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明被全網群嘲,但他的N個副業,我不得不服…

這幾年,與周圍朋友聊得最多的話題,無外乎“上班”和“收入”。


我越來越發現,上班族與自由職業者之間並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從某個角度說,它們由你獲取收入的狀態而決定。


一個上班族,他可以是多職業者,而一個自由職業者,倘若只有單一收入,本質上與上班族也沒有太大不同


我之前常聊到副業話題,其實它最大的好處就是豐富你的收入源。


你不懼怕行業日漸式微;

你不懼怕工資瓶頸觸手可及;

你不懼怕突如其來的裁員通知。


而它,才是真正帶給我們安全感的那把鑰匙。


01


前段時間,黃曉明隨著主演的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播出,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記得他上一次引起關注,還是在綜藝節目裡說“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被全網群嘲是霸道總裁附體。


可你恐怕不知道,他算是位真·霸道總裁


實控公司65家,年入近億。


早些年黃曉明還沒這麼火的時候,他的“副業”就包括房產、股票、汽車金融等項目。2010年,他與好友籌集6000萬,引進法國拉菲等5大酒莊的紅酒來內地拍賣。第一次就淨賺1500萬元(順便說下,他自己另外花了107萬買了一批紅酒,8個月後賣掉,淨賺約1500萬元)。


後來,副業一路開掛。


他入股醫院,投資了高爾夫球車、影視作品、智能硬件、網絡科技公司……名下最多時坐擁48家公司,並曾持有600萬股華誼兄弟股票。


黃曉明被全網群嘲,但他的N個副業,我不得不服…


2014年,他與李冰冰、任泉共同創辦Star VC,後續又轉而自己做起了投資機構明嘉資本,專注投資文創產業。


此外他還開火鍋店、賣面膜,甚至出現在數字幣群裡,一度被認為涉足幣圈……


明星做副業早已不是啥新鮮事。


之前看過一篇報道,被稱為“中國影城”的橫店,許多明星長年在那裡拍戲,順便就在那開店了。方圓十里,儼然實體娛樂圈,演員經常去彼此的店裡串門捧場,好不熱鬧。


為什麼那麼多明星開始“不務正業”地經營副業?


其實很好理解。


你想啊,有多少去年還炙手可熱的明星,今年的人氣已倏然消褪?


看似光鮮,實則危如累卵。


他們是比普通上班族更沒有安全感的群體,面臨著更激烈的競爭、也更容易被市場拋棄。多幾份收入,意味著為自己多鋪幾條路。


02


切換回普通人身上,也是同樣道理。


大部分人過於依賴工資,想讓銀行卡上的數字水漲船高,只能用更高強度的工作來鞏固搖搖欲墜的安全感


經濟學家詹姆斯·託賓有句無數次被提及的話——雞蛋不要放在一隻籃子裡,我對它最大的感觸,不是在投資上,而是在收入上。


坦白講,近幾年我越來越不擔心失業,儘管身處互聯網圈子親眼看過太多活生生的失業案例。


因為,擁有近10種收入來源,是我對“失業”這兩個字一笑而過的底氣。


正如職場作家周生生演講時所說:收入不是最重要的,優秀的財務結構才是最重要的。“你的收入至少來源於3種渠道,並且工資收入佔比不超過1/3。”


