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神獸”們的心理該如何調適?

乙亥末、庚子初,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肆虐全國30餘個省、市、區及境外200餘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們的工作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作為一名精神心理醫務工作者不禁陷入沉思:“疫情之下,成年人的心理世界尚且如此敏感、脆弱,那些處於成長期的孩子們又該如何調節應對?”


既往研究顯示,急性應激事件會導致青少年產生憤怒,焦慮等不良情緒,並激化出各種家庭問題[2]。疫情的衝擊讓原本天真爛漫的青少年群體度過了一個異常焦躁的寒假。2月12日國家衛健委發佈公告,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傳染病暴發、流行時,按照預防、控制預案進行防治,切斷傳播途徑,可予以緊急措施:包括停工、停業及停課等。”[3]。為了進一步減少人員聚集和流動,防止疫情蔓延,儘快打贏這場防疫阻擊戰,全國大中小學復學時間被迫不定期延後。面對“停課不停學”的困境,青少年正常的娛樂、學習及人際交往進一步受到影響,可能導致他們出現各種正常或異常的不良心理反應。本文主要針對青少年在疫情期間可能面臨的諸多問題及其引起的心理衝突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的策略幫助青少年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適應特殊的學習生活節奏,希望能對家長、教育及心理工作者在家庭教育、心理干預上有所裨益,為青少年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幫助他們順利度過疫情。


停課不停學,“神獸”們的心理該如何調適?


理性看待疫情信息,樹立行為榜樣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持續擴散,來自電視及移動互聯網渠道的大量疫情相關信息撲面而來。疫情發生之初,由於對病毒致病性及傳染性的不瞭解,無論是成年人還是青少年人群均可能經歷緊張、恐懼、擔心等輕度的焦慮反應,擔心沒有口罩怎麼辦?擔心被感染怎麼辦?隨著對疫情進一步進展,在瞭解病毒特性,掌握流行情況及防護方法的同時,青少年更易通過網絡途徑獲得大量正面及負面信息,如目睹醫務人員逆行援鄂,見證抗疫醫院建設的中國速度,目擊部分抗疫人員的失責等等。面對這些衝擊,青少年由於其心理發展時期的特殊性,較成年人情感波動更大,情緒更容易被不自覺帶入,或悲傷壓抑,或憤怒指責;甚至家長對疫情的態度和言語也會導致孩子情緒的變化,加之出現青少年兒童及嬰幼兒的感染病例,家長則更加緊張,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而持續的慢性的應激,會導致青少年心理資源進一步耗竭,出現消極的自我防禦,如煩躁、厭惡、動力不足及麻木等情緒問題。


面對新冠肺炎這樣危害生命健康的應激性事件,無論是成年人還是青少年均可能出現以上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應,即應激反應。而輕度的應激反應包括緊張,焦慮等,具有一定積極意義,包括提高對病毒及疫情的警覺性、更加註意防護,甚至努力適應它;但如果應激因素持續存在,機體則因心理耗竭而進入疲憊期,出現對應激源的厭惡,淡漠,甚至一些大汗,心慌,氣短等伴有軀體反應的極度恐懼症狀。


依據生物-心理-社會模式[4],應激反應的嚴重程度取決於不同的性格特點,認知特徵,應對方式及環境因素。而對於青少年來說,家長對於以上因素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他們對於病毒的認識,疫情變化的態度,家庭氛圍的營造,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因此家長需要提醒孩子保持樂觀態度,認識到“病毒是可防可控的,疫情是可以被最終戰勝的”,面對疫情做到“心中有數,科學防護”,還要避免過度關注,如家庭內部可以組織每日觀看2次電視新聞節目關注疫情變化(如早間新聞和晚間新聞1+1),其餘時間儘量減少對疫情信息的討論;同時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影響孩子,不過度焦慮,不輕信謠言,引導孩子以理性、寬容的心態看待疫情,身體力行強化科學的防護行為,有意識為青少年樹立良好行為榜樣,確保其心理健康發展[5]。


停課不停學,“神獸”們的心理該如何調適?


