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市:用心答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时代考卷

灵武市:用心答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时代考卷

2020年,灵武市将代表自治区非贫困县接受国务院脱贫攻坚成效普查。灵武市把普查迎检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落实全区脱贫攻坚“四查四补”工作会议精神,紧盯“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查漏洞、补短板、强弱项。持续用劲防松懈,严把标准防闯关,巩固成果防返贫,精准发力,综合施策,确保脱贫攻坚高质量完成。

灵武市:用心答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时代考卷

郭春明正在给西瓜秧打枝杈,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产业带动:让贫困群众收获“真金白银”

走进泾兴村郭春明家的大棚,郁郁葱葱的瓜秧已经爬满了沟壑,拨开密密的瓜秧,才能找到瓜秧下面溜圆的西瓜。“我得把这瓜秧打打枝杈,不然秧子枝杈长得太旺了,不但影响西瓜采光,还把西瓜的营养都吸收了。”蹲在大棚里的郭春明,仔细地为瓜秧打着杈,把摘下来的瓜秧左右打量,生怕招了蚜虫。

“这是我第一次种西瓜,多亏科技特派员每周来帮我指导技术,你瞅,这瓜长得多好。”郭春明去年种辣椒,辛辛苦苦一年保了个本。今年,全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这一大棚西瓜上。

“郭春明特别勤奋,不懂的技术,他有时给我打电话,有时给我发视频,尤其是相对比较难的授粉技术,他掌握的也很好,这棚西瓜他今年至少能卖3.5万元。”灵武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技术员史进对郭春明赞叹有加。

“多亏党的好政策,去年我们全家脱贫了,等靠要是不行的,得靠双手去创造自己的财富。”在郭春明看来,通过自己努力挣的钱他心里踏实。

“村里228户建档立卡户,已经脱贫了226户,还有两户因病致贫的脱贫难度大的建档立卡户,今年准备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综合施策兜底也让他们脱贫。”泾兴村副主任童志亮介绍。

在泾灵南村,一栋栋整齐划一的设施温室内,西红柿、辣椒等蔬菜长势喜人。看着自家蔬菜销售行情一路上涨,很多种植户对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今年64岁的张雄是泾灵南村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全家人仅靠儿子打工所得来维持生活,现如今,张雄却成为大家眼里的种菜能手。

“我年龄大了出去打工也没人要,看着儿子养活这一大家子人,我这心里也着急啊。去年村上帮我建了西红柿大棚,村干部还帮我办了贷款。”张雄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大棚种起来后他还感觉像做梦,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为增加移民收入,灵武市因地制宜引导泾灵村发展日光温棚项目,一栋占地1亩的标准日光温棚12万元,村民只需投入5万元,剩余资金通过各项扶贫和奖补政策由政府埋单。为切实解决当前种植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及移民资金难题,稳定农业生产,今年灵武市兑付2019年脱贫富民扶持政策补助资金1679.92万元。

“泾灵南村有设施温棚300栋,今年的目标是继续新建200栋温棚。下一步,在种植规模上继续扩大,在产业结构上进行调整,在老百姓目前种植瓜果蔬菜的基础上提高品质,种一些有经济效益的农产品,让群众的口袋尽快鼓起来。”泾灵南村党支部书记马东生介绍。

据了解,近年来,灵武市采取“3+1”产业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带动,大力发展到户设施农业,已建成676栋设施温室全部投产达效,从事设施农业的移民年收入3万元至5万元。同时,加速发展移民增收示范基地,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移民群众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向农户提供市场订单预签、农产品种植规划、技术指导、产销对接一条龙服务,确保农副产品增量不减收。到2020年底,设施温室规模将达到1036栋以上,从事设施温室移民户占到45%以上,确保完成年底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增速超过10%,贫困村集体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的目标。

“去年,扶贫政策、项目重点向贫困村倾斜,集中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现在非贫困村还存在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成为新短板。”马玉成表示。脱贫摘帽只是脱贫攻坚阶段性胜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必须克服松松劲、歇歇脚的思想,持续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努力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灵武市:用心答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时代考卷

王林军夫妻正在拉石子盖房子。

危房改造:让贫困群众居者有其屋

见到王飞帆时,他正在给家里盖房子。

王飞帆仔细地盯着砖的边缘,生怕哪一块砖对得不齐影响美感。仿佛一块块砖垒的不是房子而是一件工艺品。因为疫情,学校还没有开学,这让今年大学毕业的王飞帆终于有机会参与家里的新房建设。

“夏天热,冬天冷,上厕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在王飞帆的记忆里,家里那黑黑的土房子伴随了他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

因为父母都是聋哑人,王飞帆从一出生起,就没有听见过父母的声音。家里是个无声的世界,他一直凭感觉理解着父母,爱着他们。

在狼皮子梁村能出个大学生不容易。父母虽然不能说话,但是手脚麻利能干活。靠着国家各种政策补贴加上每年种植玉米的收入,全家一年能有将近6万元的收入。

“没有党的好政策,俺家的娃娃大学都上不起,更别说盖房子了。”王飞帆的爷爷王学忠很心疼聋哑的大儿子和儿媳,多年来一直和大儿子生活在一起。今年王飞帆即将大学毕业,家里的负担减轻,终于可以把土房子拆了盖新房了。

