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征兵时,大学生士兵“进退两难”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来源:新绿网

作者:闻香知酒

兵好招,人为什么留不下?

又到征兵时,大学生士兵“进退两难”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1.新政新在哪里

昨天是2019年度全国大学生征兵工作开始的第一天。在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这一工作甫一露面,就显露出与以往不同的崭新气象,最值得引起关注的是:首次提出了“推动大学生征兵工作转型发展”这一命题。

援引“三剑客”的相关介绍,转型的方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精准化征兵。探索建立需求提报、定向补充、对口使用的精准征集模式。

其次是提高征兵质量。明确把高校作为兵员征集主阵地,不断优化大学生征集的学历层次、专业类别等等。

最后是做好征兵后续保障。完善就业安置,加大学籍保留、学费补偿、考研加分、招生单列等相关政策。

虽然没有具体的政策内容,但据笔者了解,仅在后续保障这一块,已经部分实行和正在酝酿的利好政策就有:服役经历算基层工作经历;安置指标优先向退役大学生士兵倾斜;退役士兵在报考研究生时计划单列,单独招生等等。

这些政策的共同特点,就是较之过去两年部分地区实行的、以高额经济补助“鼓励”大学生士兵入伍的“饮鸩止渴”的办法,逐步开始改为主要通过政策利好和后续保障来吸引人才。也算是追求一种可持续发展吧。

2.大学生士兵的真相

但我们都知道,“招人”从来都不是问题,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吧,关键是把人招进来之后,“用不好”、“留不住”的问题相当普遍和严重,而这恰恰才是最根本的、也是最致命的问题。从前有国防生进部队的试验,不能说是成功的,教训之一恐怕就有“用不好”、“留不住”;新的有从社会招收军队文职人员的改革“试水”,同样要面对如何把人才用好和留住的问题。

以下这组数据或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从2013至2015年,全国共有20多万大学生入伍,最后以提干和选取士官的方式,留下来的有多少呢?不足3万!甘肃省2017年共有5064名大学生入伍,其中二本以上共有多少呢?只有15.7%!剩下的基本都是三本和高职。

说明什么问题呢?首先说明,表面轰轰烈烈的大学生入伍,只是“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并未有效地确保把真正的高学历人才吸引到部队中来,虽然说起来都是大学生,但大部分是三本和高职,考虑到学校扩招和学历普遍提高的因素,恐怕这部分人在社会上的学历层次也就相当于十年前的高中学历在社会上的文化层次,而那时部队招兵、城镇户口要求高中以上早就已经普及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我们的进步并不大,切不要盲目乐观。

其次也说明,即便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那不到20%的二本以上学历的大学生士兵,哪怕不讲条件全部都留下来,也仍然会面对部队需求的巨大缺口。实际上,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最后没有留下。没有留下的原因,有的本来就是去部队积累经历和资本,是去“体验”和“镀金”的,所以见好就收;而有的则是因为无论在部队的发展前景、还是退伍之后的后续保障,都存在后顾之忧,在“进退两难”之下,当然是长痛不如短痛,选择止损机会更多、发展前景更大的退伍走人更为合适。

或许更说明,我们的征兵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在留人方面,有些政策还起到了反作用。比如有人就这样说,上着大学去当两年兵,不但资历有了、见识有了,而且回来后还有重选专业、考研加分甚至解决户口这些政策利好,更有20万的经济补助,到社会上打两年工也轻易挣不到这20万吧?上哪里去找这样的好事?既然有这样的好事,人家得了好处凭什么还要留下受那份罪?

国家出台那么多好政策,花了那么多钱,最后到底是征来了一些什么兵?是不是把想留下的人才都给留下了?我们的观念、政策和执行上到底还有哪些让人不想留的问题?许多都值得好好研究和反思。


3.为了利益当兵对不对

恐怕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大学生是为了利益来当兵,这种思想到底对不对?部队是应该反对还是支持呢?

必须承认保家卫国、牺牲奉献是一件星辰大海的事,人活着不能没有灵魂,来当兵不能缺少情怀,否则那就失去了人民军队的本色,而更像是一支雇佣军队。但我们有些决策者形成了定势思维,习惯于把情怀与利益放在对立面,讳谈利益、漠视利益,认为在伟大光荣正确的光环面前,利益微不足道。可他们恰恰忘记了这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面对的是一群更注重自我价值、更珍视个人利益的新生代。

必须承认,80%的人做事,只有20%的情况出于情怀,而另外80%是出于利益。这还是比较乐观的判断。许多大学生当兵,未必都是冲着利益去的,但利益一定是一个重要因素。面临选择,人们首先是根据既有利益和潜在利益进行衡量和取舍。正像一个人把钱存在银行里,当利息到手他是决定拿钱走人还是决定继续投资,取决于这个银行的经营状况和利息的高低。如果留下来不能获取更大更有前景的利益,人家凭什么要留下?

