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代謀略文化的三個重要話題

話題之一:古典謀略是一種競爭智慧,依然適用於現代競爭場景

說到謀略,大家首先聯想到的是權謀、陰謀,多是從貶義方面去理解謀略,認為善於籌劃謀略的人似乎都是陰險、狡詐之人,而且常常是見風使舵,慣於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工於心計,不擇手段,心狠手辣,笑裡藏刀,不屑於借刀殺人等等,總是想用陰謀詭計置人於死地。

由此而認為耍謀略是非君子所為,是正人君子所不齒的,是不宜提倡甚至應該反對的。

其實,謀略是可以從褒義方面去解釋的,中國古代謀略是一種文化智慧,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是陰謀。謀略更多的是一種陽謀,是一種鬥爭智慧,是激烈較量的政壇獲勝的管理智謀,是軍事角逐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韜略,是商場競爭中取得優勢的策略,是人際關係場中爭取主導地位的有效方法。

中國是倫理之邦,自古以來,禮樂發達,中國是詩的國度,文韻悠揚,同時,也應該注意到,中國也是富有謀略智慧的國家,中國古人在人事交往中講究倫常智慧;中國詩詞中深藏著藝術智慧;中國古代史書注重對治國謀略的分析;中國古代兵書起源很早,其兵法韜略舉世聞名。中國文化的各方方面,從日常生活規範,到治國理政理念;從棋類遊戲到戰場角逐,從政壇較量到商場競爭,處處都表現著智慧與謀略。

古代豐富的謀略資源是中國對世界的巨大貢獻,是非常值得挖掘的文化思想寶庫。在經濟、外交、軍事激烈競爭的當代,中國古典謀略不僅沒有過時,而且還將發揮出巨大的價值。中國古代謀略之於現代競爭局勢,是有大用處的。

有一種很值得重視的說法,說中西方在文化心理方面是有本質不同的,西方重視邏輯、認知,而中國更重視智慧、體悟,這是很有道理的。西方在認知方面比較發達,思維的邏輯性比較強,西方的哲學理論重視範疇的嚴密界定和邏輯推論的嚴謹性,比如,德國古典哲學的邏輯性很強,有非常系統的理論體系,康德、黑格爾等哲學大師的論著界定明確,推論嚴密,體系很有系統性,分析問題很深刻,表現出對抽象哲理的非常深入的探討。相比之下,中國古代哲學理論更重視通過體驗去感知,通過感悟去認識,通過親歷實踐去總結,知行結合,知悟統一,情理契合,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古代中國人在為人處世、日常倫理、治國安民、掌兵理政等方面表現出深刻的智慧和深遠的智謀。中國古代謀略源遠流長,通俗深刻,豐富深邃,其智慧謀略表現在日常生活和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正如《紅樓夢》所描述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中國古人不僅很善於謀生、謀事,還總結出謀兵、謀政、謀國的一整套系統深刻的知悟道理,中國哲學理論雖然沒有表現出西方那樣的嚴密邏輯性,但卻體現了令人玩味無窮的智慧靈光。

在西方,哲學理論與實際行動常常是分離的,往往先有理論構想,再放到實踐活動中去,思與行分離;在中國,知和行是統一的,謀略智慧與政治、倫理、軍事等活動非常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與實際活動緊密契合,平凡而深刻,實用而富有智慧。

在中國古代,由於儒家正統思想的影響,在官場中長時間倡導仁義禮智的道德主張,所以,大多數官員在公開場合講的多是仁義道德,而對於謀略似乎是公開不提倡的,可是,在背地裡,很多官員依然是崇尚謀略家,重視謀略思想的。官員們在私底下隱蔽閱讀謀略書籍,吸取謀略理論而用之,對於謀略,大多數官員在內心深處是欣賞的,政壇中的能吏高官對於古典謀略的青睞是心照不宣的事。

與在朝官員相比,在野的文人名士對於謀略重視態度就沒有那麼隱蔽了,他們往往公開頌揚謀略家,對謀略思想津津樂道,也樂於傳播謀略的故事和傳說。

在民間,中國歷史上一些謀略大家,如姜尚、周公、老子、范蠡、孫子、張儀、蘇秦、韓非、張良、東方朔、諸葛亮、郭嘉、劉伯溫、曾國藩等,一直被傳頌著,他們被說得神乎其神,民間大眾對他們往往還有一種崇拜心理,認為他們是古代智慧的化身,腦子裡充滿智謀。所以,演繹和傳播古代著名謀略家的故事,似乎可以增加智慧,可以吸取謀略思想。

