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飞鸽传书,古人还会通过哪些方式寄信

我们常看到电视剧里,古人在给亲密的人送信的时候被讲信绑在个字的腿上,让他们带去给亲人或者朋友。在信息化的现在,我们互相给对方传信的非常方便的,不需要时隔太久,就可以收到回复。但是古人就没有这么方便了。

古时候,人们也需要给远在他乡的亲人送信,或以急事相传,或者以寄相思等等。他们是通过什么办法给自己远在他乡的那个人送信的呐?

除了飞鸽传书,古人还会通过哪些方式寄信

飞鸽传书:人们选择鸽子来传递信息,是利用鸟类恋家和认识回家之路的天性,但普通的鸽子是无法用来传递书信的,需要经过特别训练的信鸽才行。

但古代信鸽的驯养成本很高,飞行数百里,信鸽很容易迷失方向。选择飞鸽传书时,还得将鸽子带到要去的地方,系上书信,再放飞回家,但只能单程传递,限制性很大。

鲤鱼传书:汉乐府有一首《饮马长城窟行》,里面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里的双鲤鱼,其实是说藏着书信的函。

当时的人们把刻成鲤鱼形状的两块木板作为一盖一底,将书信夹在中间,因此书信又有双鲤鱼、鱼书等称呼。

除了飞鸽传书,古人还会通过哪些方式寄信

黄耳传书:黄耳是西晋陆机所养的狗,陆机格外喜欢它。陆机是吴郡吴县人,当时陆机羈寓京师,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便笑着对黄耳说我好久没有与家里通信了,你能不能帮我送个信。黄耳摇尾巴答应了。这就是"黄犬寄家书",于是后人便用黄耳来指代信使。

相对靠谱的就是驿站了,早在商朝时就已经有邮驿,当时的邮驿,每隔34里设有一个驿站,"邮"负责传递公文,"驿"负责提供交通工具和食宿,相当于国家公务员的补给服务站,平民百姓是无权使用的。驿站的形成时间很早,但作为一个单独的词汇出现,却是在十三世纪蒙古人统治之后。元朝之前只称"驿","站"是外来词,源自于蒙古语"站赤"的音译。

除了飞鸽传书,古人还会通过哪些方式寄信

其实最普遍也是相对而言最有效的还是还是通过人——也就是信使传送书信了。人们通过认识的人,或者专门做这个工作的人花一些钱,摆脱他们送信到亲人手中。

中国幅员辽阔,在古时候能够和亲人相隔万里还保持联系的非常困难的,也由此涌现了不少思念家乡的诗句供我们欣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