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患者谈“死亡”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顾问、教授 大卫·奥利弗

周末,我接待了三名重病患者的家属。我当面解释了病人的情况,并告知他们患者很可能熬不了多久了。之后,其中两名患者只在医院待了几天,就选择了回家。

第二周,我再次遇到了类似情况。三名患者的病情迅速恶化,医生已回天无力。我们只能将实情告知,要他们准备接受最坏的结果。两名患者放弃了治疗,转而接受临终关怀照护。

如何与患者谈“死亡”

我在老年医学及内科学领域工作了30年,见过太多病情快速恶化的案例。但像很多同事一样,我依然困惑于跟病人及其家属谈死亡。我有时会问自己:是不是刚才的谈话太直接了?做出病人已不久于人世的判断,会不会太仓促了?我的诊断会不会错了?

就此问题,我跟不少同事都讨论过,还重读了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的指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如何照顾将死病患》。指南提到,识别病患临近死亡的状态,是实现最佳照护的重要一步。这给了我一些安慰,也让我重新思考到底要如何与患者家属谈及死亡。

首先,对病人家属来说,医生开诚布公地告知病情、谈及死亡,并不会比隐瞒病重情况、回避死亡带来更多焦虑。虽然有些人对这些话难以接受,但多数人都能在震惊伤心之后慢慢接受,与医生共同讨论下一步该如何做。这在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协会的讨论和一项全国性调查中都有所证明。相对而言,沟通不畅、信息不足,才是导致更糟糕感受的主要原因。

其次,尽管医生应在沟通交流中考虑患者和家属的感受,但含混不清的婉转说法并不适用。如果你不能清楚明确地告知这个人正在走向死亡,他们就仍会茫然无措。对医生来说,支吾搪塞或刻意回避,都不利于整个问题的解决。

第三,一次谈话常常是不够的,医生需要去找他们很多次,直到患者和家属真正理解并接受了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最后,医生在与患者家属谈话之前,一定要谨慎确认患者是否已经到了最后时刻。任何数据分析和推论都不可能永远正确,而过早给出垂死诊断,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死亡风险。当然,预测病重患者到底还能生存多久,对任何一个医生来说都具有难度。我们既有可能预估偏少,也有可能过于乐观。每一位病人和家属都希望获得清晰、明确的结论,医生也有责任做好说明解释,但需要理解的是,其不确定性客观存在且不可避免。

姑息治疗顾问凯瑟琳·曼尼克斯在她所写的一本书中表示,医学应引入“重病濒死(sick enough to die)”诊断,这是让患者在生命最后时刻获得良好生存质量的最佳选择。我想,这是一个不错的建议,也是我正在努力去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