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躺贏式家長,還是勞模式家長?教育是否合格,關鍵看這一點!

作者:嬌雲

近期,網上對兩種典型家長議論不斷:

一種是躺贏式家長,另一種是勞模式家長。

躺贏式家長:一般佛繫帶娃,認為最好的教育,是不教育崇尚快樂至上,讓孩子自由成長。你寫作業我刷劇,有了難題問小度。他們樂於傾聽孩子的想法,讓娃一起分擔家務,分數和興趣隨緣,熱衷帶娃環遊世界。

勞模式家長則事無鉅細,嚴格把控管理。為培養孩子不留餘力、抓分數、報特長班。360度全方位監控孩子學習。輔導作業親力親為,認為孩子以學業為重,沒必要參與家務,即使是力所能及的事。

你是躺贏式家長,還是勞模式家長?教育是否合格,關鍵看這一點!

有人認為,躺贏式家長注重給孩子自由,較比勞模式家長,在很多事上收效會更好;


也有網友設身處地地說:“註定就得做勞模式家長,因為那樣才是對孩子的人生負責。”

事實上,兩種不同的家長,各有優勢,也存在弊端。

躺贏式家長,提供自由但存在忽視

躺贏式教育,注重給孩子鬆綁,賦予自由,願意傾聽他的想法。這給孩子有了表達自我的空間,他的成長不會承受太多壓力,玩耍時間多,快樂也相對較多。

自由的環境,能讓孩子遵循天性成長。孩子天生具備自我成長的能力,和自我調整的能力

生理學家帕西·納恩認為,孩子從脫離母胎後,就朝著獨立的方向成長。這種目標感,讓他內心有巨大的力量,推動他不斷完善自我。如果孩子的生命不受任何干擾,他會顯現出一種“生命的愉悅”,他們會充滿活力、快樂、健康地成長。

你是躺贏式家長,還是勞模式家長?教育是否合格,關鍵看這一點!

很多父母並不瞭解孩子這種能力,他們所見的是他幼稚的想法和舉動。其實,只有父母放下成人的眼光,稍加用心就能發現孩子的這種能力。

就如,孩子能翻身並起坐,是他經歷很多次努力嘗試,最終才成功的。如果不是自我成長的那股力量的推動,一次挫折就已足夠讓他放棄。

孩子自我成長的能力,也表現在其他方面,比如,學會抓握筷子吃飯,學會騎童車等。這種能力容易遭到破壞,很多父母喜歡讓孩子照自己的方式來。因此,能給予孩子自由,是躺贏式家長優勢的地方。

但給予孩子自由,並不代表不過問孩子成績,不協助他學習,對孩子除了快樂別無期望。

你是躺贏式家長,還是勞模式家長?教育是否合格,關鍵看這一點!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指如果父母或教師對孩子抱殷切期望,孩子就能成為他們所期望的樣子。同理,如果父母只期望孩子快樂,他就會只注重快樂,在學習和興趣上放任自己。

父母需要對孩子有合理的期望。沒有期望,孩子難以感受到存在的價值,以及父母的認同。如果孩子缺乏學習目標,放任自流,人生難有建設。

勞模式家長,會激勵孩子卻太過用力

勞模式家長,多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喜歡通過外在學習任務及目標的驅動,激勵孩子不斷進取。

心理學認為,激勵是對行為的強化。它是通過外在刺激,引起孩子內在心理變化,來強化他的某種行為和習慣的養成。

激勵可分為外在激勵和內在激勵,父母給孩子制定學習目標,安排課後、課外興趣班,給予某些獎勵,這些都屬於外在激勵,目的是讓他收穫好的成績及學習習慣。

你是躺贏式家長,還是勞模式家長?教育是否合格,關鍵看這一點!

內在激勵,通常來自父母對孩子的肯定讚許。但最大的內在激勵,是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喜愛之心激勵他不斷鑽研學習。

顯然,勞模式家長懂得對孩子進行外在激勵,但他們往往用力過度。

父母安排過度,令孩子疲於外在激勵,但內在動力不足。忽視孩子內心想法,加上學習壓力,易造成他心理的問題。父母教育孩子只重學習,不必參與生活實踐,會導致孩子高分低能。

勞模式家長,更會趨向把孩子打造成複製品,容易讓他失去個性。

吳曉玲說:“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一個美麗的遠方,那就是他們想成為的樣子。不依附,不受制於任何人,做獨立的人,有價值的人。”

讓孩子幸福的做法,是讓他跟隨內心的聲音,成為自己。如果父母強迫把孩子複製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對他來說不是快樂,而是痛苦。

你是躺贏式家長,還是勞模式家長?教育是否合格,關鍵看這一點!

認定自己“協助者”的身份

教育,是協助天性獨立的孩子,成長為獨立的人。馬利亞·蒙臺梭利強調,孩子沒有成人想象的脆弱,並不需要一個完美的人來拯救他。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財產,他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同時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喜惡。孩子離不開成人,但他只需要協助而已,全世界孩子的心聲是:幫助我以自助。

孩子才是教育中的主體,父母則是助他獨立成長的協助者。

協助者,並不像勞模式家長那樣,過度干預孩子成長,包辦他力所能及的事。也不像躺贏式家長那樣,認為不需要協助或協助不重要。

把自己定性為哪類家長並不是重點,關鍵是發現自己在教育中的問題,取長補短,提供更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教育方式。

你是躺贏式家長,還是勞模式家長?教育是否合格,關鍵看這一點!

作為孩子成長的協助者,非常清楚這一身份,及在教育中的使命,同時肯定孩子的重要及價值。為孩子提供適合他成長的環境,讓他與環境發生互動中,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創造。

比如,提供便於孩子玩耍和學習的空間環境,低矮的書架,隨手可取的玩具箱等。不隨意干擾孩子的學習、玩耍探索,引導他動腦、動手尋求真相。

其次,父母需要為孩子做正確的示範,讓自己保持良好的言語行為,穩定的情緒。

比如,教孩子學穿鞋。父母一邊穿自己的鞋做示範,一邊讓孩子拿鞋跟著父母的步驟進行。父母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因為孩子會照父母的言行學習。

重要的是,父母不幫孩子做他自己能完成的事,也不給孩子提超出他們能力範圍的要求。

比如,孩子書包太沉,父母可以用建議的口氣,讓孩子拿些書出來減輕負擔,而不是直接幫孩子揹著。

你是躺贏式家長,還是勞模式家長?教育是否合格,關鍵看這一點!

如果孩子辦不到或難以辦到的事,父母不必強求,強求往往適得其反。合格的協助者,總是潤物細無聲,隱藏自己,他不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無能和無用。

教育是好或壞,衡量者是孩子本身。好的教育,讓孩子能感受到被愛和接納,無論在家、在外,都表現得獨立有自信,對未來充滿期待。他不需要依附別人的稱讚,能夠做到自我激勵。

他的成長是健康、自由、且有價值的。這是他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心中最大的盼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