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源自晚明小品文作家陳繼儒的《小窗幽記》。上句意思是說關門閉戶,與外界嘈雜隔開,就像隱居深山,清淨自得。當然了,這裡的深山未必就是荒野山嶺,而在於強調內心的安靜。下句說讀書才能遠離喧囂,守得一方淨土。尤其是在當下,我們因疫情被禁足,恪守一顆從容之心,自可遠離焦躁,所謂“大隱隱於市”便是如此。

生活節奏的放慢使得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平時少有閒暇,現在有了更多閱讀時間。靜謐的夜裡就著柔和的燈光,斜倚山枕,可以讀經典,也可以讀閒書。這種醉人的境界,就如同陶淵明描繪的意境——“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保持心理的寧靜,方可進入讀書的境界。

有人說讀書有四重境界:

第一是自然境界的閱讀,重在追求感官刺激;

第二是功利境界的閱讀,重在獲取某種技能;

第三是道德境界的閱讀,重在修煉自我德行;

第四是天地境界的閱讀,讀萬物均深得其妙。


閒適閱讀看似盡情盡興,“風吹哪頁讀哪頁”,表面上漫不經心,實際上是一種非功利化的讀書。

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更是關於修身養性。深山固然寂寥,讀書固然孤獨,如果修得一顆澄明之心,即使門戶大開,俗世之人也不能把你薰染。

書一打開,就彷彿進入另外一個桃源世界。大門一關,一切紛爭都與我無關了。讀不讀書,區別在於:囿於一室,一盞孤燈,一卷文字,一縷月色,一杯香茗,你感受到的是寂寞還是寧靜?

可見,心心念唸的東西一直盤踞在心裡,就會表現在臉上。那麼,我們心心念念著讀書這件事兒,讀書就可以改變心境,改變心境則改變容顏。

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讀書讓我們平靜安祥,由此又讓我們從容不迫。自然之景在讀書人眼中顯得美好純粹,而在不讀書人眼中則平淡無奇。

身體容貌受之於父母,我們無法改變,但可以通過讀書讓自己的靈魂變得高貴。因為讀書,我們身上也一定散發出人性溫潤的光輝。

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從容典雅的人生才最美!讀書,是讓我們抵達心靈淨土的唯一途徑。

什麼是人生最美的追求?一定是“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守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一定是把光陰當做綢緞,將它撫平,做熨帖舒適的外衣披在身上。能夠讓你的生命豐盈的,重要一點就是讀書。

它應該是生活的常態,和一日三餐一樣,和體內流淌的血液一樣。所以說,生命有一種活法叫: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