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和水泥打交道,怎麼房地產全是大佬裝修卻總一地雞毛?

裝修公司怎麼選?建材怎麼買?怎麼不會被坑?

裝修公司用的材料靠譜麼?裝修公司和建材公司是合作關係麼?

開裝修公司的話,怎麼拿到低價貨源?

怎麼實現一站式裝修?主材?輔材?全包?半包?

精裝房用的是什麼材料?怎麼看精裝房的標準?

同樣都是和水泥打交道,怎麼房地產全是大佬裝修卻總一地雞毛?

不知道這些問題你有沒有遇到過?又是怎麼解決的呢?答案就是:還真不太好解決!!!

近20年,所有中國人在房價上漲的這些年裡就買房問題已經基本達成一定共識(反正買得起買不起先買再說),這種共識成就了數家房地產上市公司以及無數大佬。而作為與其直接相關的家居裝修賽道,發展卻極為初期,整個市場從業人數眾多,也曾在互聯網+的風下有過一段時間的熱度,但整體來看,只能用不怎麼樣來形容。2019年,該賽道投資事件不超過50起,進一步細分裝修賽道14起,家居家紡10起,建材供應鏈5起,智能家居11起。根據新財觀察賽道畫像,裝修服務賽道已經歷20年發展。據可查數據顯示創業項目數:1067、獲投率:24.5%、退出率:22.9%。從整體分佈看,呈現高規模、低獲投、良好退出的特點,但退出形式以三板較多,IPO較少,和隔壁房地產賽道的退出情況比有很大距離。其中齊家網、美凱龍等為IPO典型代表,而根據齊家網2019年年報淨利同比下降超90%,反應出這確實是一門不好做的生意。

同樣都是和水泥打交道,怎麼房地產全是大佬裝修卻總一地雞毛?

整個市場來看,家居建材仍是非常傳統的賽道:

· 環節極多,從生產商、大經銷商、小經銷商、門店、裝修公司,工長,到最終的消費者,鏈條長,且相互之間的利益點完全不同,目前還是渠道為王。大中小公司穿插,沒有市佔率足夠高的龍頭企業。

· 從業者:參與者眾多但素質差距較大,每天在水泥中掙錢,人才基礎薄弱,這也是為什麼在互聯網的強風下始終沒有上天的一大原因。

· 消費者端:最終的消費者個性化差異大(從不裝到細節定製均有),與房地產以位置為第一考量而戶型統一的情況區別較大。家居建材一定程度上均非標,帶有大量的主觀性,客戶的決策流程長,和買件衣服不喜歡推掉有質的區別。

· 交易場景:線下為主。和房有關,無論怎樣優化,最終的服務場景均會落在線下。服務成本、人工成本、物流成本高。

同樣都是和水泥打交道,怎麼房地產全是大佬裝修卻總一地雞毛?

根據新財觀察創業對標來看,該賽道進入中後期階段的項目極少。以酷家樂的融資輪次最高,進入了D+輪,參投機構亮眼,酷家樂早期面向C,經過業務試水後向B端客戶提供設計軟件切入市場,但即使是作為該領域的獨角獸市場滲透率和變現能力仍不足。中裝速配和掌上輔材是近兩年的明星項目,中裝速配兩年拿到5輪投資,業務爆發式增長,同樣是服務於B端,尤其針對低線城市渠道能力弱的小家裝公司,目前註冊入駐的裝修公司超過5萬家,前面我們也說到整個裝修市場中小公司眾多,能夠較好的整合是機構較為看好的原因。愛空間則做的是最依賴於人的業務,通過對家裝過程儘可能的標準化來管理工人實現優質的裝修效果,稱自己為家裝行業的滴滴,但首先裝修本身的專業技能要求要遠高於司機,同時服務週期長,能不能很好的實現全面監控和管理大概是一大難點。

同樣都是和水泥打交道,怎麼房地產全是大佬裝修卻總一地雞毛?

看來看去,會發現近幾年大熱的風口"互聯網+"、"O2O"、"S2B"、"B2C"等等在這個賽道均有些水土不服。從產業圖譜的角度梳理,縱向分為設計施工、監督管理、裝修建材、家居家紡,家居中智能家居熱度較高;橫向來看又分公裝和家裝。其中公裝的標準化程度相對高於家裝,裝配式受到歡迎,酷家樂今年也開始進入公裝領域。目前來看,服務不同級別的小B(裝修公司、設計公司等),消費者也優先選擇公裝的B端客戶,即從B端切入會是較好的方向;而對C端消費者,則是直接以產品切入較好,類似各種智能硬件和以林氏木業為典型的互聯網傢俱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