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所有的人都應該去認識大自然之美。欣賞美的能力不僅增加了我們快樂的來源,也加強了我們德性的修養。美使我們不安的心平靜下來,也驅散了我們的憂慮。到田野或森林去,在夏日的海邊或山裡待上一天,那麼你所有微不足道的困惑與焦慮都會煙消雲散。傾聽悅耳的音樂,你那愚蠢的恐懼與狹隘的嫉妒都會過去。世界之美將有助於我們找到為善之美。

山脈是地球的骨骼,山脈最高峰總是其解剖結構的組成部分,在平原中埋藏在五萬二千英尺厚度的土壤中。山峰以巨大的金字塔形拔地而起 ,把它們的衣服扯開扔掉......山必須得到來自所有人的尊重,其他一切必須放在它們的懷中。 ——John Ruskin《O Truth of Earth》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供圖/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

2018年,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掛牌,祁連山將會以新的面容展現在世人面前。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供圖/國家林草局

祁連山國家公園橫跨甘肅、青海兩省,總面積5.02萬平方公里。其中甘肅片區總面積3.44萬平方公里,佔總面積六成以上。2018年10月,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在蘭州揭牌,大保護區格局就此形成。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烏鞘嶺的夏季。攝影/黑客1918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祁連山的秋天。攝影/流雲飛月

在此之前,讓我們重新認識一下,這座對中國舉足輕重的山。準確地說,祁連山不單是一座山,而是指多座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千山萬嶺相連的巍峨“山海”,跨越中國青海東北與甘肅西部。祁連山脈東西長達1000公里,南北寬200至400公里。平均海拔4000~6000米,它是高山與極高山的世界。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冬日祁連,季節的深處。攝影/賓蘭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夏季祁連好牧場。攝影/賓蘭

祁連山脈是一個由20多條山脈組成的龐大山系。讓我們藉助地形剖面圖去閱讀祁連山。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祁連山東端至烏鞘嶺與黃河谷地相連,西端在當金山口與新疆阿爾金山相接,最寬處在甘肅省酒泉市與柴達木盆地之間,達300公里。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黑河源頭牧民。攝影/李文舉

居廟堂之上、處江湖之遠——祁連山是中國西北歷史的江湖,一個勝利與失敗、進攻與退縮、遷移與定居、沙漠與綠洲、河水暴漲與斷流,民族紛爭又共融一體的江湖。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山丹縣新河驛夕陽下的牧羊人。攝影/吳平關

多少年過去了,當絲綢之路成為榮耀,這裡依然是邂逅的搖籃。遼闊是它的頁碼、荒涼是它的文字。向著腹地:古道、西風、瘦馬,這就是我們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園啊。河流通向沙漠,老人通向麻扎,羊多了、雪少了、山瘦了,他們把禮儀、歌聲、舞蹈、甚至酒後的放浪形骸留給遊客、留給參觀者、留給陌生人。只把寧靜甚至苦難留在內心,留在看不見祁連雪峰的夜晚。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中段偏西疏勒南山最高峰“崗則吾結”,海拔5826.8米,藏語是八個山峰的意思,是祁連山最高峰,也因此叫團結

海拔4700米以上的祁連山區如冰天雪地的王國,冰川規模相當於一個巨大固體水庫,成為眾河之源。據專家統計,河西走廊三條內陸河流域內共有冰川2166條,冰川面積1308平方公里,冰儲量60立方公里;而柴達木盆地的4條河流與青海湖和哈拉湖水系共有冰川541條,冰川面積582平方公里,冰儲量32立方公里。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我們由此可以看出冰川的南北分佈是多麼不均衡。冰川學中有一個很形象也很浪漫的表示冰川分佈的方向、條數、面積的方法,並且十分浪漫地稱之為“玫瑰結”或“玫瑰圖”。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老虎溝12號冰川又名透明夢柯冰川。位於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境內大雪山,是祁連山中段支脈,大雪山是祁連山北端最高山體。也因此截留西風氣流,高山降水豐富。

大雪山共有冰川203條,面積160平方公里。透明夢柯冰川長10公里,面積22平方公里,是祁連山區最大的山谷冰川。1959年被中國科學院高山冰川研究站的專家們發現。冰川末端海拔4260米,最高峰海拔5483米。“透明夢柯”是蒙古語,意為“高大寬廣,千百年來無人驚擾。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研究所研究員王宗太,1958年跟隨中國冰川學泰斗施雅風來到蘭州從事冰川研究,他走遍中國西部大小冰川,透明夢柯冰川就是他命名的,讓透明夢柯冰川成為“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中國六大冰川之一。他推薦的主要理由:透明夢柯冰川是中國冰川的典型代表。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看一眼祁連山區冰川分佈的“玫瑰圖”,圖中紅圈區域為七一冰川。我們就會對祁連山冰川南北分佈不均衡有一個十分清晰的印象。在這個“玫瑰圖”上,我們會看到:冰川分佈北多南少,這也是祁連山南北兩邊人文與自然景觀失衡的原因。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七一冰川 圖片來源:甘肅省登山協會