正識學業壓力,提高自我效能感,積極應對


面對疫情期間無法復學的困境,部分學生會表現出對學業的擔憂,特別是畢業年級,沒有了學校系統的複習計劃,加之網上授課的侷限性,容易引發焦慮,煩躁情緒,甚至動力不足及被動消極情緒。


研究顯示,在應激壓力增加的情況下,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和積極的應對方式可以提升青少年學業及心理健康水平[6, 7]。Bandura[8]首先將自我效能感定義為針對某一特定情境的具體行為建構,在這裡是指青少年應對疫情期間學習問題的總體信心或信念。而影響自我效能水平的因素[7]有:1.既往實踐的成敗經驗;2.替代性經驗,即與自我水平相當的人的成敗經驗;3.他人的言語鼓勵。因此,所謂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在各種高要求情境下對自我應對能力的總體信心或信念。對於青少年來說,提高自我效能感,首先要有積極的心態,通過回想自己過去的成功經歷增加信心。其次,認識到停課給所有人都帶來了壓力,產生煩躁或消極情緒是十分正常的,自己會和同學一樣有能力克服疫情帶來的學習困境。最後通過家人和朋友相互鼓勵,相互促進來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除此之外,減少消極應對,增加積極和科學應對也可以顯著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表明,中學生常用的積極應對方式包括:問題解決,發洩情緒,尋求支持,合理解釋等[9]。因此,面對消極情緒,首先需要找尋合理的途徑宣洩情緒,表達脆弱,有利於緩和情緒。而不同的宣洩方式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善情緒,對於青少年來說跑步、打球、記錄日記、尋找家人朋友傾訴以及聽音樂均是有效的宣洩方法[10]。宣洩的目的是釋放壓力,也是積極應對的第一步。當釋壓之後,接下來就要尋找掌控感,追蹤問題的解決方法應對恐懼,詢問自己擔心的事情是什麼?會有什麼後果?該怎麼解決?例如停課會導致落下課業,落後於同學,甚至有考不上理想學校的後果;隨後,開始思考解決的辦法,例如按照正常上課的作息時間結合家庭情況擬定規律作息表(學習時段,休息時段,娛樂時段),針對自己課業的弱勢及優勢調整學習時間及進度,既掌握了主動權,又鍛鍊和加強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停課不停學,“神獸”們的心理該如何調適?


建立親子關係,調節家庭氛圍


在疫情期間,家庭作為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場所,其家庭氛圍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而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創建和諧的家庭氛圍至關重要。家長與孩子和家長本身就存在思想觀念上的差異和行為方式的不同,居家期間交往頻率又較前顯著增加更高,加之青少年期情感不穩定,容易衝動,家長應對這種情景時難免“以暴制暴”,換來的是更加激烈的爭執和對抗。因此家長與子女相處時,首先建立平等關係,摒棄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 傾聽他們真實的想法;充分理解孩子後,換位思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進行有效溝通,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這種溝通方式也同時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讓他們更有效的反思自己的語言和行為。而不是採取暴力的溝通方式,說出讓孩子人難以接受的言語,更激起了他們孩子的對反抗之心。


除此之外,由於居家環境學習氛圍不足,缺少監管,而青少年期自覺性、自制性等意志品質尚未完全形成,學習時容易出現作息顛倒,注意力易分散,做事拖沓等現象。此時,會擔負起監管的責任的家長極易投入過多的關注,過分干預和控制孩子,例如催促起床、,按時吃飯、專心學習等,但又時常缺乏耐心,容易憤怒和指責,進一步此時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父母情緒的影響,加劇孩子的不良情緒,甚至形成對抗。這種這就是戴安娜•鮑姆林德提出的專制型(拒絕+控制)教養方式[11],即家長未經溝通把自我意願強加在孩子孩子身上,試圖監督和控制和拒絕孩子的意願,。這種方式容易讓青少年產生不信任感,牴觸和疏遠家長,表現為待人冷漠,疏遠及迴避家人行為,甚至產生敵意,親子關係進一步惡化。因此,家長首先要戒驕戒躁,學會控制和梳理自己的情緒;其次,與孩子共同討論和制定生活學習作息時間表,尊重孩子的意見,給予一定的自主權,張弛有度,對作息表做到心中有數即可,適度引導和督促才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同時改善親子關係和家庭氛圍。


停課不停學,“神獸”們的心理該如何調適?


