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曹操的政治遠見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廣為人們所熟知,然而這部小說的作者羅貫中心中有著強烈的明君賢相的夢想,以及骨子裡的正統思想,所以在書中用了很多的筆墨來描繪劉備集團以及諸葛亮的個人形象。但是我知道三國演義只是一部小說,不能夠當做正史來看,不過三國也由於小說野史的原因變得廣為流傳。今天不說時間概念上三國,只說漢末開始後的情況。


因為曹操在時間概念上的三國,他是沒有參與的,就不能夠成為我們今天的主角。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整個國家都是宦官和外戚在掌權,皇帝也是昏庸的不行,到什麼程度了呢,已經公然的賣官鬻爵,甚至三公九卿的職位都可以明碼標價的進行出售。


曹操在年輕的時候,也是非常嫉惡如仇,舉孝廉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一上任就申明法令,嚴肅綱紀。當時有一個大宦官,名叫蹇碩,他有個叔父,叫蹇圖,非常的為所欲為,不顧洛陽城的禁令,違反了當時的法令。曹操就首先拿他開了刀,將蹇圖處決了。這件事在洛陽傳開了,百姓都拍手叫好。然而蹇碩等權貴就非常生氣,但是礙於曹操父親的面子,只能夠把他調為頓丘令。曹操對政治的腐敗非常失望,所以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是希望國家在有制度的運作。不過,他後期用人的時候也是以大才可以掩蓋小德的價值理念。


在曹操創業早期,是非常具有政治遠見的。在英雄輩出的東漢末年,曹操可以大量用人,唯才是舉,荀彧作為他的第一謀士,早早就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後代人說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兩者其實是有本質區別的,諸侯兩個字說出來反而承認了國家的割據局面,這是非常不利於當時的形勢。曹操將漢獻帝大大方方的迎回自己的大本營許昌,改為許都。這個成為他得以號令諸侯的資本,並以此又吸引了一大批謀士為自己出謀劃策。


袁紹的家族作為當時的名門望族,手底下謀士如雲,自然有人發現了漢獻帝在當時的巨大作用,遂建言袁紹將獻帝控制在自己身邊,袁紹晚了一步。至於袁術這個人更是誇張,居然在天下未定之時就自己稱帝,最終落得悲慘下場。用袁家兩兄弟的兩個例子,充分反映了曹操的政治眼光是多麼超前,對待皇帝的態度就可以看出當時人的政治遠見。袁家四世三公的聲望自然是要高過曹操,不過後代卻是培養的不咋地。


曹操在政治上還有一個重要一點,那就是首創屯田,軍事上都有一個說法,“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所以曹操明白在這個亂世中,自己應該有一支兵馬,養這麼一支軍隊,後期打仗的話肯定是非常耗費糧食的。後面事實也證明了這一決策是多麼重要,與之相對比就是袁術的下場了,他的軍隊最後真的是沒有糧草可吃,自己死前也是連和一杯蜂蜜水的願望都達不到。


我自己可以想到的曹操的政治遠見就這麼多了,如果真的是要研究曹操這個人真的會更多話要說,也存在很大的爭議。

三國中曹操的政治遠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