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徵兵時,大學生士兵“進退兩難”的問題應當引起重視!

來源:新綠網

作者:聞香知酒

兵好招,人為什麼留不下?

又到徵兵時,大學生士兵“進退兩難”的問題應當引起重視!

1.新政新在哪裡

昨天是2019年度全國大學生徵兵工作開始的第一天。在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這一工作甫一露面,就顯露出與以往不同的嶄新氣象,最值得引起關注的是:首次提出了“推動大學生徵兵工作轉型發展”這一命題。

援引“三劍客”的相關介紹,轉型的方向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是精準化徵兵。探索建立需求提報、定向補充、對口使用的精準徵集模式。

其次是提高徵兵質量。明確把高校作為兵員徵集主陣地,不斷優化大學生徵集的學歷層次、專業類別等等。

最後是做好徵兵後續保障。完善就業安置,加大學籍保留、學費補償、考研加分、招生單列等相關政策。

雖然沒有具體的政策內容,但據筆者瞭解,僅在後續保障這一塊,已經部分實行和正在醞釀的利好政策就有:服役經歷算基層工作經歷;安置指標優先向退役大學生士兵傾斜;退役士兵在報考研究生時計劃單列,單獨招生等等。

這些政策的共同特點,就是較之過去兩年部分地區實行的、以高額經濟補助“鼓勵”大學生士兵入伍的“飲鴆止渴”的辦法,逐步開始改為主要通過政策利好和後續保障來吸引人才。也算是追求一種可持續發展吧。

2.大學生士兵的真相

但我們都知道,“招人”從來都不是問題,不管是用什麼方法吧,關鍵是把人招進來之後,“用不好”、“留不住”的問題相當普遍和嚴重,而這恰恰才是最根本的、也是最致命的問題。從前有國防生進部隊的試驗,不能說是成功的,教訓之一恐怕就有“用不好”、“留不住”;新的有從社會招收軍隊文職人員的改革“試水”,同樣要面對如何把人才用好和留住的問題。

以下這組數據或許能夠說明一些問題:從2013至2015年,全國共有20多萬大學生入伍,最後以提幹和選取士官的方式,留下來的有多少呢?不足3萬!甘肅省2017年共有5064名大學生入伍,其中二本以上共有多少呢?只有15.7%!剩下的基本都是三本和高職。

說明什麼問題呢?首先說明,表面轟轟烈烈的大學生入伍,只是“看起來很美”,實際上並未有效地確保把真正的高學歷人才吸引到部隊中來,雖然說起來都是大學生,但大部分是三本和高職,考慮到學校擴招和學歷普遍提高的因素,恐怕這部分人在社會上的學歷層次也就相當於十年前的高中學歷在社會上的文化層次,而那時部隊招兵、城鎮戶口要求高中以上早就已經普及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我們的進步並不大,切不要盲目樂觀。

其次也說明,即便是他們當中的佼佼者,那不到20%的二本以上學歷的大學生士兵,哪怕不講條件全部都留下來,也仍然會面對部隊需求的巨大缺口。實際上,他們當中的相當一部分人,最後沒有留下。沒有留下的原因,有的本來就是去部隊積累經歷和資本,是去“體驗”和“鍍金”的,所以見好就收;而有的則是因為無論在部隊的發展前景、還是退伍之後的後續保障,都存在後顧之憂,在“進退兩難”之下,當然是長痛不如短痛,選擇止損機會更多、發展前景更大的退伍走人更為合適。

或許更說明,我們的徵兵政策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甚至在留人方面,有些政策還起到了反作用。比如有人就這樣說,上著大學去當兩年兵,不但資歷有了、見識有了,而且回來後還有重選專業、考研加分甚至解決戶口這些政策利好,更有20萬的經濟補助,到社會上打兩年工也輕易掙不到這20萬吧?上哪裡去找這樣的好事?既然有這樣的好事,人家得了好處憑什麼還要留下受那份罪?

國家出臺那麼多好政策,花了那麼多錢,最後到底是徵來了一些什麼兵?是不是把想留下的人才都給留下了?我們的觀念、政策和執行上到底還有哪些讓人不想留的問題?許多都值得好好研究和反思。


3.為了利益當兵對不對

恐怕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大學生是為了利益來當兵,這種思想到底對不對?部隊是應該反對還是支持呢?

必須承認保家衛國、犧牲奉獻是一件星辰大海的事,人活著不能沒有靈魂,來當兵不能缺少情懷,否則那就失去了人民軍隊的本色,而更像是一支僱傭軍隊。但我們有些決策者形成了定勢思維,習慣於把情懷與利益放在對立面,諱談利益、漠視利益,認為在偉大光榮正確的光環面前,利益微不足道。可他們恰恰忘記了這是一個經濟迅速發展的信息時代,面對的是一群更注重自我價值、更珍視個人利益的新生代。

必須承認,80%的人做事,只有20%的情況出於情懷,而另外80%是出於利益。這還是比較樂觀的判斷。許多大學生當兵,未必都是衝著利益去的,但利益一定是一個重要因素。面臨選擇,人們首先是根據既有利益和潛在利益進行衡量和取捨。正像一個人把錢存在銀行裡,當利息到手他是決定拿錢走人還是決定繼續投資,取決於這個銀行的經營狀況和利息的高低。如果留下來不能獲取更大更有前景的利益,人家憑什麼要留下?

