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不死,臥龍不出”諸葛是懼怕?還是難請?才讓劉備三顧茅廬

民間一直流傳著“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的名言,字的表面意思則是諸葛亮怕郭嘉,等到郭嘉死後才跟隨劉備,事實是這樣嗎?

諸葛亮是大家所熟悉的,在三國中被稱為“第一謀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事,隨後被劉備的“三顧茅廬”的真誠所打動,全力輔助劉備恢復漢室,建立蜀漢。

“鬼才不死,臥龍不出”諸葛是懼怕?還是難請?才讓劉備三顧茅廬

而郭嘉則是曹操早期勢力的核心人物,被稱作“鬼才”、“鬼謀”,他的《十勝十敗論》是當時最經典的勝敗論,是曹操最為看重的謀士,卻因水土不服,加上日夜操勞,英年早逝,當時郭嘉才三十八歲。

那為什麼會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言論呢?這裡有個時間巧合,劉備在公元207年冬開始三顧茅廬,到208年春諸葛亮出山。而郭嘉病死那年則是公元207年。這就給人一種錯覺,就是諸葛亮懼怕郭嘉,等到郭嘉病逝後才出山。諸葛亮真的怕郭嘉嗎?

“鬼才不死,臥龍不出”諸葛是懼怕?還是難請?才讓劉備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各地起義軍並起,一代梟雄曹操脫穎而出,曹操本身就有著雄才大略,隨後加上郭嘉的獻策,為曹操擴建強大勢力墊下基礎。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勢大,曹操底氣不足,而郭嘉提出《十勝十敗論》即: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極大鼓勵曹操信心,並輔佐曹操贏得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

而後下邳擒呂布,呂布乃三國第一猛將,曹操久攻不下,氣餒。郭嘉則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曹操則採用郭嘉計策,水淹下邳,擒住呂布,導致呂布身死。

“鬼才不死,臥龍不出”諸葛是懼怕?還是難請?才讓劉備三顧茅廬

反觀諸葛亮,在郭嘉名聲鵲起時,諸葛亮還很年輕,郭嘉死後,諸葛亮出茅廬時才二十六歲,如郭嘉一直不死,諸葛亮就不出山了?而諸葛亮一直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而劉備只有漢室宗親的身份,前期一直在依附著劉表、袁紹、曹操。

諸葛亮在跟隨劉備時,也引領著劉備的思想。在與孫權合作攻打曹操,贏得赤壁之戰,如果按照劉備以前的思想,大有可能會依附孫權,不會這時候想著擁有自己的一片領土。大多數人說諸葛亮是因懼怕郭嘉而不敢出山,大有死後“吹嘉”的嫌疑,也遺憾兩大謀士沒有較量的機會。

“鬼才不死,臥龍不出”諸葛是懼怕?還是難請?才讓劉備三顧茅廬

那諸葛亮不是懼怕郭嘉,為何劉備“三顧茅廬”才肯出山?

在三國未定,天下大亂之時,劉備處於弱勢,需要擴充自己的勢力,急需人才。在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便去請諸葛亮。劉備當時已經四十七歲了,還能放下身段去請一個二十六歲的小輩精神可嘉。隨後帶領關羽、張飛二人前去請諸葛亮出山。

“鬼才不死,臥龍不出”諸葛是懼怕?還是難請?才讓劉備三顧茅廬

但是第一次去請,則諸葛亮沒有在家,只能遺憾退回。故而第二次前去時又沒有在家,這時關張二人惱怒,稱這種難請之人,不請也罷。劉備則勸二人,恢復漢室需要這種人才,應耐心等候,並留下書信給諸葛亮。第三次去請時,諸葛亮終於在家了,但是在午睡,劉備則耐心等候,臥龍醒後,被劉備真誠所打動,當日便為獻上計策,為劉備描繪出未來遠景,“天下三分”的《隆中對》,得到劉備的推崇,並一直按照《隆中對》的戰略方式實行。

“鬼才不死,臥龍不出”諸葛是懼怕?還是難請?才讓劉備三顧茅廬

劉備故而“三顧茅廬”,一是:需要諸葛亮這種人才,二是:以真誠收復天下人心。而諸葛亮前兩次讓劉備吃閉門羹,也存在一定的考驗,以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耐,也會知道劉備前來茅屋請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