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原來都有立身之本,我浪了3年才剛悟到

2020 年已經過了3/4了。

今年發生的一切,大到疫情、政治經濟形勢、行業的萎靡和震盪,小到身邊的跳槽、裁員、公司倒閉……似乎都在告訴我們:

當衝擊到來的時候,它是不會提前跟你打招呼的。

接下來的10年,我們所面臨的不確定性,比起過去10年、20年,只會越來越高。很有可能,我們所熟悉的行業和領域,都將發生改變;我們賴以生存的模式,也將遭受挑戰和衝擊。

那麼,你的立身之本是什麼?當衝擊來臨的時候,你用來抵禦它的資產,準備好了嗎?

成功人士原來都有立身之本,我浪了3年才剛悟到

2018 年是我職業生涯的拐點。

當時,我覺得自己的成長開始出現停滯,感覺困在一個小小的天地裡,一直在重複熟悉的模式和路徑,接觸不到外面的世界。於是,決定跳出來,開始嘗試一些從未想過的方式。

轉眼過了 2年半。這 2年半以來,做了自由職業,也試過創業,涉足過好幾個領域,接觸過線下和線上,有一定的成果,也經歷過失敗和止損。

但無論如何,它們都豐富了我的生命和閱歷。至少,現在回過頭看,我會更有底氣地說:如果再度遇到衝擊,我也會有更大的信心和能力可以去抵禦它。

就像我一直強調的:一個人的能力,不是看他擁有多少,而是假如他被奪走了一切,是否還能東山再起。

當然,我要強調一下:我絕不是鼓動你辭職創業,或者做自由職業,絕對不是,這不是一條好走的路。

我想說的是,無論你在什麼崗位上,無論你對未來懷有怎樣的規劃,也無論你現在處在哪一個環節,一定要抱持一種信念:

我要為自己的未來“積累資產”。

什麼是資產呢?財富是一部分,但不僅僅是財富 —— 實際上,錢只是幫助你讓成長系統運轉起來的驅動力,而不是全部 —— 所謂的資產,還包括很多其他東西,之所以有這方面的見地,因為三年前我是從事的金融行業。下面帶你一起思考:

成功人士原來都有立身之本,我浪了3年才剛悟到

01

讓我們先從一家公司開始思考

一家公司是如何能夠運轉和持存下去的?它要能夠賣出產品,獲取收益,再投入生產,實現良性循環,才能穩定存在,這是我在做“亞麻姑娘”這款化妝品品牌的時候得到的體會。

那麼,當它面對競爭時,如何才能繼續把產品賣出去呢?這就需要它投入發展技術,構建自己的護城河和競爭優勢。

而當它的技術和產品發展到一定階段,逐漸佔領市場,它就會形成一個品牌。這個品牌就是它的影響力,可以為它持續地開拓市場、獲取收益。

那麼,技術 → 產品 → 品牌,就構成了這家公司的增長引擎。更好的技術,意味著更好的產品,意味著更好的品牌,也就意味著有更多的收益,可以進一步用來發展技術。

這就夠了嗎?不止。我們知道:一家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會呈現一個“S”形的生命週期 —— 它的產品一定會經歷增長、穩定,最後進入衰退期。

那麼,如何能夠保持它的生命力呢?這就需要創新。當它還沒有完全衰退的時候,找到它的“第二曲線”,從而實現新的增長。

這就是一個“增長循環”模型,這是在南開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經濟學院副院長常掛在嘴邊的詞,當然,這也是一個最最簡單、但同時也非常核心的循環。

如果把這個模型遷移到個人身上,會怎麼樣呢?我們可以得到這麼一個模型:

你不妨先問一問自己:

我有沒有足以形成競爭優勢的技能,不會被這行業的後進者輕易替代?


我有沒有能讓別人認可和接受的成果和產品,乃至於願意付費購買?


我有沒有在哪個圈子裡形成足夠的口碑和知名度,足以令人信任我、想到我、願意找我合作?


我有多少種收入來源和可能性?萬一其中之一斷掉了,我能否維持現在的生活,並拓展我的事業?


這些,就是你的立身之本,也是你能夠不斷抵抗風險和衝擊的資源

成功人士原來都有立身之本,我浪了3年才剛悟到

02

把時間全耗在“要我做”上面,但沒有成長


但現實中,許多人最常犯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僅僅關注“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而忽視了“它對我的未來有什麼用”。

舉個簡單的例子:老闆吩咐你做個方案。前者的模式是什麼呢?找一個模板,按照往常的套路把內容填進去,改一改文案,交上去,收工。

它關注的是“我怎樣儘快把活幹完”,聚焦的是最小化風險和偏差,儘量不出岔子。

而後者的模式呢?是在做這項任務的過程中,不斷去思考:

我能否做出新的、不一樣的亮點?

這些東西能否成為我的經驗、成績和案例?

我去完成它所花費的這段時間,能否起到更大的意義?


比如:

舊的主題太無趣了,我能否嘗試一個全新的、沒有做過的主題?


目前的用戶洞察太陳舊,我能否更深入地接觸用戶,更好地瞭解他們想要什麼、關注什麼?


這些文案太按部就班,我能否想出一條更精彩的文案,來把這個活動打出亮點?


它聚焦的是“展現能力”和“做出亮點”,並不在意偏離舊模式 —— 實際上,越是偏離舊模式,越容易找到新路徑。

當然,我很理解: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的工作往往是超負荷的,能把活幹完就已經不錯了,很少能夠有時間精力去思考這些問題。

但是,如果放任這種觀念,就很容易落入“稀缺陷阱”。

什麼意思呢?行為經濟學家 Sendhil Mullainathan 和心理學家 Eldar Shafir,在《稀缺》中提出了一個觀點:

人的大腦就像一條道路,有自己的“帶寬”。當這條道路被某些東西佔滿時,人就會耗盡認知資源,陷入“滿負荷”的狀態,無暇去思考其它的東西。

如果你每天都在為了“把活幹完”而殫精竭慮,那麼一定是沒有心力去考慮自己的成長和積累的。久而久之,你的成長就會停滯 —— 那你的時間就沒有任何價值,你只是在出賣時間換取報酬而已。

所以,我在很多文章裡面講過的:要去主動思考“手裡事情的意義”,要去分清楚優先級和重要性,要想辦法去提高做事的效率……

這些東西,是為了讓你能儘快把活幹完,然後回到家有時間看劇、休息、娛樂放鬆嗎?

不是的。

這樣做的目的,是幫助你分清楚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做到及格即可,哪些應該花費更多的精力,去爭取做出亮點。

我們每一天,都在跟一隻龐然大物戰鬥,這隻龐然大物叫做“要我做”—— 領導的吩咐,項目的壓力,同事的對接,家庭的瑣事……它們是我們為了生活下去,所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但如果你把時間,全部都耗在“要我做”上面,那你幾乎就是沒有成長的。

因為你在做的,只是在扮演“別人想要你扮演的角色”,而不是你自己。

成功人士原來都有立身之本,我浪了3年才剛悟到

一個優秀的人,必須能夠從中掙脫出來,從“要我做”的束縛中,找到“我要做”,再鍥而不捨地朝這個方向鑽研,去努力積累屬於自己的立身之本,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更加能夠抵抗衝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