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什麼時候可以開學呢?我們家的神獸已經快要憋瘋了?

淼淼溪水成大河


可能是家長要“憋瘋”了吧?這次“疫情”讓家長們徹底的體驗一下較長時間教育輔導孩子的艱辛,很多的家長已經是“亟不可待”的巴望學校復課,可我們只能聽政府的安排,個人意志無法轉移。


田夫41


你好!小學什麼時候可以開學呢?我們家的神獸已經快要憋瘋了?不止小學生盼望開學,所有的學生都是如此。多地的開學時間表我發在下邊了。從中可以看出,無論哪個地區,小學都是最晚開學的。

請耐心等待!可以告訴孩子,這時對所有人的安全負責。學校是人群密集的地方,每一個學生背後有一個家庭,這就意味著學校開學牽連著太多的人。必須做到萬無一失。


小學王老師super


各省基本的開學順序是,先初三高三,然後高一高二,初一初二,接下來是小學五六年級,小學三四年級,小學一二年級。

分批次,錯峰開學。

這樣做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師生的身體健康,當前形勢下,防疫情是最重要的任務。

孩子們在家上網課,是對家庭教育一個嚴峻的考驗。有不少家長和學生說,都快憋瘋了。

家長朋友也應該學一學心理學方面的常識,降低自己和孩子的焦慮情緒。

1.

恢復孩子內心的掌控感。

撲面而來的各種疫情消息,打破了孩子內心的安全壁壘,孩子會覺得心裡沒招沒落的。

在家上網課,也打亂了孩子本來上課的節奏。不能自由的奔跑,不能按時上下學,不能和同學們見面。孩子會覺得內心的掌控感缺失,一切結果自己難以控制。

家長們陸續復工了,離開了,家中有的只剩下了孩子,孤獨感和不安全感陡然又上升了。

孩子內心的掌控感減弱,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情緒低落,懶洋洋,做事磨蹭。

作為家長,應該理解和接納孩子這種情緒,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情感支持。

  • 回家後多跟孩子聊天兒,讓孩子感受到時時刻刻家長都非常關注他,關心他。。
  • 多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家長回家後可以跟孩子談一談自己工作上的事情,也引導孩子談一談,自己在家中都做了什麼?最感興趣的是什麼?遇到了什麼困難?這樣孩子就可以把自己內心的苦惱宣洩出來,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 每天佈置給孩子一個家庭生活中的任務。例如讓孩子刷碗或者是擦地等,通過做事情可以轉移孩子的焦慮情緒,也通過做事情來提升孩子的掌控感和成就感。

2.

放棄完美主義的要求。

有的家長,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對孩子的要求過於完美,孩子總覺得自己怎麼做都達不到家長的要求,從而產生焦慮和苦惱。

我的一個學生對我說,因為她自己長得比較胖,所以媽媽把她做的一切事都歸咎於胖的原因上。

洗衣服沒洗乾淨,說她太胖造成手腳不麻利。

作業中有錯題,說她太胖腦子反應慢。

某一天早晨起晚了,說她太胖就知道吃喝睡。

這裡寫上非常苦惱,說自己都不想活了。

其實那些事情沒做好,跟胖有什麼關係呢。

這種過於要求完美,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彈性脆弱,心裡和身體精神上永遠有緊繃的感覺,沒辦法放鬆,長期以往對身心健康是極其不利的。

  • 就事論事。如果孩子某件事情沒做好,不翻舊賬。只針對眼前這件事兒,考慮如何解決,怎樣可以做的更好。
  • 不侮辱人格。家長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有的時候做就比不做強,做錯了不要過於的大呼小叫。
  • 完成勝過完美。對於家長佈置的任務,孩子完成要比完美更重要。家長可以給孩子一些獎勵。
  • 每天進行有益的親子活動。爸爸和孩子一起打打球,媽媽和孩子一起跳跳繩。家長和孩子一起進行娛樂活動,有利於促進和諧的親子關係。

3.

適當的增加些儀式感。

孩子在學校上學的時候,每天儀式感很強,例如上課的時候要起立問好,每天都要在操場集合做操。

孩子在家中上網課,少了很多儀式感。

德國的兒童心理專家梅蘭妮.格列瑟曾說過,儀式感給予孩子安全感、安定感和信賴感,促進孩子獨立,賦予孩子強健人格,給予秩序和方向。

所以,在準備復學這段時間,家長可以適當的安排一些有儀式感的活動。

  • 一起準備學具。家長和孩子一起準備上學後用的各種文具,整理好放到書包中。如果還有需要購買,可以列出購買文具的清單,去超市購買。
  • 洗校服,洗紅領巾。
  • 擊掌。早晨父母要去上班了,孩子可以在家門口跟父母進行擊掌。用意是父母勤奮工作,孩子在家認真學習。這種擊掌,也是一種約定。
  • 試卷袋。父母下班回家後,孩子先給父母看自己今天做的試卷。一起糾正後,工工整整的放到試卷袋裡。
  • 家庭會議。可以抽出週末的一個時間,召開家庭會議。會議的第一印象就是感恩,每個家庭成員說一說這一週以來對於家庭其他成員的感謝。

這些小兒美的家庭儀式,可以增強孩子的家庭責任感,感受到來自親人的平和親密。這是對生命的滋養。

小結

隨著國內疫情的危險程度降低,估計五月底基本上就全面復學了。在這段時間裡,孩子出現焦慮煩躁的情緒也是合理的,家長要有一顆寬容的心接納,並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調試。

恢復孩子內心的掌控感,放棄完美主義的要求,適當的增加些儀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