關於古代謀略文化的三個重要話題

曾國藩

話題之二:國學理應包括謀略文化,當代社會,要重視國學中謀略思想的現代轉換

之前,國學曾又熱了;當下,國學依然很受重視,在當代社會,將國學進行通俗性推廣的方式很多,這使民眾對國學的興趣增強了。其實,現代史上,早已出現了國學的普及性書籍,比如,章太炎、錢穆、曹伯韓等先生皆寫過關於國學概論方面的書籍,而在眾多的普及國學的書籍中,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特別引人注目,該書以通俗的講解方式談古代“經典”,而它不像其它講“經典”的書那樣講的是“十三經”,是“四書五經”的傳統“經部”書籍,而是擴展開來,介紹了包含經、史、子、集四部在內各種古代“經典”,該書還講到文字、辭賦、詩文方面的內容。《經典常談》雖然只有八萬多之字,但所講述的內容範圍很廣泛,是廣義的“經典”著作的通俗讀物,其實,《經典常談》就是一本極好的國學入門書。

關於古代謀略文化的三個重要話題

朱自清

在寫法上,《經典常談》不像其它講“經典”的書那樣以經學、史學、諸子學為綱領,而是以古典著作介紹為綱,以詩、文源流的講解作為補充,既有講“經典”威權行和嚴謹性,又顯得生動、趣味,朱先生在描述經典時深入淺出,一點也不生硬,給人以娓娓道來的親切感。

朱先生把書名定為“常談”,所表示的是以“老生常談”的方式來講經典,所以,該書的表達方式通俗、趣味、生動、親切。只是,朱先生所談的並非是一般的“老生常談”的關於茶餘飯後的雜事俗事、陳規舊習,而是中國古典文化中的理論精華,而且,所談的是“經典”,而談出來的往往表現著真知灼見,體現著作者的文化新知,能給後學者以非常有益的啟示。

其實,在當代,對於“經典”的理解應該有新的看法,談“經典”不僅僅要談經、史、子、集和文字、辭賦、詩文方面的內容,而且,還應該談“古典謀略”方面的內容,對於朱先生所談的“經典”,可以擴展內容範圍,或者作一些補充,朱先生主要介紹的是文化經典,這確實談到了古代經典書籍的重要內容,但是,從更廣的文化視野來看,中國傳統文化還應該從文化智慧的角度去看待典籍,中國古代文化充滿智慧,謀略思想異常豐富,中國古代還有一些典籍,是表現軍事韜略,闡述官場謀略,描述倫常智慧,講述伐交智謀以及記載歷史謀略的,其中,有些書籍已成經典,完全可以作為經典的內容來講。中國文化中的謀略智慧是古人留給我們的非常重要思想資源,很值得當代人去深入瞭解。

人類社會長期的歷史發展告訴人們一個重要的道理,那就是社會發展並不是風平浪靜的,而是充滿著競爭和矛盾的,政壇角逐,戰場廝殺,商場較量,商界比拼,處處都有競爭,而競爭場合就需要用謀略智慧。在中國古代,戰爭起源很早,戰爭的次數很多,戰爭的規模很大,這促使中國古代形成了發達的謀略文化,可以說,謀略智慧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傳統國學中,文字、文章、禮儀、倫理、哲理歷來是被學者專家所強調的國學的重要方面,其實,國學應該還有另一方面的重要內容,那就是關於謀略文化和謀略智慧方面的,這方面不應再被忽略。其實,中國古代政壇上激烈較量,戰場上殘酷拼殺,皆是以深切的經驗總結來鑄就競爭的智慧,中國古代的謀略智慧是不該被忽視的,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更應該重新審視中國古代的謀略文化和謀略智慧。

話題之三:“我山之石”不止是儒墨法道,還應包括其他的智慧學說

易中天先生曾寫過《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他從經國濟世的角度去談先秦諸子。易中天先生認為:“古為今用”中的“古”之用並非是“至上”的,在他看來,先秦先哲們的思想,並非能包醫現代百病,他說:“先秦諸子救不了咱們當前這個‘市’。別以為讀一下《論語》《老子》什麼的,這金融風暴就挺過去了。更別以為先秦諸子的那些‘語錄’、‘格言’,拿過來用就能立竿見影。沒有的事!”(參看易中天的《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版)

