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擲彈筒令盟軍頭疼不已,中國軍隊最後發明60迫擊炮成為剋星

在戰場上,有一種單兵利器被稱之為槍榴彈。關於槍榴彈的起源,最早可追溯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並在裝備初期便表現出了它易於攜帶,威力巨大的特點。自此以後,槍榴彈為各國軍隊喜好不已,一直到今天仍作為單兵裝備使用。槍榴彈,顧名思義是要以槍口發射,並且是由單兵步槍座位發射裝置的彈藥。

日軍擲彈筒令盟軍頭疼不已,中國軍隊最後發明60迫擊炮成為剋星

到了二戰時期,隨著技術的改進,槍榴彈在各國軍隊中長盛不衰。槍榴彈最大的優勢,相比於手擲手雷具有射程遠,並且精確度高的顯著優點。但是與迫擊炮相比,其易於攜帶使用方便的特點,又秒殺了迫擊炮重量的劣勢。試想一下,只要安裝在步槍槍口,便可以變成發射器的神器,自然很受熱愛。

到了二戰時期,成熟技術生產出來的槍榴彈,作為英美德蘇主要參戰國,都研發了自己專用的槍榴彈,在戰場上成為步兵對付輕型裝甲車和機槍陣地的利器。

日軍擲彈筒令盟軍頭疼不已,中國軍隊最後發明60迫擊炮成為剋星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候,也開始了研發配備這款單兵利器,只是和西方國家的槍榴彈有所不同。日本軍隊的槍榴彈需要和手榴彈結合在一起使用,或者採用專款的擲彈器進行發射。

日本軍隊自從1931年列裝之後,便開始生產與之相配備的擲彈筒。擲彈筒可以安裝在槍口上的套筒結構,並在91式手榴彈尾部安裝彈翼,從而確保了發射過程中的穩定性。解除手榴彈保險,安裝在擲彈器上,只能使用木質彈頭的空包彈射擊,射程約達到了115米。

日軍擲彈筒令盟軍頭疼不已,中國軍隊最後發明60迫擊炮成為剋星

不過,日本軍隊的槍榴彈缺陷卻也是很明顯的。例如可靠性差,容易出現過早爆炸或者延遲爆炸問題,瞄準的時候更是容易出現不準確偏離。作戰時候需要攜帶翼尾管和空包彈,並且需要臨時安裝更換彈藥,導致戰鬥中極為不方便,且操作流程繁瑣,不易掌握。最終,因為射程過短,被很快淘汰。

但是日本軍隊卻擁有另一件致命的步兵利器,那就是可以獨立使用的擲彈筒。日本軍隊的擲彈筒在戰爭中應用廣泛,89式擲彈筒,生產量就高達12萬具,由此可以看出日軍在單兵裝備上投放的力度。

日軍擲彈筒令盟軍頭疼不已,中國軍隊最後發明60迫擊炮成為剋星

擲彈筒這件單兵武器,在當時屬於日本軍隊特有的裝備,也是唯一一件被美軍認可值得評價的步兵武器,從某種意義上說,日軍的擲彈筒無異於一架輕型迫擊炮。

擲彈筒在實戰過程中,人力調整射角以及拋射方向,所以這種武器的操作技術需要高要求的培養。想要熟悉操作擲彈筒,需要一定時間的訓練,才能達到得心應手。所以擲彈筒操作者,大部分是經驗豐富的老兵,一旦被擊斃,新兵很難直接頂上去。

日軍擲彈筒令盟軍頭疼不已,中國軍隊最後發明60迫擊炮成為剋星

擲彈筒對盟軍殺傷極大,雖然它沒有迫擊炮的殺傷力,但一度令盟軍為之喪膽。甚至於,形成條件反射,一旦聽到“碰”的一聲,就會迅速臥倒,由此可見擲彈筒給美軍造成的心理陰影面積。

擲彈筒的殺傷半徑達到了200到500米之間,射程近威力小卻彌補了手榴彈和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缺,從而與之有序搭配形成了密集火力網。

日軍擲彈筒令盟軍頭疼不已,中國軍隊最後發明60迫擊炮成為剋星

在二戰中,美軍的射程最長的槍榴彈當屬m7型號,其有效射程達到150米,但是遇見日軍擲彈筒,一般都會處於下風。因為日軍擲彈筒的曲射攻擊,使一般掩體成為擺設。而擲彈筒的射程,更讓美軍頭疼不已,近距離作戰日本往往佔了上風。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的許多機槍手喪身於日軍擲彈筒下,為我中國軍民帶來巨大傷亡。後來,中國軍隊開始總結經驗,並仿照日軍擲彈筒研製出60迫擊炮,才使日軍擲彈筒從此有了剋星。

日軍擲彈筒令盟軍頭疼不已,中國軍隊最後發明60迫擊炮成為剋星

而當時其他國家的單兵槍榴彈最主要的缺點就在於較低的準確度,而且當時大部分槍榴彈都是裝在槍口上的,也就無法在使用榴彈的期間使用普通子彈攻擊,直到戰後榴彈發射器更完善後,才逐漸取代了它。

現代獨立的榴彈發射裝置使得戰鬥人員,可快速在子彈與榴彈兩種攻擊方式之間切換。而且榴彈可長期放在發射器裡可以隨時使用,其較低的射速也使得發射人員的身體負擔較少。

日軍擲彈筒令盟軍頭疼不已,中國軍隊最後發明60迫擊炮成為剋星

這種獨立的發射裝置和前面說的日軍槍口擲彈器倒有些相似,但由於當時日軍的設計和工藝太繁瑣不可靠,完全不能和現代的榴彈發射裝置相提並論,要不然相信日軍也不會整個二戰都那麼鍾情於擲彈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