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送孩子出國留學的想法

   留學在做為父母的70.80這一代人已不是很神秘的事情,社會的發展,物質條件等都會讓一部分人送小孩子出國留學的想法,在加上現如今的教育壓力,種種原因都讓他們對於選擇教育有的更多的看法。經查詢2018年通過出國留學的數據是66.8萬人,而2019年更是達到歷史最高峰,中國還是保持著世界人數最多的留學生國家。出國之前父母為小孩子選擇學校又是一個熱門事件,對於如今名校,學區房永遠是離不開百姓的生活話題。送孩子出國也看出了家長對於教育的另外一種看法和重視。

   國外的教育資源現有的狀況是資源上比較過剩,在教育上對於孩子的關心度自然就更多了,人口少,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起了更為明顯的不同。但是國人送出的留學生很大部分是無法併入西式的文化圈。依然保持著原有的生活方式及傳統文化。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跟著又出現了一波留學生回國潮,回國後發現各種的不適應,使他們在擇業時又碰到了許多問題,一部分人除了語言上有更有優勢外,其它的沒有什麼特長表現,因為留學生除了增多等大形勢帶來的影響,留學生就業難或語言能力弱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自己。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出國留學真不能走馬觀花,更不能沒有目標。因為只有明確的目標和足夠的動力,留學生到國外後,才能主動通過打工、日常交際、學習等方式融入到國外的生活和學習中,才能通過充分學習和觀察,在中外文化和知識體系的對比中,實現自我價值。

   在社交能力的問題上,在中國,許多孩子成績好就能做班長,得到老師的喜愛,能做學生會主席。在學校是一個風光的事情。在而在北美,做學生會主席首先你得長得帥,另外身體上也要有非常不錯的體能,會一項體育運動,會一個特長,讓人覺得你很酷。尤其是去讀高中的話,你必須得有一定的體適能上面的優勢,或者是至少別輸給別人。而真正會讀書的學生相板成為了不讓人喜歡的群體,在體育上哪怕你不懂得玩,但是你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同學之間會認為這種連遊戲都不會。自然也變成的不同群體的一部分,在平時的溝通中也就產生不同頻道的聊天情況,自然慢慢的會離開大群體。

  社交能力比什麼都重要。在美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是不成立的,很多留學的孩子很寂寞,不會交朋友,不會與人溝通,不去參加聚會。如果你說我就是成績好,我什麼都不會,這並不是一個優勢,至少在北美不是,相反在中國,認真讀書的孩子是一個非常招人喜愛,評價高,已經把這個孩子的將來都定下的局。

  不論古往今來,回顧百年留學歷史,都有著許許多的故事,而現如今的留學觀念,是人們的心態在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