關於古代謀略文化的三個重要話題

易中天

那麼,應該怎樣來對待古代文化呢?在全球化步伐越來越加快的當今社會,“地球村”的特點愈來愈明顯,我們當然要學習西方的優秀文化,學習西方的管理理論和方法,西方的先進思想可以說是“他山之石”,若能學其精華,便可以將其當“玉”,而中國有悠久優秀的歷史文化,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可以稱之為“我山之石”,更是要學習的,讀諸子的書,就是向古代去找“玉”。在易中天看來,儒墨道法四大家都有“救世主張”,都值得關注,但不一定都是管用的,易中天對儒、墨、道、法評論說:儒家的辦法其實不管用,但是影響最大,以後成為理論上公開的“執政黨”;墨家的診斷最到位,但是方案最不可行,後世只落得“地下黨”的下場;道家的辦法一般不管用,有時也能派上用場,一度是“執政黨”,後來下野,不過有時又升為“參政黨”;法家的辦法最管用,但是問題最多,是暗中的“執政黨”。所以,易中天先生總結說:“先秦諸子雖然觀點不同,多有爭論,卻是各有各的道理,也都部分地掌握了真理。或者說,儒、墨、道、法,是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在接近真理。所以,我不主張傾向於某一家,更不主張獨尊某一家。”(參看易中天的《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版)

易中天先生說的沒有錯,在中國古代的各個學說中,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有其理論追求,也各有其理論特點和適用範圍,同時,各家學說也都各有利弊,各有其輝煌的表現時期,但是,也都各其侷限性,各有沉寂的時光。

北宋時的宰相趙普曾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儒家曾經是統治者用以治國的核心理論,《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書中闡述了先秦儒家的根本理論,但是,即便是儒家學說,其理論原則也未必都能用之於治理天下。趙普輔佐趙匡胤治理天下,是趙匡胤身邊最傑出的謀士,但是,他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是有誇張的,其實,當時就有人說他是隻懂半部《論語》,卻要治理天下。其實,趙普的謀略也只是來自於《論語》,而是包括儒家在內的各種思想觀點,趙普對儒家沒有學得那麼精、專,反而能融匯成謀略思想。其實,在中國古代,除了儒家學說之外,還有道家,儒道之外,還有法家、墨家,儒道法墨之外,還有別的多個學派的思想學說。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異常豐富,治國理政的學說也是豐富多彩的,而且各家各有特色:儒之仁義,墨之俠氣,道之無為,法之冷峻,各以不可替代的特點構成了中國古代學說的豐富理論資源。

值注意的是,除了易中天先生所列舉的儒墨道法之外,還有縱橫家、兵家、陰陽家、名家和禪學等各種學說和思潮。所以,應該說:“我山之石”,何止是儒墨道法。

縱橫家擅長於縱橫捭闔策略,重視策劃、論辯,對於政壇較量、外交斡旋、論壇辯駁等很有實用的意義。想當年,縱橫家蘇秦、張儀等,馳騁於各國政壇,在列國紛爭時的外交、軍事爭鬥中,縱橫捭闔,如魚得水。他們本是一介書生,原本無權無勢,但是,他們藉助於自身的縱橫策術、智慧韜略,以出色的權謀策略以及論辯技巧,說服王侯,任將拜相,斡旋於列國之間,縱橫於險惡的政治舞臺,瀟灑馳騁,威震朝堂。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顯赫一時;張儀憑其謀略與遊說,分化瓦解六國合縱,為秦國立下不朽之功。蘇秦與張儀的老師鬼谷子,更是技高一籌,作為歷史上著名的謀略高人,他隱居於清溪鬼谷,避開喧鬧的政壇,脫離雜亂的戰場,卻能對天下大事瞭然於胸,自個兒在山谷悠然自在,卻是讓他的學生藉助君王的力量,傳播思想於天下,施其影響於列國政壇,成為以出世的方式積極而入世的最高明的智者。

中國古代兵的智慧韜略歷來為人所津津樂道,兵家的奇正策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攻心為上的妙略,兵形象水的哲理,以及用間方法等,一直備受軍事家和政治家們所重視。兵家有很多傑出的代表人物,如春秋時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時的孫臏、吳起、尉繚、公孫鞅、趙奢、白起,漢初的張良、韓信,三國時的曹操、周瑜,一直是人們心目中的智慧英雄,他們的謀略故事,盛傳不衰。兵家的著作如《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吳子》《六韜》《尉繚子》等,仍然是現代軍事教學中的必讀經典,對政壇的爭鬥、現代企業的競爭,也是相當實用、相當到位的參考書。

古代陰陽家有比較濃厚的神秘色彩,現代人感到比較陌生,但它的一些觀念,如“萬物負陰而抱陽”等相反相成的思想,曾有過重要影響。陰陽家關於陰陽交感而生宇宙萬物的氣學思想,是中國古人很有代表性的看待事物的重要方法。陰陽交感的氣學理論,試圖把握天地、日月、晝夜、水火、溫涼等運動變化的規律,對於天文、地理、歷譜、五行、蓍龜、占卜等影響非常大。《周易》《尚書》等書記載著陰陽家的思想,歷來被思想家所重視。