七一冰川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交界處的走廊南山北坡,是中國著名的冰斗山谷冰川,長3.5公里,面積為3.64平方公里,海拔4200米。1958年7月1日,中國科學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隊首次發現而得名,見證了新中國冰川科考研究的起步。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天祝祁連鎮境內冰溝河風景區。攝影/HAREM SEWAISI

冰川融水成為河流最重要的補給來源。與降水一道,在寬谷盆地彙集成河,灌溉農田、滋潤林地草場。從祁連山北坡流向河西走廊的河流比從祁連山南坡流向柴達木的河流數量要多得多。河西走廊號稱有三大內陸水系:從東向西為石羊河水系、黑河水系、疏勒河水系。而祁連山南坡的柴達木盆地的哈爾騰河、魚卡河、塔塔稜河、巴音郭勒河都是流量小、長度短的小河,無法與河西走廊的大河相比。

無論是河西走廊還是柴達木盆地,都是綠洲型經濟,是河流養育了綠洲。專家告訴我們祁連山降水的規律——山區降水比平原多得多。比如黑河地區,平原地區年降水僅80——200毫米,這樣的降水量在平原幾乎不能形成徑流,可是黑河流域山區降水量卻達到200——600毫米,並且降水隨海拔高度增加,每升高100米大約增加10——25毫米。其他河流也與黑河類似,是祁連山攔截了東西方向的雲團、水汽,迫使它們冷凝降水,壯大了河流。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柴爾龍海,祁連山海拔最高的海子。

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的說法,祁連山冰川是被迫切需要、最為實惠慷慨的冰川。它在哪裡,哪裡就有生命,哪裡就有繁榮。祁連山共有冰川2815條,冰川83%在甘肅省,這些冰川儲量相當於兩個多三峽水庫蓄水量,其中2194條屬於河西走廊的內陸水系。這些冰川發育了河西三大內陸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並相對應地從東向西形成民勤——武威綠洲、張掖綠洲、酒泉—玉門—瓜州—敦煌綠洲。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天祝布爾智草原秋景 攝影/蘆寧

同樣發源於祁連山的疏勒河的主要支流—黨河,是敦煌平原的母親河,孕育出世界級的文化藝術瑰寶—莫高窟。黨河為什麼經常作為獨立水系被公認,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疏勒河水系原貌及走向原來大致是這樣的:在上個世紀50年代以前,疏勒河在昌馬峽出了山口,然後由東向西進入河西走廊的玉門盆地、瓜州盆地,經過敦煌,再西行到玉門關,與由南而北的黨河匯一合,然後一路西行,流向羅布泊。

在黨河與疏勒河的匯合處,河水豐沛,古人便在這裡設了玉門關、陽關兩個關口,和為關口服務的軍需倉庫——河倉城。 2000多年前,這裡是豐美的草地和蘆葦蕩。浩浩蕩蕩的疏勒河以西就是異國西域,玉門關就在疏勒河的南岸。西距玉門關20公里的河倉城,這個古代軍需倉庫,更是因靠近疏勒河而得名“河倉城”。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更為著名的是玉門關南邊的陽關。陽關雖不靠近主河道,但近前就是為疏勒河提供水源的南湖。相傳,漢武帝的“天馬”,就是從南湖的“渥窪池”中騰空而出。

滄海桑田,世事變化,疏勒河這些美妙的旅程早已結束。現在,疏勒河到瓜州就已停步,河水流進雙塔水庫。而這裡離敦煌還有100多公里,河道就成了疏勒河的擺設。同樣原先在玉門關與疏勒河匯合的黨河水也被黨河水庫截留。這也由此可解釋,黨河為什麼會被人們誤解為一個獨立的水系。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黨河大峽谷,崖壁上有著名的九個廟石窟。攝影/旭東

