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700億湧入銀行,為什麼報復性存錢,將會放慢經濟復甦步伐?

前不久,央行發佈最新統計數據,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了8.07萬億,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較去年6.07萬億增長6.6%。也就是說,今年前3個月,平均每天有710億資金被存進了銀行。

說明疫情後,無論是客觀因素還是主觀因素,大家確實存在減少消費,增加儲蓄的情況。但錢是在流動中創造價值的,在疫情對各行各業造成衝擊的情況下,“不敢花錢”其實會放慢經濟復甦的步伐。

每天700億湧入銀行,為什麼報復性存錢,將會放慢經濟復甦步伐?


人們“報復性存錢”時,都在想些什麼?

“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看到這幾個字第一時間,不加思考時,會產生“有錢人”在變多的錯覺。而結合當前形勢,不難聯想到其中的一個原因,是手裡有錢的人在疫情期間花錢變少、存錢增多了。

存款增多的背後,人們在想什麼呢?

①反思財務狀況,存錢提升抗風險能力

突如其來又讓所有人意料之外的疫情,讓許多人陷入對未來的恐慌。疫情會持續多久,還將對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能不能保住自己的飯碗?不幸是否會降臨在自己身上?

大家開始反思自己財務狀況,如果沒有了收入,手裡的錢能支撐多久?

對於很多美國人來說,這個答案可能是撐不過1個月,因為他們普遍超前消費,及時行樂。最近美國一些地方因停工舉措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正是因為很多美國人確實口袋裡沒錢了。

對於中國人來說,這個答案,就算是半年或一年,心裡都是慌的。

每天700億湧入銀行,為什麼報復性存錢,將會放慢經濟復甦步伐?

中國人的儲蓄觀念是深入到骨子裡的,尤其是對於經歷過苦日子的老一輩人而言,“手有餘糧,心中不慌”的想法根深蒂固。哪怕是平時沒有存錢意識的年輕人,從小在思想薰陶下,早在內心埋下了種子。

這次疫情,讓大家儲蓄意識被迅速喚醒,通過存錢的實際行動提升自己抗風險能力。

② 對未來預期不樂觀,消費觀念變化

疫情下,各行各業損失嚴重,不少人對未來的收入預期並不樂觀,人們的消費觀隨著改變。

某媒體就針對“疫情後消費觀念”做的一項投票調查,結果顯示:有51%的受訪網友在疫情後的消費觀念是更努力工作,努力賺錢,41%的受訪者甚至表示,將會節省開支,攢錢以應對未知的風險,只有8%的受訪者選擇了及時行樂,瘋狂消費。

每天700億湧入銀行,為什麼報復性存錢,將會放慢經濟復甦步伐?

除了由於居家隔離期間被迫“消費降級”,很多人也選擇主動“消費降低”。不少“月光族”開始精打細算,剋制購物慾望;就算是收入水平高的人,也將自己的高層次消費需求延後滿足,選擇在當下購買更多高性價比的產品。

相關數據也顯示,疫情期間,如化妝品、服裝、電子產品等非必需品銷量大降。

沒有“報復性消費”,很難“報復性賺錢”

對於個人來說,“報復性存錢”是提升個人抗風險能力的明智之舉,但對於整體市場經濟恢復來說,卻不是的。存錢不花錢,現金的流動性減少,影響錢生錢,影響經濟復甦,影響就業率……這並不是一個良性循環。

① 錢在流動中創造價值

錢是如何在流動中創造價值的?

以一元錢人民幣為例,消費者每花的一元錢,都將成為商家多賺的一元錢。

商家多賺了一元錢,如果不存起來,這個商家轉身變成了消費者,又把這一元錢花了出去,意味著又有另一個商家賺到了一元錢。同樣,另一個商家可以把那一元錢再花出去……

以此循環,你會發現,錢原來那一元錢人民幣。但由於有了流動性,讓很多人賺到了它,又花了它,這就是錢在流動中創造的價值。

每天700億湧入銀行,為什麼報復性存錢,將會放慢經濟復甦步伐?