看到记者来,王飞帆的父亲王林军并没有停下手里的活儿。拉石子、搬砖、活水泥,混杂着泥土的汗水从额头一滴滴落下。虽然王林军不会说话,但从他积极盖房的行动中,依然能让人感受到这个新房在他心中的位置。

“原来的土房实在是不能住了,国家有危房改造政策,盖这栋新房子能补贴3万元呢。”王学忠长长吁了一口气,儿子一家人住上新房,他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离王学忠家不远,村民王占军家90平方米的新房已经盖好了。“窗户安好就可以装修入住了。”王占军告诉记者,大儿子“出去”了几年,儿媳妇和两个孙子就一直住在摇摇欲坠的土房子里。

“大儿子快回来了,生活将是崭新的开始。”王占军十分感激党的政策,建档立卡户的各种补贴让儿媳妇和两个孙子饿不着,危房改造3万元补贴资金让他们盖起了新房。

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是让贫困户实现“安居梦”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一役。为了让贫困户居有所安,提升改造效果和农户满意度,灵武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步推进,将危房改造、旧房立面改造提升、住宅示范小区建设与村庄环境卫生整治、道路硬化、村庄亮化、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有机结合,彻底改变了过去“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状况。

“我们通过四查四补,督促各乡镇及农林场,查贫困户住房安全鉴定是否准确、出具鉴定报告、实现全覆盖,错定漏定的重新鉴定纳入改造;查贫困户住房鉴定为危房的是否全部实施了改造,没有改造的纳入改造;查动态调整新增贫困户住房安全情况,属危房的加快支持改造;查有无非贫困户住危房情况,如有且为唯一住房的纳入抗震宜居农房改造政策支持改造。”灵武市扶贫办主任马玉成介绍。通过危房改造,现如今灵武市已逐步形成“房新、村美、人富”的美好乡村建设新格局。

灵武市:用心答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时代考卷

任占清(右)每天都会带生病的儿子出来“遛弯”。

救助补贴:让贫困群众生活更幸福

泾兴村60岁的任占清见人总是乐呵呵的。

老伴眼睛看不见,儿子精神残疾无法自理,这些年任占清把生活的苦都悄悄地埋在心里。

他不敢出去打工,家里两个病人需要他照顾,他是一家之主,他是老伴和儿子一生的依靠。

儿子不犯病的时候智力相当于一个3岁小孩,犯起病来会六亲不认乱砸乱咬。“自己的儿子,不管是啥样我都得管他。”有时候儿子犯病,任占清会搀着儿子去门散步,带他在村子周围走走,这时儿子慢慢地会安静下来。看着儿子呆滞而又无助的表情,任占清的心里莫名的难过。他不知道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老伴和儿子又该靠谁去呢?

任占清到乡上农村商业银行领取每个月的低保金那一天,发现卡里突然多了1000元钱。“我还以为别人把钱打错了,打到我的卡上,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政府在疫情防控期间给贫困户的生活补贴。”突然收到了1000块钱,显然让任占清很高兴,老伴的药快吃完了,这钱正好可以给老伴买药。

“没什么担心的,这些年国家对贫困户的帮扶太大了,俺一家三口,一年啥都不干各种补贴都有3万多块钱了。”任占清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在他看来,即便有一天他不在了,国家也不会扔下他的老伴和儿子不管。

灵武市:用心答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时代考卷

马新金(右)给扶贫干部说自己卡里多了500元钱。

前两天,泾灵北村村民马新金医保卡里也突然多了500元钱。

他没敢把钱取出来,而是去村支部询问村干部,是不是低保的钱打错了?当得知这500块钱是疫情防控期间国家给予困难群众的生活补贴时,他高兴地不停地对村干部竖大拇指。

“老伴有胃病,钱要买药,得仔细点花。”回到家,马新金把卡用塑料袋包裹了一层又一层锁到抽屉里。

“本次救助的生态移民、劳务移民困难群体共计1772户,对于兜底保障户按每户1000元标准发放临时生活补贴;对于生态移民、劳务移民中的民政服务对象按每户500元标准发放临时生活补贴;对于因疫情造成家庭困难的生态移民、劳务移民家庭按每户500元标准发放临时生活补贴。”马玉成介绍。本次共计发放救助资金95.5万元。同时,针对疾病、就学等致贫返贫因素,灵武市开出精准防贫“药方”,在消除存量的同时,从源头控制贫困增量,巩固提升脱贫质量。通过设立临时救助补助,对非稳定脱贫户和非贫低收入户“两非”人群及时给予救助。

灵武市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对各项扶持工作进行“回头看”、再梳理。因户施策、一户一策、综合施策,杜绝因管理保障不到位造成的盲区、死角。完成138户452人拟兜底人员的入户调查工作,正在落实各项兜底政策。确定实施集中供养1户2人,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6人,供暖补贴59户3.6万元,残疾补贴27人9580元,医疗救助救442人4818.46元。按照“成熟一批、兑现一批”原则,加快社会保障政策和脱贫富民扶持政策兑现,及时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活陷入困难的贫困群众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增强群众抵御疫情风险的能力和发展生产的信心。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本期编辑:彭雅茹

责任编辑:马鹏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