名家,也稱“刑名家”或“辯者”,他們注重正名辨義。名家有“合同異”和“離堅白”兩派,他們分別以惠施、公孫龍為代表。名家的“天與地卑,山與澤平”“白馬非馬”等命題和故事,流傳廣泛。名家的理論雖有其詭辯的成分,但也表現了辯者的智慧,對於論辯之術有很大的影響。名家的命題、傳說、思維方式、分析事物的方法等,對於當今社會的法庭辯駁,對於外交論辯等,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禪學與先秦諸子思想相比,是後起的思潮,它有其獨特的新思路。它不談治國平天下,不講奇正軍事謀略,不論權勢馭術,不說無為柔勝,但其“拈花微笑”的智慧哲理,其當下頓悟的感受方式,其我心是佛的自在意識,都是非常厲害的治心妙術,也是心靈超脫、境界真純的一種表現。禪學的影響之大或許是別的思潮所無法比擬的。現在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該得好好借鑑禪學,探索其中的奧秘,發揮其理論價值。

關於古代謀略文化的三個重要話題

禪思

上述對中國古代謀略文化和謀略智慧的描述,作為對易中天先生的《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一文的補充,主要是想說明,儒道法墨是中國文化和管理思想的重要理論資源,而縱橫家、兵家、陰陽家等所闡述的謀略文化和管理思想,也是不應該被忽略的。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有優秀的文化傳統,而在整個文化系統中,謀略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古典謀略歷史悠久,而且很具系統性,各種類型的謀略豐富多彩,各行智謀很有特色。

長期的封建社會,形成了很完整精深的帝王謀略,其治國馭臣之道,平衡牽制之術令人嘆而觀止;歷代王朝圍著帝皇身邊轉的大臣們有其謀權佐王之術,上奉君王,下馭群僚,用智用謀來推行策令;頻繁的戰事成就了將帥的韜略,中國的兵法智慧與任何國家相比好不遜色,其排兵佈陣的方略非常豐富,古代軍事家倍受頌揚;中國古代重農輕商,商人不那麼受人重視,但是,中國古代商家們依然有自己的經商謀略,古代商賈有其謀市聚財之道,海商向外開拓,票號的理財妙策,鹽商的聚財之法等等,皆是中國古代謀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有各家各派的學說,從先秦諸子開始,就有儒家學說、道家學說、法家學說、墨家學說、兵家學說、縱橫家學說、陰陽家學說等,之後,又有漢代經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等,而在這各種各樣的學說中,都有其頗具特色的謀略理論,其治國理政的方略和經世致用的妙策各有妙招,構成了中國古代謀略的理論大觀園。

中國悠久的歷史中,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典籍,而謀略著作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關於古代謀略書籍有很多有趣的傳說:隱居深谷的縱橫大師撰寫了曠世奇書,叫《鬼谷子》;傳說中神秘的智者黃石公將一本叫《素書》謀略寶典傳授給張良,而張良去世時將此書放在玉枕中陪葬了,很久很久以後才被人發現;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為十來歲的朱翊鈞(明神宗)編寫了《帝鑑圖說》,教會了朱翊鈞權謀思想,而朱翊鈞卻用來對付張居正。

在中國古代的大多數史書中都有謀略方面的理論總結,如《史記》中的“太史公曰”部分,就是典型的例子。唐代史學家吳兢編寫了《貞觀政要》,直接記述了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關於治國理政的談話、爭議、勸諫和奏議等,反應出貞觀之治的治國謀略。蜀中名士趙蕤編寫了謀略書《長短經》,在當時影響很大,被稱為是“趙蕤術數,李白文章”,總之,各時期都有影響深遠的謀略書,這構成豐富的謀略文化,與其他文化現象一樣,成就了中國古典文化的輝煌。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競爭異常激烈,特別需要有優秀的競爭謀略,中國古典謀略對市場競爭和經濟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俗話說“大商謀道,小商謀利”,小本生意,十分重視眼前盈利,而大企業家所重視的卻是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優秀的企業管理者,必定是深諳管理謀略的企業家。要參與市場競爭和經營好企業,需要有競爭謀略和管理戰略,需要經營者提升從商的境界。中國企業家必須有自己的管理思想,中國企業界和經濟管理理論界必須總結出“中國式管理”理論,而這就必須從古代的謀略典籍和謀略理論中去吸取理論精華,企業家如能積極接受中國古典謀略文化的薰陶,便能提升管理者的修養和境界,增強經營理念,提升競爭智慧,在商道中注入傳統文化的智慧和哲理,用中國古人的謀略思想和管理智慧,來振興中國實業,成就更多的“百年老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