合理調適,豐富精彩生活


居家隔離期無法外出活動和交際,青少年的生活空間受到了限制,整日無所事事,隨之而來的是睡眠的紊亂,無聊,煩躁等行為和情緒的變化。因此,每個家庭都需要為此做出改變。家長要以孩子可以接受的形式,安排居家生活,為家庭生活增添色彩,加強親子關係,獲得生活的愉悅感(5)。


1.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維持正常作息規律。雖然沒有平日上學的時間緊迫感,仍需定時起居,高質量的睡眠有利於增強抵抗力,對抗病毒,而晨起一份豐盛的早餐更可以帶給人愉悅的感受。


2. 其次,雖然身體被隔離在有限的空間裡,但內心要與家人朋友積極建立聯接。陪伴父母,視頻朋友,積極溝通,甚至一起憧憬未來,計劃疫情結束後的外出活動。分享快樂的同時,也相互傾聽苦悶,相互支持,汲取力量,增強對抗疫情的信心。


3. 再次,家長嘗試疫情下無法外出活動,但可以組織家庭內活動,加強親子關係[12]。例如一起翻看食譜,做一頓喜歡的飯菜或增加幸福感的甜品;安排家庭大掃除,共同整理房間和享受整潔,既鍛鍊了軀體也愉悅了身心。還可以趁機多多瞭解孩子的興趣,與孩子一起看漫畫、打遊戲,瞭解孩子口中的漢服文化等等。防護得當的情況下可以與孩子一起在空曠的戶外散步活動,發現城市另外一番風景的同時敞開心扉聊聊心裡的話。


將居家生活從單調乏味變得多姿多彩需要家長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創作出更多的“合作”機會,一起應對疫情。


小結: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對青少年的心理狀態及學習生活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本文探討積極調適心理,科學安排學習,構建良好親子關係和家庭氛圍的重要性及具體策略,為疫情期間青少年化解心理危機,創設良好家庭環境提供一定的依據和參考。百年前梁啟超先生髮出“少年強則中國強的”的呼喊,今天面對影響到我們“少年”的疫情,需要我們攜手關注青少年群體特殊時期的心理變化,合理進行調節疏導,把不利影響降到最低。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困難很快會過去;少年們在我們大家的呵護下,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健康委員會疫情防控動態.Available from: http://www.nhc.gov.cn/xcs/xxgzbd/gzbd_index.shtml.

2.Howard, et al., Hurricane Katrina and the Gulf Oil Spill: Lessons Learned.

3.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2013年修正本).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 2020; Available from: http://www.nhc.gov.cn/xcs/pfzs/202002/d5c86bccf1b349c78b4c2c00dee317c0.shtml.

4.楊治良, 簡明心理學辭典. 楊治良主編. 2007,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5.徐婧, 家庭因素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神州, 2018.

6.劉和珺,楊海波, 青少年應激源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應對方式與自我效能感的多重中介作用 The Stressor of Teenagers Effect Mental Health: The Multiple Mediating between Coping Style and Self-Efficacy. Advances in Psychology, 2019. 9(05): p. 822.

7.賈蕾, 談自我效能感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及提高策略. 教育與職業. 2006(18): p. 66-68.

8.Bandura, 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 84(4): p. 139-161.

9.陳奇, 初中生父母教養方式、應對方式和焦慮的關係. 2017, 浙江大學.

10.羅輝輝,孫飛, 情緒宣洩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 科協論壇 (下半月), 2010(9): p. 40.

11.陳恩帆, 淺析家庭環境對青少年時期心理發展的影響. 才智, 2019(04): p. 171.

12.張偉,何志勇, 李., 新型冠狀病毒大眾心理防護手冊, 2020: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簡介


停課不停學,“神獸”們的心理該如何調適?

董瑩瑩 西安交大附屬第一醫院 精神科


董瑩瑩, 2016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精神心理衛生學碩士,主要從事心境障礙的臨床,科研,教學及科普工作,目前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項,主持院基金一項,榮獲2018年陝西省精神科青年醫師演講比賽一等獎,2019年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分會病例解析大賽二等獎,全國青年醫生健康科普大賽西北賽區三等獎。


關注更多精神、心理,神內問題,請下載好心情APP或關注好心情互聯網醫院微信號,2萬名精神科、心理科、神經內科醫生為您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