祁連山亦是湟水、大通河的發源地。湟水流域(含大通河)是青海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分佈佔全省總人口的59%,是青海省的精華地帶。由此,祁連山被中國科學界稱為“中國溼島” “高山水塔”。它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產地,為西部地區涵養水源起到重大作用。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祁連山三面被沙漠包圍:北面是巴丹吉林沙漠、西面是庫姆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面是柴達木荒漠,它彷彿伸向荒漠的綠洲。過去,人們還沒從科學意義上發現祁連山,當時認為崑崙山為界,青藏高原到崑崙山腳下為止。發現祁連山後,把青藏高原北界向北推了3個緯度,300多公里。也就是說:青藏高原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擴展到祁連山,讓同是印歐板塊碰撞家族的祁連山,成為自己最北邊的鄰居。

其實,地球上的山、亞洲的山、中國西部的山,有哪一座是孤立存在,而不遙相呼應呢?又有哪一座偉大的山不是千峰萬嶺,河谷相間?世界上有哪座山是獨成一體的呢?正如我們不能說,哪一座島是真正的孤島,孤山是瞬時的。如果我們能聽懂山的語言,我們是否可以溝通祁連山與天山、崑崙山、喜馬拉雅山。可以斷定:山與山的聯繫其實是一種胸懷。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祁連山耐寒森林,北麓雲杉南麓圓柏柴白楊。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黑山中的石關峽大小泉眼百計,故又稱“水關峽”。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黑河上游的高山峽谷地貌。攝影/陳淮

祁連山發育了三條大內陸河,從東向西是300公里的石羊河、821公里的黑河、671公里的疏勒河。黑河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源於青海,灌溉著甘肅張掖綠洲,下游到達內蒙額濟納旗流入居延海。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歷史上的居延海是水草豐美的綠洲湖泊,在全球乾旱大背景下,1961年西居延海乾涸,1992年東居延海乾涸,上個世紀90年代,黑河每年平均斷流200天以上,湖水乾涸後的額濟納旗成為沙塵暴主要策源地,形成一條橫貫北方的“沙塵走廊”,也由此導致面積居世界第三的額濟納旗胡楊林由75萬畝縮減到30萬畝,荒漠面積在20年間增加462平方公里。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山丹縣峽口驛,人畜搶水在這裡司空見慣。攝影/吳平關

藉著調來的黑河水,今日的東居延海開始漸漸恢復,局部地區地下水也有好轉。黑河下游岸邊的中國航天城——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從1970年的第一顆“東方紅”衛星到“神舟”飛船載人飛行的輝煌,無不與黑河息息相關。伴著飛船的成功發射,全世界的目光都在矚目這片神秘的戈壁灘,矚目戈壁上流過的黑河。在這裡,黑河擔負的任務很重:國防、邊防和萬事萬物的繁衍。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祁連山上好牧場。攝影/黑客1918

沒有祁連山的冰川融水,就沒有河西走廊的文明,沒有絲綢之路。河西走廊對古代中國的意義非同尋常。在航海技術不發達的時代,東西方交流和貿易主要通過陸路進行。絲綢之路就是歐亞大陸東西方之間最重要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通道,而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最重要的一段。

2014年,中哈吉絲綢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是我國的首個跨國申報項目,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項目全稱叫做“絲綢之路:起始端和天山廊道的路網”,全長5000公里,橫跨歐亞大陸,把古代全長8000多公里的絲綢之路斷開截到中亞七河地區,涉及三個國家一共33個申遺點,申遺部分22個遺產點在我國四省,包括各帝國都城、宮殿群、佛教石窟寺等。


絲綢之路不僅僅是貿易之路,更重要的是文化之路,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傳播就是沿著絲綢之路進行的,因此絲綢之路完全可以稱之為宗教之路。從蘭州出發點沿著河西走廊一直走到新疆和田,這一路正是古代絲綢之路。這一路上可以看見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這裡處處可見伊斯蘭教的影響,但是古蹟和文物卻是佛教的為多。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武威市天梯山石窟唐代釋迦大佛。攝影/八千

佛教正是沿著絲綢之路向東向中原傳播,只是到了10世紀,現今喀什地區的喀喇汗王朝全面信奉伊斯蘭教,信奉佛教的古于闐國消亡,使得這一地區開始伊斯蘭化過程,伊斯蘭教沿著絲綢之路代替佛教開始東進歷程。無論時佛教還是伊斯蘭教,都是沿著絲綢之路傳播的,尤其是佛教。

沿著絲綢之路能清楚地看到佛教傳播的軌跡和演變,譬如從佛教石窟分佈就可以尋找出佛教的傳播軌跡。從河西走廊開始,我們可以看到佛教的石窟沿著絲綢之路一直分佈到中原。我們從河西走廊的西端開始,最西邊的就是敦煌莫高窟,接下來是榆林窟、昌馬窟、張掖文殊山石窟、馬蹄寺、再往東武威市天梯山石窟,越過黃河邊的炳靈寺石窟延伸到天水麥積山,向東到洛陽龍門石窟。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手繪佛教石窟東傳中國示意圖。繪製/袁蓉蓀


