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安史之乱的叛将,投降后与唐朝分庭对抗,去世前传侄不传子

参与安史之乱的叛将,投降后与唐朝分庭对抗,去世前传侄不传子

参与安史之乱的叛将,投降后与唐朝分庭对抗,去世前传侄不传子

说起唐朝,我们就会发现它有一个很明显的中界线,这道中界线就是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以前,唐朝是大唐王朝,盛世王朝,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元气大伤,开始走向了下坡路。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安禄山父子与史思明父子四人领导的一场叛乱,而叛乱的原因也在于唐朝的节度使制度。

这些节度使手中掌握着自己藩镇内的所有权力,这就有点像东周时期,那个时候的诸侯割据,到了唐朝后期,那就是诸节度使割据,而唐朝的皇帝对于这种现象也无可奈何。

参与安史之乱的叛将,投降后与唐朝分庭对抗,去世前传侄不传子

在唐玄宗的时候,安禄山这个胡人得到了重用,当时天下也就十个左右的藩镇,结果被安禄山拿走了三个,这就是想让他谋反的节奏,在安禄山起兵反唐后,他的一位兄弟史思明迅速的响应,也带领着自己藩镇内的兵马反唐,不过后来的史思明是投降过的,结果又复叛。

除了这几位名人,在安禄山的帐下,还有着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田承嗣,他起初是安禄山手下的先锋,因为他治军有方,而且有谋略,所以在攻下洛阳之后,安禄山就命令他驻扎在洛阳旁边的城池,后来洛阳被收复,而田承嗣也跟着投降了,并且还把史思明的家属都进献给了唐军。

参与安史之乱的叛将,投降后与唐朝分庭对抗,去世前传侄不传子

田承嗣投降之后,安史之乱也差不多结束了,剩下的只是小打小闹,当时接受田承嗣投降的人是仆固怀恩,仆固怀恩害怕唐朝胜利后,自己的势力被削弱,所以他就暗中培养田承嗣等叛将,让他们拥有了自己的势力,其中田承嗣成为了魏博节度使,魏博是唐朝的藩镇之一。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唐朝仅仅有能力平掉安禄山等人的叛乱,已经无力治本了。因为藩镇才是唐朝的最大威胁,可那个时候的藩镇还依旧存在着,这也是唐朝的一种悲哀,本来是为了防备外敌的入侵,最后成为了自家人的内斗。

参与安史之乱的叛将,投降后与唐朝分庭对抗,去世前传侄不传子

田承嗣成为了魏博节度使后,非但不对朝廷缴纳税赋,而且对于唐朝的命令根本就不搭理,典型的和唐朝分庭对抗,田承嗣在自己的属地建立了一座祠堂,这座祠堂祭奠的有四个人,分别是安禄山父子,史思明父子。

田承嗣的这种做法让很多的人不满,就连皇帝也不满意,可是没有办法,田承嗣已经手握重兵,唐朝虽然想发兵收拾他,已经有心无力,后来唐朝还是讨伐过几次田承嗣的,当时田承嗣一面联系盟友,一面假装向唐朝投降,就这样,田承嗣混了过去。

参与安史之乱的叛将,投降后与唐朝分庭对抗,去世前传侄不传子

田承嗣虽然被很多人的骂,被很多的人说成小人,可人家也活到了七十四岁才去世,而且是正常的去世,不是因为什么意外,这就是所谓的“祸害遗千年”。在田承嗣去世之前,却下达了一项命令,这项命令就是让自己的侄子田悦继承节度使的职位。

节度使本来是唐朝任命的,现如今却成了田承嗣家里的,当时田承嗣的儿子田绪也是在场的,为什么田承嗣不干脆把位子交给自己的儿子呢?关于这个问题,可能是田承嗣也害怕来自于外在的压力吧,毕竟把位子传给侄子还说的过去,传给自己的儿子就太显眼了。

参与安史之乱的叛将,投降后与唐朝分庭对抗,去世前传侄不传子

也正是因为田承嗣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导致了魏博镇内部出现了争斗,首先就是田承嗣的儿子田绪杀掉了田悦,自己当了节度使,后来田绪又将节度使的位子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田季安,田季安也非常的有能力,可是田家还有一个人叫做田兴,同样是田承嗣的侄子。

在田季安去世后,他的儿子还非常小,所以权力被田家的管家给夺去了,这位管家也没什么能力,在唐朝派遣大军来袭的时候,田兴取代了管家,带领着魏博的人马投降了唐朝,很多其他的藩镇看到田兴归附唐朝了,所以也都跟着归附了唐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