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培行業數據的一些小常識

關於教培行業數據的一些小常識

圖片來源:unsplash

*來源:獨立思考,作者潘欣

現在是言必稱用數據說話,我們評頭論足起來總要說一些自己道聽途說的數據來比較這個比較這個再和自己比比。

但實話說,絕大多數人都是瞎比一氣,根本沒有關於數據的基本常識。其實呢,要我說,絕大多數情況下,基本都沒什麼可比性,因為每個公司對每一個環節數據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

關於人數和人次

基本上,教培機構說自己的學生數量,大多數說的都是人次而不是人數。這差別就大了去了。極端情況啊,一個學生可能報了三科的入口班續報了三門正價課,再續報…一個人可能變成了9人次。當然現實中沒這麼極端,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每個機構具體怎麼統計自己的人次。只能說教培的滲透率,你不能用參培人次去算,水分太大了。

關於報名人數

免費課一下讓各家都紛紛報出了幾千萬的數據。首先,依據上條,可能應該各家說的是人次;其次,報名人數其實是領課的數,不是上課的數,可類比註冊用戶。上沒上課,也就是到課率,直接影響的是轉化率。

關於到課率

說到到課率,這裡每個機構的定義標準可能也都不一樣。有的說的可能是首次到課率,有的可能說的是上了幾次課的算,有的可能是還要測算每次上課時長才算。對外說(吹)的和內部考核的數據可能是兩個數,當然也可能是一個數。所以你不同機構比起來,真不太容易比的明白。

關於轉化率

轉化率定義的標準也是很有學問的,關鍵差別是分母是什麼。它可以是報名人數、可以是到客人數、可以不同維度定義的到客人數。對外說的時候,為了提現自己的牛逼,可以一邊說一個很大的報名人數,一邊可以縮小分母說一個很高的轉化率數字,兩邊都不耽誤。當然,其實我也不知道各家說出來的數據是怎麼定義,只有各家自己清楚。

關於續班率

續班率可能是和轉化率一樣最被關注的數據了。一方面,續班率和轉化率一樣,可以通過調節用最小的分母做出可能最大的續班率數據;一方面,續班率常規理解都是暑續秋、秋續寒這類的四季續班,但是有的機構把續一個專題課也算到續報裡了,比如本來1000多的課續了一個99的也是續,這樣就可以進一步放大續班率的數據。所以,每個機構定義的維度可能都不一樣,你說你知道那些數據你怎麼比?

關於獲客成本

嚴格來說這不是成本,這是費用。簡單理解,就是花多少錢拿了一個用戶。但是具體到定義,則可能出現各種情況了。比如可以說的是一個免費或低價課的獲客成本,可以說的是一個正價課的獲客成本。正價課的定義每個公司可能又不同,比如可能定義成99以上的課都是正價課,可能定義成999以上的才算正價課。還有可能就是投放帶來的用戶的獲客成本和混合著非投放獲取的平均獲客成本。你想測算比較就得摘出來看,具體投放獲客各家如何,非投放的用戶池子有多大是否可持續?籠統的去比較一個獲客成本基本是沒有意義的。

以上的,我也就是簡單寫寫,箇中門道可能更復雜。寫這文章呢,其實我想說的很簡單,把自己的數據搞明白怎麼回事就行了,別四處瞎打聽瞎比較了,沒什麼用。把自己數據搞明白相關的就是核心問題就是服務好你的學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獨立思考”,作者潘欣,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