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歷史到底在讀什麼?

我們讀歷史的時候到底在讀什麼

答案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倡導讀史愛國論。

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雖然不可能原封不動地再次重演,但從歷史事件中吸取有益的經驗教訓,使我們能夠自覺地適應現代潮流的變化,更好地去迎接新的挑戰,開拓新世紀,則完全是可能的。

在我國數千年的文明歷史中,無數的先聖前賢,英主名臣,良將能吏,志士仁人,曾經在歷史的舞臺上,演出過多少燦爛光輝,可歌可泣的巨劇啊!如果說中華文化是前人聰明才智的結晶,那麼,我國的二十五史便可以說是一個聰明才智的海洋。

我國史書的載體多種多樣,各種載體各具特點。其中很大部分,不但為史實的精華所在,而且文學色彩也很濃。它們所記敘的雖然都是幾百年前甚至幾千年前的人和事,但至今讀來仍令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它不但記述人物的言行事蹟,而且很注重描摹人物的思想狀況和精神風貌。紙上筆端,字裡行間,處處閃爍出哲理的光芒,能給予人以啟迪,增加智慧。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章太炎先生,晚年曾大力倡導讀史愛國論。他曾經說過:“我們讀史在於,如何發揚祖德,鞏固國本,不讀史則不知前人創業之艱難,後人守成之不易,愛國之心,何由而起?”

不讀史,則無從愛其國家。

中國今後應永遠保存之國粹,既是史書,以民族主義所託在是。

章太炎先生還認為,有的人之所以自嘆中國不如西方,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中國的歷史,不瞭解中國的長處,所以他們的愛國之心就日趨淡薄。

章太炎先生的這些話,是說得很是中肯的。

當今,我們要警惕,臺灣省利用教科書,篡改歷史事實,妄圖去中國化,他們以多元化、自由化為名,取消教科書統一標準本,其狼子野心,可見一斑。

我們更需要擔心的是,長成這樣的歷史課本,將把青年帶往何處?他們沒有文化、沒有歷史,沒有根,沒有安全感,他們不認同中國,又不知道未來在哪裡?”

我們在警惕、提防、批評這種行為的同時,更要清醒的認識到,一個國家的歷史既是國家的文化,國家的根,增加民族認同感從哪裡來,當要從讀史書上來。所以我們要大力倡導人人來讀一讀歷史書籍,特別是倡導青少年,讓他們通過讀歷史來愛國家,愛人民。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在於什麼?靈魂在於文化、在哲學、在教育。

綜上:我認為,我們讀歷史,就是要增強民族認同感,通過讀歷史來更好的愛自己的國家,愛自己的民族。為早日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早日實現“中國夢”,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