絲綢之路如此重要,然而人們看到的只限於像河西走廊這樣的路,至於這條路如何維繫,很少人去探究。其實河西之所以存在全賴祁連山,沒有祁連山的冰雪融水,就沒有流向河西走廊的河流,也就沒有河西走廊綠洲,更沒有河西走廊的存在。所以祁連山是絲綢之路的幕後英雄。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向西行的路,才是遙遠的路,至難的路,同時也是唯一向上的路、升高的路。向西行的路,是日落的地方、是雪的囤積地、是白雲與烏雲交替佔領天空的西部高地。這日漸隆起的高地,匍匐著草場、養育著牛羊、奔騰著河流、庇護著帳篷、村莊、田野和一座座相連的城市。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也正是這升高的路,才是我們親近自然之神的出路。這條路一年四季同時存在,冬季漫長、春天短暫、充足的夏季陽光,照曬著雪山,雪山流淌著河流,河流匯集著力量,洶湧著、咆哮著,甚至是狂歡著奔出闊大的山口。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裕固族牧民都要舉行“祭鄂博”。祭鄂博是祭祀山神,整個儀式中插箭是最重要的環節。插箭大都用雪山上的松木製做,上面要掛上牛毛、羊毛,和寫有經文的旌幡、風馬。這些集聚成山的形狀的插箭,意思是給山神送去武器,讓山神保衛人畜平安。

同樣的一天,向東離肅南大河鄉近600公里的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抓喜秀龍鄉的山丘上,遊牧藏族牧民請來寺廟裡的喇嘛,集中到這裡祭祀山神,祈求水草豐美、牛羊成群。一西一東,裕固族和藏族一同信奉著藏傳佛教,一同生活在雪山之下,在海螺神秘的聲音裡,以喜悅、膜拜、讚美的心情敬仰、供奉偉大的山神,祭祀著山一樣的“鄂博”。這座山叫祁連山。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雪豹是祁連山區最具代表性的珍稀保護動物。山區面積遼闊,雪豹可以向各個方向自由遷移,有利於豐富不同區域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建設祁連山國家公園,對於擴展雪豹等野生動物的保護也有著重要意義。

當雪豹逐漸頻繁的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視野中,當雪豹神秘的面紗隨著人們一次次的提及而看似被撥開;當我們暢想並嚮往雪豹以及那一片被皚皚白雪覆蓋的高山;當雪豹象徵著純潔、美好和香巴拉。我們卻依然無法準確說出這一全球分佈海拔最高的大型貓科動物到底有多少?它的狀況如何?除了找到或者拍到雪豹,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來看一段作家王族的描述——冬天對雪豹來說是一年中的黃金季節,它必須到高山上去實施它的一系列夢想。它從低處向高處慢慢爬行,地上的雪踩上去是那麼舒服,以致讓它有了幾份欣悅之感。雪豹的內心是浪漫的,只有在大地被大雪覆蓋之後,它才喜歡出來走動;走在雪地裡,它覺得那是一種無比抒情的行走。當然,它最終的目的是爬到一座高山上去,它不光浪漫,而且還高貴,它必須在一座又高又冷的雪山上去體驗高貴。於是,在月亮出來時,它開始上路了。下雪的夜晚很安靜,攀登使它的身體漸漸熱了起來,它有了一絲去年曾有過的快感。


一隻雪豹到達山頂純粹是為了實現一次精神的上升。它站在一塊石頭上向遠處眺望,那塊石頭本來處於最高的位置,它站上去便站在了眾山之上。遠處的山逶迤成一片,所有的山猶如是一座山。它望了一會兒,又轉頭去望剛剛升起的太陽,此時的太陽猶如剛剛出爐的一個紅色鋼球,正被雲霧中的一雙無形之手慢慢托起。雪豹內心的某個感念被激活了,它對著朝陽發出了呼嘯。它的呼嘯很短,但卻很有力,像是有一把刀子從它身體裡穿梭而出,刺得空氣發出幾絲顫動。喜歡高處的動物都具有剛烈的心性,大自然中的許多景象影響著它,讓它的內心有了超凡的力量。對於它們而言,大自然是一面鏡子,經常會讓它們從中看見自己更具力量的一面。

