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论诗人曹操时,我在谈什么?

他是全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人,一直被叫做白脸奸臣;

他是个业余诗人,诗人的头衔可能是最不起眼的一个;

但他写诗时爱摆的姿势,你肯定知道,

那个把所有专业诗人秒杀地无地自容的姿势,专有名词叫做“横朔赋诗”;

是的,他就是诗人曹操。

01

你不会想到,像他这样的人会是一个诗人。

他生逢三国乱世,出身宦官世家,少年时他是个放荡不羁的富二代,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青年时镇压黄巾起义,从中年时起,挟天子以令诸侯。

从履历看的出来:此人大部分时间,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与其说他是诗人,不如称他做战神。当然,也有人称他做杀人机器,死在他手上的人,光是名人就可以拉出一个长长的名单。

但,这样的一个人,在戎马生涯之余,居然还手不释卷,读书写书。他除了写本行当的兵书《孙子略解》、《兵书接要》之外,居然格外中意写诗。

写诗这项文艺属性极强的业务爱好,在大部分人眼里,和优雅闲适、风花雪月才是好搭档。诗人这种职业,在大部分人眼里,也不过是神经过于敏感,写写四季风物,写写小情小爱,把纤细的文艺细胞展现在写景咏物、抒情写意里面而已。

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套,曹操不是一个诗人。你很强想象,一个手握重兵的权臣,一个把持朝政的枭雄,居然在百忙之中,写几句诗。或者就算你看到了他的诗,也怀疑他的诗里是不是有股血腥气、有股阴谋味儿、有股压迫感?

故事里的他,狡诈残忍,杀人如麻,史书上的他,位高权重,声明显赫,这和人们心目中敏感善良、纤弱细腻的诗人,根本不相干。

曹操,就是一个颠覆你对诗人所有印象的诗人。

做一个诗人,他的确业余,一他不需要以此为生,二他不屑以此为生。他虽然有“捉刀”行为,但写诗却一向坚持亲力亲为,光是这一点,足以打很多帝王级诗人的脸,比如一生留下四万首诗的乾隆。

02

熹平三年(174年),20岁的曹操举孝廉,就此踏入了仕途。他亲眼目睹了汉末的乱世。热血青年的他,也曾不畏强权,忤逆权贵,也曾在董卓入京倒行逆施之时,以一己之力抗拒拼杀。

你从他的诗里,能读到时事的艰难和义士的悲壮: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这是一个亲历者写的纪实诗歌,虽然他没有和杜甫一样被称为诗史。

东汉末年的历史如此活生生地展现出来:董卓沐猴而冠,随意废立人君;曹操力主杀董卓,组织队伍,为了扩大影响力,把盟主之位让给了自己的发小、出身四世三公之家的袁绍。

谁料,讨董大旗竖起来之后,各派畏首畏尾,不敢真刀实枪地干。

曹操虽有心讨伐,却因势力单薄而落败。所以他的悲伤,带着落寞和不甘,他把不为人知的血泪,一点点地注入了诗歌当中。有时,他是悲伤的: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更多的时候,他又是奋发的: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很快,他看惯了联军内部的自相残杀,对拱手相让的盟主袁绍和袁术兄弟争夺权力的行为失望透顶: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更难得是,他还看到了战乱之下,民不聊生的惨状: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诗,甚至在讲述这段史实时,被反复拿来佐证。想想吧,那是怎样一副悲惨的景象:

连年战争导致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们相继死于战争,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

面对着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曹操除了用笔记录,表达同情和愤慨,再感叹几声悲天悯人之外,似乎也无法多做些什么。

即使他只做了这些,这首《蒿里行》的乐府诗,已经达到了一部优秀诗歌的水准,它形象生动,蕴含深厚,感情真挚动人。

作为一个诗人,我们实在不能再苛求他什么。

和他同时代的诸葛亮,另一位搅动三国政局的风云人物,都这样说过,在这样的乱世中,他最原始的心愿不外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03

从讨伐董卓开始,政治家曹操在外人看来,是开了外挂。从此,他金甲披身,收刘备,战吕布,讨二袁,征官渡,风光无限。

作为诗人曹操,他另有一个善感的灵魂。他也曾经历过风雪交加、食宿无依的困苦,他也曾厌倦过无休无止的战事,真诚地在诗人写道:“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恩欲一东归。”

你看,这就是诗人曹操。他细腻敏感,他以诚示人,毫不避讳地写他思归的心情。他的诗,就是这样不经意地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如果他写的诗,像现在的重生类网文一样,不断叫嚣着我强悍,我牛叉,我天下第一,都来膜拜我吧。那样的他,可能和他一代奸雄的表象更相配,却不是诗人曹操。

一个优秀的诗人,必须具备讲真话的胆识和悲悯的情怀,曹操做到了。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企图和乌桓联合的袁绍残部,得胜回师。途经碣石,他意气昂扬地挥笔写下了一组气势磅礴的组诗,《步出夏门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是源自古乐府的诗歌体,曹操却一向拿乐府诗写时事。诗体虽然是旧的,但那强烈的个人体验,却是无比新鲜的。

这首诗,是诗歌史第一首写景诗,它也的确对得起这个第一。大海的广阔象征着诗人视野的广阔,他站在碣石山顶,居高临下,兴致勃发。虽然面对着秋意萧瑟之景,却无半点的悲秋意绪。

你可以说,这是因为他刚刚打了胜仗,当然心情好,所以能一改文人悲秋的习气。但是,当他败走华容道时,也能昂天大笑,这就说明,他是一个不太为外界得失改变的人。

这才是我们的诗人曹操,他不管身处成败荣辱何境,都能看到外物之美,所以在他笔下,大海有辽阔之美,秋天有璀璨之美,星汉日月各有其美!