作为一个征兵政策,首先应当是基于效果的务实,而非基于价值正确的务虚。作为部队来说,理应承认在保家卫国的集体利益之下,个人的正当利益需求才是官兵的第一需求,并且是决定他们进退走留的重要砝码。理应正视这种正当利益,通过不断改革和优化内部环境,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并为之创造更多更有前景的利益。

4.大学生士兵为什么难留

在承认利益是重要吸引和重要砝码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基于利益判断,到底是什么影响了大学生士兵的留队意愿。

概而言之,是如果长期留队,前有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后有退路保障不踏实的担心,这是他们最大的利益顾虑。可以形象地称之为“进退两难”。

在“进”的方面,主要存在:

1

大学生士兵选改士官,除非熬够12年安置,其他真没什么诱惑力。身份始终是一个兵,在管理上始终处于弱势的被管一方,将来安置时也不因为是大学生士兵就享受跟干部一样的政策和待遇,工资只能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还要忍受长期两地分居和变态管理,这12年委实难熬。

2

大学生士兵提干,年龄不占优势。即使有幸提了干,由于兵龄计算上的劣势,造成留队时间越长越可能吃亏的情况,比如一些提干的大学生士兵,在职务上普遍比同龄军校生要慢三年;同样是因为军龄劣势,一些人更可能会存在很难熬够自主年限的情况,年龄既大,又走不了,想想都令人捉急。

3

专业也不对口,职业发展空间狭窄。学医的给分配到炊事班,学修理的去当卫生员,学炊事的去让他修车,同一批大学生入伍的,一个队100多号人,分配时竟然没有一个是按照专业分配的,也难怪会有人在退役申请上写“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了。不能当了几年兵,进不了职业化的圈,再把专业也就是饭碗丢了吗?

在“退”的方面,主要存在:

1

转业安置打分不占优势。由于军龄计算上的劣势,更由于大学生士兵上学期间不算兵龄,在转业的量化评分中军龄比正常军官、士官少,在安置中不占优势。这种劣势,也直接造成了转业结算时,钱比别人少拿很多的情况。

2

二次就业的年龄不占优势。对于大多数上学期间不算军龄的大学生士兵来说,无论是干龄满8年允许转业,还是干满12年之后政府安置,年龄比同期军校生都偏大了,而众所周知,在地方发展一看年龄二看学历,未来没有优势,倒不如早做了断,趁着年轻还有闯拼机会。

3

留队可能意味着丢失学历。虽然国家规定,大学生士兵入伍后保留学籍,但一般学校在操作中通常只保留两到三年,致使大学生士兵两年服役期满后,可能会失去回母校继续上学的机会。如果再考不上军校完善学历,很可能就只是一个大学肄业的学历了。

另外,服役两年之后选择留队还是选择退伍,二者之间的利益比较,反差也不小。如北京不但给每名大学生士兵补助20万元,还定向提供基层公务员、事业编等岗位,甚至解决了一批人的留京户口。而留队提干,将来想转业留到北京恐怕还要费一番周折;改士官就更不用提,且不说拿钱多少不占优势,将来转业安置的时候还是按照普通退役士兵来安置,那时候还有没有这些定向岗位都不好说,而且再熬十年之后,怕是机会和心气都所剩无几了,那何不早点退伍,凭着年轻能学考一个干部身份的公务员岂不更稳妥?在这种眼前和长远利益的巨大反差之下,你还会选择留队吗?

5.更新观念才是破解之本

以上这些问题,都客观存在,有些是政策本身不完善的原因,有些则是部队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自身建设不到位所造成的。

属于政策方面的原因,就要及时调整、补充政策,对那些不在我们职责权限范围内的就要及时呼吁,比如大学生士兵应该保留几年学籍的问题。属于我们自己的问题,能解决的就要坚决果断地去解决,像那种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只要加强供需反馈和宏观调控,再加上一点责任心,是很大程度能够缓解的。

当然有些问题需要时间,比如职业化建设的完善,让那些真正想在部队干的人能够长期干。内部的反智主义和缺少人文关怀,无价值无意义的工作偏多和变态管理的问题,都是影响把大学生士兵“用好”“留住”的重要阻力,需要花大气力、下真功夫,拿出“愚公移山”的态度和勇气出来。

但说到始终和根本的问题,还是思想观念。是怎么看待人才的问题,如何正视人的正当利益以及如何实现利益激励的问题。

人才是生产力、战斗力,是永葆青春活力的新鲜血液,而不是汇报材料上用以邀功的数字。博士硕士学士当然首先是战士,但这是从身份来说,不是从使用来说的,如果博士硕士学士只是用来做拔草迎检抄笔记这些事,那还不如早放他们一条生路,也省得成天见这些人爱置疑爱提反对意见爱不走寻常路,怪讨厌的。

人类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要正视人才、正视所有官兵的正当利益,把利益当成“助推器”,而不是“卡脖绳”、“拦阻网”,综合运用物质激励、荣誉激励、职业发展激励,尽可能满足和实现他们的内心需求和成长需要,真正让一切活力和创造力竞相迸发,再造出一支年轻而又充满斗志的光荣队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