作家史鐵生寫道:人的故鄉,並不止於一塊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心情一經喚起,就是你已經回到了故鄉。我們的祖先在絲綢之路上“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留下了豐富文化和精彩故事。涼州文化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西涼大馬。橫行天下


作家李學輝在《卻把涼州作故鄉》裡紀錄了井上靖、施蟄存等人因文學與涼州的淵源——他們或把涼州作為背景,或把涼州作為符號,讓金戈鐵馬、詩意拂拂的涼州令人神往。這是涼州的魅力,也是文學的力量。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格非的《涼州詞》是跨界文體。《涼州詞》影古說今,寫的是王之渙,說的是現代。那座涼州的兩層樓作為木石建築,依稀中存有古涼州的式樣。王之渙時代的涼州,是涼州史上令人嚮往的涼州。王維、高適、岑參等眾多詩壇明星,或過涼州,或寓居涼州。涼州的天地草木,都有大唐的寬大雍容氣象。即便鐵騎獵獵,仍擋不住黃鐘大呂。一首涼州詞,一曲邊塞詩,草木欲動,神馬高駿,天高地闊,人遠地僻,散發的是誘人的韻致。


施蟄存是現代文學史上成就卓著的作家,《鳩摩羅什》這部中篇小說頗能代表他的寫作風格。在歷史事件中融入現代性,將羅什一生昇華過程寫得迴腸蕩氣。同樣馬步升的文章《鳩摩羅什的法種與舌頭》將這位離紅塵最近,最接近佛陀的智者的一生刻劃的如同其詩歌般迷歡: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井上靖的《敦煌》是部大書。他筆下的涼州依託一個叫趙行德的商人來烘托。“涼州土地肥沃,農產豐富,城外平疇千里……所產馬匹向被譽為天下第一良種。涼州城北,就是一望無際的牧場。登上城牆,放眼望去,遼闊的牧場上數不盡的馬匹一群群星星點點散佈其間。”當井上靖目力注視敦煌的時候,涼州是繞不開的一筆。而那個時候的涼州,粗豪中的凋敝,爭搶中的糾葛,讓涼州在歷史的鞦韆上晃來蕩去。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武威鳩摩羅什鳩寺白塔,供奉著鳩摩羅什鳩舌舍利。

1400多年前發生在姑臧(姑臧,涼州的前身)的故事究竟是怎樣的,賈平凹先生以小說《中國通鑑》為我們講述了故事。引發這個故事的幽古帶著異域氣息的信是他路過武威時發現的。能把途經此地發現的一封信演繹成小說,在平凹先生創作中並不多見。“涼州的格局是闊大的,氣氛也極安定。”《中國通鑑》寓含著平凹先生的悲天憫人情懷,以涼州作為立傳立心之地,可見平凹先生心中對涼州的看重。


甘涼道,英雄垂淚,駿馬馳騁。在金庸、梁羽生、古龍筆下,一進入甘涼道,就會發生故事,並非單純為粗豪的吼叫,武功的飛揚,亦有俠骨柔情。楊爭光先生的小說《賭徒》,則是純涼州式的。胡楊木、花門樓、駱駝、戈壁,這些本土作家往往作為散文追述的物象,在楊爭光先生的筆下則充滿了意象。八墩與甘草,就連小說中人物的名字,也極具涼州特色。人性在風沙迷濛中展開,在各種物象面前豐富,讓本來就有傳奇色彩的涼州更加傳奇。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雷達先生寫有《涼州情》、《祁連情》,留給涼州的是飽含憶戀的情,是一段對涼州的禮讚。還有,那種充滿文氣的馨香;阿來在《武威五記》探訪人間煙火,一路行走,一路抒說,娓娓間妙筆橫綻,蓮花自開;詩人于堅嚮往漢唐時的涼州。作為詩人,氣息的貫通是命定的。在涼州城東關不起眼的土巷,于堅先生流連不已。“涼州的灰是土黃色的。穿紅衣的婦女在土壘的牆壁之間走動,很美。”這是詩人站在雷臺上的發現。尋常的物象或具象在詩人眼裡美如畫圖。現代感一觸摸歷史,土色都能閃耀恢弘。


我們不應該停止探索,我們所有的探索,最終將回到我們的起點,並第一次瞭解這個地方。

這也是祁連山的起點。

祁連很長,山河廣大...

參考資料:

1.部分資料由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提供

2.部分資料來自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3.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科技成果彙編,1958-1982

4.《卻把涼州作故鄉》,李學輝

5.電視紀錄片《祁連山》,甘肅電視臺,2007

山與山編輯出品,責任編輯祁小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