作為一個徵兵政策,首先應當是基於效果的務實,而非基於價值正確的務虛。作為部隊來說,理應承認在保家衛國的集體利益之下,個人的正當利益需求才是官兵的第一需求,並且是決定他們進退走留的重要砝碼。理應正視這種正當利益,通過不斷改革和優化內部環境,維護他們的正當利益,併為之創造更多更有前景的利益。

4.大學生士兵為什麼難留

在承認利益是重要吸引和重要砝碼之後,我們才有可能基於利益判斷,到底是什麼影響了大學生士兵的留隊意願。

概而言之,是如果長期留隊,前有職業發展前景不明朗、後有退路保障不踏實的擔心,這是他們最大的利益顧慮。可以形象地稱之為“進退兩難”。

在“進”的方面,主要存在:

1

大學生士兵選改士官,除非熬夠12年安置,其他真沒什麼誘惑力。身份始終是一個兵,在管理上始終處於弱勢的被管一方,將來安置時也不因為是大學生士兵就享受跟幹部一樣的政策和待遇,工資只能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還要忍受長期兩地分居和變態管理,這12年委實難熬。

2

大學生士兵提幹,年齡不佔優勢。即使有幸提了幹,由於兵齡計算上的劣勢,造成留隊時間越長越可能吃虧的情況,比如一些提幹的大學生士兵,在職務上普遍比同齡軍校生要慢三年;同樣是因為軍齡劣勢,一些人更可能會存在很難熬夠自主年限的情況,年齡既大,又走不了,想想都令人捉急。

3

專業也不對口,職業發展空間狹窄。學醫的給分配到炊事班,學修理的去當衛生員,學炊事的去讓他修車,同一批大學生入伍的,一個隊100多號人,分配時竟然沒有一個是按照專業分配的,也難怪會有人在退役申請上寫“駿馬能歷險,耕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了。不能當了幾年兵,進不了職業化的圈,再把專業也就是飯碗丟了嗎?

在“退”的方面,主要存在:

1

轉業安置打分不佔優勢。由於軍齡計算上的劣勢,更由於大學生士兵上學期間不算兵齡,在轉業的量化評分中軍齡比正常軍官、士官少,在安置中不佔優勢。這種劣勢,也直接造成了轉業結算時,錢比別人少拿很多的情況。

2

二次就業的年齡不佔優勢。對於大多數上學期間不算軍齡的大學生士兵來說,無論是幹齡滿8年允許轉業,還是幹滿12年之後政府安置,年齡比同期軍校生都偏大了,而眾所周知,在地方發展一看年齡二看學歷,未來沒有優勢,倒不如早做了斷,趁著年輕還有闖拼機會。

3

留隊可能意味著丟失學歷。雖然國家規定,大學生士兵入伍後保留學籍,但一般學校在操作中通常只保留兩到三年,致使大學生士兵兩年服役期滿後,可能會失去回母校繼續上學的機會。如果再考不上軍校完善學歷,很可能就只是一個大學肄業的學歷了。

另外,服役兩年之後選擇留隊還是選擇退伍,二者之間的利益比較,反差也不小。如北京不但給每名大學生士兵補助20萬元,還定向提供基層公務員、事業編等崗位,甚至解決了一批人的留京戶口。而留隊提幹,將來想轉業留到北京恐怕還要費一番周折;改士官就更不用提,且不說拿錢多少不佔優勢,將來轉業安置的時候還是按照普通退役士兵來安置,那時候還有沒有這些定向崗位都不好說,而且再熬十年之後,怕是機會和心氣都所剩無幾了,那何不早點退伍,憑著年輕能學考一個幹部身份的公務員豈不更穩妥?在這種眼前和長遠利益的巨大反差之下,你還會選擇留隊嗎?

5.更新觀念才是破解之本

以上這些問題,都客觀存在,有些是政策本身不完善的原因,有些則是部隊在執行過程中、由於自身建設不到位所造成的。

屬於政策方面的原因,就要及時調整、補充政策,對那些不在我們職責權限範圍內的就要及時呼籲,比如大學生士兵應該保留幾年學籍的問題。屬於我們自己的問題,能解決的就要堅決果斷地去解決,像那種專業不對口的問題,只要加強供需反饋和宏觀調控,再加上一點責任心,是很大程度能夠緩解的。

當然有些問題需要時間,比如職業化建設的完善,讓那些真正想在部隊乾的人能夠長期幹。內部的反智主義和缺少人文關懷,無價值無意義的工作偏多和變態管理的問題,都是影響把大學生士兵“用好”“留住”的重要阻力,需要花大氣力、下真功夫,拿出“愚公移山”的態度和勇氣出來。

但說到始終和根本的問題,還是思想觀念。是怎麼看待人才的問題,如何正視人的正當利益以及如何實現利益激勵的問題。

人才是生產力、戰鬥力,是永葆青春活力的新鮮血液,而不是彙報材料上用以邀功的數字。博士碩士學士當然首先是戰士,但這是從身份來說,不是從使用來說的,如果博士碩士學士只是用來做拔草迎檢抄筆記這些事,那還不如早放他們一條生路,也省得成天見這些人愛置疑愛提反對意見愛不走尋常路,怪討厭的。

人類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要正視人才、正視所有官兵的正當利益,把利益當成“助推器”,而不是“卡脖繩”、“攔阻網”,綜合運用物質激勵、榮譽激勵、職業發展激勵,儘可能滿足和實現他們的內心需求和成長需要,真正讓一切活力和創造力競相迸發,再造出一支年輕而又充滿鬥志的光榮隊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