当一个诗人,把笔触落在了无垠的宇宙当中时,才真的理解了生命。

这种境界,只有其时其境的曹操才能写的出来。他的胸襟抱负,他的大气乐观,他的雄心壮志,都一一体现在那样不同凡响的山山水水、草木秋风之中。

诗人曹操一不经意,开创了好几个先河:借古乐府写时事;写景写出了诗人之心;发扬现实主义,关照内心。

他的诗,像他的万丈雄心一样,令人过目难忘。

04

诗人之所以被称为诗人,还因为他们能道出人人心中皆有,却人人笔下都无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绪。

这不,53岁的诗人曹操紧接着,又写了一首《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汉以降,繁琐经学让文人们失去了写诗的热忱,他们似乎只会写些歌功颂德的汉大赋;而汉末战乱,又让脆弱的诗人们,一再感叹“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所以,曹操的这首诗,简直是当时诗歌中的一股清流。

多少老同志,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写成条幅,挂在客厅里以自勉。可见曹操写出了多少人的共同心声。

如果有诗词引用排行榜的话,这句诗肯定要上前三。千百年来,曹操的诗以“梗慨多气”的风骨及自强不息的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

它深深印在每个到了老年仍渴望建功立业之人的心上,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

现在,他可以对十几年前感叹民生多艰的自己,给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份答卷,不是用锦绣文章写就,却让世间文人的生花妙笔,都黯然失色。

他的夙愿,他的追寻,他的期望,早在看到“生民百余一”的那天起从来未曾变过,所以才会百折不挠,愈挫愈勇,誓不回头。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永远不服老、愿意为自己信仰奋斗到底的热血青年,不管被人叫做枭雄还是奸臣,他心中的英雄梦想,从未破灭过。

所以,有时候得庆幸:幸亏曹操只是个业余诗人,没把写诗当成主业。历史不缺个把个优秀的纪实写景诗人,却缺一个真正有能力拯救黎民于水火的英雄。

试想一下,在三国那样的乱世,如果没有他,战火可能会烧毁整个国家。

曹操不但自己带头写诗,也召集了一大帮诗人写诗。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平定北方、休养生息,社会风气为之一变。

雅好诗文的曹操,身边很快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慷慨悲壮的诗风成为主流。

他们和曹操一样,经历过悲欢离合,看惯了生死离别,深知生命苦短,时不我待,所以积极通脱,用笔端直抒胸襟,将风骨融入诗篇,掀起了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将个人风格构建成一种美学风范,诗人曹操实在功不可没。

就连外行都知道,三曹父子个个能诗,曹丕留下了史上第一首七言诗,留下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句经典文论,而曹植,则成了连李白都仰望的大神级诗人。

05

54岁的曹操,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但他的诗歌生涯,还差一篇扛鼎之作。很快,这个契机在他率百万大军南下渡江时,来到了。

大战在即,主帅却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里,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宴请诸将。曹操体内的诗人灵魂,再一次主宰了他的身体。

只见他喝得酒酣耳热,取来跟随自己征战多年的一只朔,立在船头,即兴创作,慷慨高歌。

——大概是这首《短歌行》太美了,以致于一向损曹操的罗贯中都放下成见,用了大量篇幅来描述这首诗的诞生背景。既然《短歌行》作于哪年尚无定论,那我们姑且取信这种让人热血沸腾的说法。

让我们延续着这种说法,把这首诗录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诗,朗朗上口,意境辽阔,只读一遍便能征服读者。

不管小学生还是大学生,读了都会觉得心中升腾起万丈豪情,感叹一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有的诗根本不用问好在哪,它可能只是给了你一个模糊的感觉,却征服了你的心。如同武功高手以气御剑般,他以雄浑悲壮之气驭诗文,把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捧给你看。

这样的曹操,全然没有了战争贩子的硝烟味儿,也没有了阴谋家的奸诈气息。

在诗里他霸气外漏不假,却忧从中来,感叹“人生几何”,如果再向上天借五百年,他会弹起琴瑟吹起笙乐,招揽更多的贤才!

愿意像周公那样,虚心接受天下贤人志士,希望贤才帮助自己建功立业,完成统一天下的宏图大愿!

来吧,四海八荒之内的人才,你们都到我的碗里来吧!

他敢作敢当敢说真话,从来不惮被人看出野心,看出抱负,看出能耐!

由此,我们读懂了诗人曹操。


当谈论诗人曹操时,我在谈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