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香港沒有高科技產業

我仔細梳理了一下香港產業結構,發現這不過是一廂情願。科技行業,從來跟香港都沒有關係。

這片土地上,過去不會誕生科技企業,在未來更沒有可能,更何況還守著這麼強勢的一個鄰居。


香港的四大產業

香港,有四大產業:貿易物流、金融服務、工商業支援行業和旅遊業。

貿易物流一直都是香港的最重要產業,無論從GDP佔比,還是從就業人數上。

這個產業,其實就是中國大陸跟國際貿易市場的貿易中介。

香港,作為自由港、獨立關稅區,是中國打入國際市場的一個楔子。1949年以來,大陸就藉由香港,繞開貿易管制和技術封鎖。

比如,最近的貿易戰中,香港能夠幫助中國大陸的產品實現避稅功能。有公司通過香港的中轉,可以節省美國所徵關稅的三分之二。

為什麼香港沒有高科技產業

香港第二支柱產業就是金融服務。這個產業,其實就是中國大陸跟國際金融市場的金融中介。國際資本通過香港來投資大陸,大陸企業通過香港向國際資本融資。

中國大陸的金融市場,經過30年的發展,還是保留著濃重的蘇聯色彩。金融市場遠遠不能滿足國內實業發展的需要。但是放開國內市場,又孱弱的金融體系又可能遭遇衝擊。所以,香港就成了中國大陸金融市場的安全墊。對於大陸而言,進可參與國際金融市場;退可保本土金融市場穩定。

而香港統計報告中,所謂的工商業支援行業,包含法律、會計、管理和諮詢、資訊科技、廣告、建築和工程活動等行業。

這些行業,都是不能獨立存在的,都是為貿易物流產業和金融產業提供支持的服務業。

所以,可以說,在香港有超過50%的GDP,都是源自香港的物流產業和金融產業,都是因為香港獨特的商業樞紐地位。

商業樞紐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還不夠完善的大陸市場和國際市場中間,需要這麼一個各方都可以接受的緩衝地帶。


香港,規劃中的新興產業

香港也曾經為了發展新興產業,提出過一個新興產業規劃,選擇了6個優勢產業:

1、文化創意:廣告、影視、出版、軟件和電腦遊戲等

2、教育產業:大學、中小學等相關產業

3、醫療保健產業:私人醫院、醫療保養行業

4、創新科技

5、環保產業

6、檢測認證產業

在2002年到2012年中,這6大行業中,只有文化創業產業跑贏了GDP增速。其他5個,跟GDP增速幾乎相同。這意味著,這後面5類行業,不具備對外輸出的能力,依舊是給香港本土提供配套服務而已。

這些優勢產業,更像是港府一廂情願認證的優勢產業。

而文化創意產業之所跑贏GDP,也是歸功於軟件、遊戲產業的發展,尤其是08年到12年間。

仔細想想,這個階段正是iPhone引起移動互聯網革命的時代,在哪個國家和地區,軟件、遊戲產業又不是高速增長呢。

香港政府曾經還打算扶持一下電影行業。這個都不用去找統計數據,我們自己憑感覺都能感受到香港、臺灣影視劇、娛樂產業的衰敗。大陸市場太大,大到港澳臺的電影市場都可以忽略不計。最終,香港、臺灣的娛樂產業全都來大陸了。

香港,電影產業有過光輝歲月,但是那已經徹底成為了歷史。

香港沒有知識產權類產業

知識產權類產業,是目前各類產業中最頂層的產業。這類產業,知識密集,門檻高,投入大。但是一旦研發成功,每個產品的成本卻非常低。

此類行業比較典型的代表是微軟。據說微軟研發Windows 7時,開發費用是15億到20億美元。

之後每賣一張Windows光盤,微軟就可以獲利399塊,但是一張光盤的成本可能連3毛錢都沒有。

20億美金的投入,然後供給全世界70億人口使用,不需要額外的生產線。

美國那些著名的科技公司有此類性質,google,高通,亞馬遜,F阿冊book……

類似的行業還有創新藥,10億美金開發一款新藥,一旦研發成功,每一粒的製造成本也就是幾毛錢,但是可以賣得很貴。

此外還有好萊塢電影,5億美金拍攝一部《復仇者聯盟4》,可以席捲全球票房,實現27億美元的票房收入。

美國製造業雖然快搬完了,但是美國本土剩下的全都是這類產業。產業一旦開發成功,就躺著賺錢。

香港,產業都是高端服務業,但是沒有什麼知識密集型產業。就連規劃中的新興產業沒有此類產業。

根本原因,在立法委的報告中也提到了。報告中,香港立法委也提到香港本土的一個現象,香港R&D開支佔GDP產值的比例非常低,落後於新加坡,臺灣,韓國,日本。

我們大陸雖然遠遠沒有香港富裕,但是20年前這個比例就已經超過了香港。2018年,達到了2.18%,隨著貿易戰帶來的各方面影響,目測這個指標還會不斷增長。

為什麼香港沒有高科技產業

各經濟體R&D費用佔GDP比重

人口規模與香港類似的以色列,則是世界上研發投入力度最大的國家,民用研發支出佔GDP比例就到了4.5%。考慮到以色列整天準備著打仗,所以軍用研發也肯定不會小。

正因如此,以色列是最有名的創新國度,中國和美國的科技企業,都會去以色列取經,也會進行投資和併購,還會在以色列了設立研究所。

科技這產業,首先需要砸錢。

而香港這個R&D投資從來都不超過1%的地方,是沒有科技企業和科技人才的成長土壤的,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從來沒有過。

哪怕是砸錢修一個數碼港、硅港,也不會孵化出科技企業。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做一個城市利用體制進行套利賺錢太容易了。這其實是另一種“荷蘭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