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能讓孩子少受外界傷害,這樣做最合適!

日本學者木村素衛說:所謂教育,是在他人的幫助下,完成精神上的自覺性自我發展。你的任務,不是做孩子一輩子的保護傘,而是讓孩子,自己撐起那把傘。

安全無小事,家長的確應該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做好安全教育。但是,過度的保護,讓孩子不知道“怕”,可能讓會降低孩子預判風險,進而規避風險的能力,反而提高了孩子受傷的概率。

怎麼才能讓孩子少受外界傷害,這樣做最合適!

很多時候我們拼盡全力為孩子打造絕對安全的環境,兒童受傷率並沒有因為日益嚴格的安全設施而降低。反而增加他們受傷的幾率!

在到處都由海綿、泡沫包裹著的遊樂場遊戲時,孩子們失去了基本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危險意識。不知道“怕”,反而使得他們陷入了危險中!增加了孩子們長骨(主要存在於四肢)骨折,受傷的幾率。

想必每個父母內心真是格外複雜。想讓孩子遠離危險,絞盡腦汁地做了層層保護,反而變相地讓孩子承擔了更多危險。

怎麼才能讓孩子少受外界傷害,這樣做最合適!

公共遊樂場為了吸引家長,同時避免孩子的受傷風險,這樣做無可厚非。孩子發生意外,我們習慣性地從自己或者他人身上找原因,我們會不自覺地陷入這樣的思維裡:“孩子什麼都不懂,遭遇危險,一定是大人的責任。”

但坦白來說,作為家長,我們到底應該給孩子怎樣的保護才是對的?我們一直寄希望於這些外界事務,反倒忽略了孩子自己辨別危險、規避危險的能力。

怎麼才能讓孩子少受外界傷害,這樣做最合適!

看住孩子固然重要。但危險和意外太多,如果孩子不靠自己的力量保護自己,大人和社會做得再多,也沒法讓孩子獲得“真空式”的保護。

教會孩子如何注意安全保護自己,更是可以伴隨他一生的厚禮。

提升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需要孩子自己經驗的累積。其實成長本身就是一個跌跌撞撞、不斷試錯的過程,我們不可能一鍵屏蔽掉孩子所有可能的危險,也沒必要,不如在自己可控的範圍內,讓他親自嘗試,並教會他正確的使用方法。

怎麼才能讓孩子少受外界傷害,這樣做最合適!

在自己的監督下讓孩子試著接觸可控的危險,讓孩子 “離危險最近”,也“離安全最近”。

懂得自我保護,其實是人類的本能,放到很小的孩子身上也是一樣。但這個本能,一定是建立在“體驗”,而不是“聽說”上。

比如讓孩子碰一下略燙的碗,他感覺到燙帶來的疼痛,能迅速察覺和識別出這種危險,接著正確地應對危險——不再碰燙的東西。

怎麼才能讓孩子少受外界傷害,這樣做最合適!

我們總覺得孩子太小,對危險的東西“沒數”,也沒能力應對,就一刀切不讓碰,但真正的安全教育,反而是從讓孩子體驗可控的危險開始的

只有真正操作練習那些稍有一些危險的活動,才可以慢慢發展出預測危險的能力。隨著孩子們的成長,這種能力將幫助他們在不同的環境下,越來越準確地識別危險。

怎麼才能讓孩子少受外界傷害,這樣做最合適!

而在日後,面對不理解、沒接觸過的新事物,不會緊張逃避,而是做到一種恰當的方法去體驗,同時判斷好可能的危險和代價,這就是‘風險管理’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