② 錢的流動減少,會讓大家都賺不到錢

假如原來市場流通著10元錢,是一個繁榮的狀態,突然變成只流通5塊錢了。這“流失”的5元錢,導致市場減少的總消費何止5元錢,它會引發滾雪球效應,導致減少的總消費量不可計量。

它在宏觀方面的呈現是市場總消費變少,企業產品賣不出去,需要減少產能,同時引發裁員、降薪,人們平均收入減少……導致無論是企業、商家還是個人,最終賺到的錢都減少了。

據相關數據顯示,近五年來,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7%、48.8%、59.7%、64.6%和58.8%。

這也直接說明了消費者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在消費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如果沒有系列手段刺激消費,改變這種情況,市場將會進入非良性循環,經濟將越來越不景氣。

每天700億湧入銀行,為什麼報復性存錢,將會放慢經濟復甦步伐?

如何促進消費,讓經濟活起來?

有句話說的好,會花錢才會賺錢。放在社會大環境而言,也是一樣的。

通過前面的“錢在流動中創造價值”的解釋,不難理解為何要通過促進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它將使我們進入“擴大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擴大消費需求”的經濟復甦之路。

說直白些,就是通過一些刺激手段,鼓勵大家多消費,通過提升市場對商品的消耗,倒推企業恢復或擴大產能,促進經濟復甦。

目前來說,國際疫情持續蔓延,全世界的消費需求都在下降,同時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在增多,而國內的疫情已進入到可控階段,將經濟復甦重心放在擴大內需上,將是較為可行的方式。

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擁有全球最大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升級方興未艾,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

每天700億湧入銀行,為什麼報復性存錢,將會放慢經濟復甦步伐?

那麼,從消費者消費心理而言,如何讓消費者願意花錢,敢於花錢呢?

①增加財政補貼力度刺激消費

疫情之下,很多非必需品的消費需求是需要被刺激的,而消費者補貼是可行的重要的刺激形式。最近,全國各地政府都在向市民派發消費券,這是政府扶持企業、促進消費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提高居民消費意願。大家領取之後帶著“不花白不花”的心理,給了自己一個消費的理由。

② 藉助節假日釋放消費力

消費者購物,需要場景與時間,而節假日一直是消費黃金期,今年的五一難得放了五天,不難推測是政府出於促進消費的考量,支持旅遊業、餐飲業、零售業等行業的復甦。

③ 大型購物節刺激

通過官方層面發起大型購物節,企業通過制定促銷政策響應加入,形成規模效應,吸引消費集中爆發,也是一種較為有效的刺激手段。隨著五一到來,各地政府牽頭的購物節也即將開展,預計將帶來一波購物小高潮。4月初,央視新聞新媒體發起“謝謝你為湖北拼單”大型公益活動,引來眾多電商平臺與連鎖超市的一齊為湖北帶貨行列,全國的消費者以下單的形式,助力湖北經濟復甦,也是同樣的邏輯。

④加大降稅減費力度

疫情影響下,各行各業的經營壓力都很大,通過降稅減費,可以讓人們多出一份收入,手裡有錢,也才願意多花錢。

每天700億湧入銀行,為什麼報復性存錢,將會放慢經濟復甦步伐?

⑤ 早日抗勝疫情,解開人民“不敢消費”的癥結

前面說到,疫情喚醒了大家的儲蓄意識,很多人基於對未來收入預期的不樂觀,有意識地在減少消費。所以,讓大家早日看到抗勝疫情的曙光,解除疫情對市場經濟帶來不良影響的各種不確定因素,才是癥結所在。目前國際疫情還在爆發階段,而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前面系列措施也許能一定程度促進消費,但消費需求仍然會被一定程度抑制,需要疫情真正結束,也許大家才能真正放心放開消費。

總結

共克時艱,既要理性存錢,也需促進消費。並不是鼓吹大家不顧能力地消費,而是想說,大家都願意消費了,才是經濟變好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