動了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

起義成功後,布爾什維克黨召開了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這次布爾什維克佔到了絕大多數席位。

彼得格勒起義的勝利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開端。隨後,在莫斯科的起義軍打敗了武裝力量,佔領克里姆林宮,最終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

上臺後的俄國蘇維埃政權,在政治上與社會革命黨展開生死搏鬥,成立了“契卡”,也就是全俄肅清反革命和怠工非常委員會。經濟上則將銀行、鐵路等收歸國有,並沒收農村地主皇室的全部土地。軍事方面,為了滿足人民迫切要求和平的希望,用失去波蘭、白俄羅斯等地區的代價,與俄國簽訂了佈列斯特合約,換取了退出帝國主義戰爭,贏得鞏固政權的時間。同一年布爾什維克黨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把首都從彼得格勒遷至莫斯科。

雖然蘇俄想要退出戰爭,可是協約國不同意,他們想借口對蘇俄進行武裝干涉,把蘇維埃共和國扼殺在搖籃之中。在德國投降後,協約國向蘇俄增派了大量干涉軍,並同俄國的白衛軍(也稱白軍)一起向北推進,不過白衛軍叛亂和外國武裝干涉最終被蘇俄粉碎,蘇俄紅軍成功保衛了新生的蘇維埃共和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