而它不僅僅是多做幾分副業這麼簡單。


黃曉明被全網群嘲,但他的N個副業,我不得不服…


1、主動收入+被動收入


我同事和朋友開了一個工作室,他一邊做項目經理一邊兼任主程。


月收入在3-5萬,每天工作時間經常超過13個小時,長期熬夜,非常辛苦。


有一次他胃部做了一個手術,恢復期不太理想,前後休息了1個多月。恰巧工作室對接的項目在趕工,對方就說讓他先休息,結果一轉頭就找了其他團隊合作。


第二個月收到工資短信,他更傻眼了。


只有2000多塊基本工資,績效獎金為0。


他突然意識到高收入背後的巨大危機:100%的收入都來自用勞動力賺錢,一旦生病或無法提供勞動力,日子瞬間墜入深淵


當然,多賺錢肯定是好事,但《財務自由之路》一書中有個觀點,我們應多做一次投入、多次收入的事。


比如不動產收租、投資分紅、版權收費等等。


它們能在你停下手時,繼續為你帶來財富。


2、擅長的事+興趣的事


許多人把時間浪費在朝九晚五或996的辦公室,按部就班地做著味如嚼蠟的工作。


這對時間和資源,都是極大的浪費


一方面,被動與主動這兩種模式激發的生產力,差距大概橫跨著一個太平洋。


另一方面,你習慣於將一件事做得愈發熟練,貼上“擅長”的標籤,可這反而讓你停下腳步,懶得挖掘新領域。


實際上,許多人的短板,往往出現在興趣點上。


我周圍的轉行案例中,70%以上都是轉向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同時,你的興趣也非常容易發展為你的第二職業。


深挖之下,碩果累累,它們是你潛在的寶藏。

黃曉明被全網群嘲,但他的N個副業,我不得不服…

3、舊業務+新方向


這並不是讓你跑去做八竿子打不到一塊的若干業務,而是幾項能力疊加,產生1+1>2的效果,迭代拓寬你眼前的路


簡單舉個例子。


我在公眾號上寫作,有些品牌方看到後希望我幫他們寫商業稿或推廣文案,為我帶來了新收入,而未來我還可以將它打磨成課程,再次演化為新的收入渠道。


《窮查理寶典》中,提過一個詞,叫“格柵思維”。


指的是,任何一個領域想有所作為,需要掌握多學科知識,這些知識一旦形成格柵,就相當於有了自己的護城河。以點帶面地,在原有基礎上延伸新方向。


換句話說,這是種複合型生存能力。


幾項能力相得益彰,幾份職業相互推動,你的能力將得到指數級增長,可選擇的面積也在無形中不斷變大


03


我一位同行朋友,是互聯網公司的外包項目經理。


他這幾年的業績穩居公司TOP3。


這兩年許多大型公司裁員,但他們承接的外包業務卻比原先更多,眼下還在招人。


不知道你看出什麼沒有?


不少企業正在通過精簡和裁員,來逐步減少全職崗位


根據美國的數據顯示,新興企業創造的就業機會正在不斷減少。對企業而言,僱傭全職人員的成本最高,靈活性最低,成本比兼職或外包高出30%-40%。


黃曉明被全網群嘲,但他的N個副業,我不得不服…


中國也是如此。


隨著一系列社保個稅改革,僱傭一個正式員工的成本在急劇升高。因此,兼職的外包制度日趨流行。


就像我那位朋友說的——


如果你會寫代碼,可以接些小程序和新業務的開發任務;

如果你會2D/3D設計,可以接效果圖製作;

如果你會測試,可以接某個系統的測試整包工作。


對個體和企業來講,選擇都更靈活,而且站在企業角度,這樣按量結算,省錢、省時、省管理成本


我們這代人,註定無法在穩定的環境中待太久,職業生涯大概率將由多段經歷或多種職業組成。


即便你願意一輩子待在一家公司,人家公司可未必願意吶。


有的人在工作以後就停止了學習,時間沒有反哺給他財富,反而讓他在原地被工作捆綁得結結實實,將主動權拱手相讓。


有的人步履不停地學習成長,嘗試新事物,開拓思維挖掘機會,最終將定義職業和選擇職業的方向盤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查理·芒格說得好:“我的生活,不只在一條賽道上。”


工作如此,收入如此,職業亦如此。


習慣於只賺一份收入、只做一份工作的穩定生活,就必然要承擔穩定背後的暗流湧動,以及隨時被浪潮拍回岸上的尷尬窘境


願我們未雨綢繆,有優質的收入結構,也有多種能力傍身,讓自己成為掌控職業生涯的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