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底之後經濟長陽可期

探底之後期待反彈。股市如此,中國經濟發展更如是。

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為改革開放以來最低,也是唯一的負增長。毋庸諱言,一季度由於疫情帶來的生產停滯,人流、物流、資金流受堵,我國經濟供給側受到巨大沖擊;而海外疫情持續蔓延,又對我國進出口帶來需求端的二次衝擊。供需兩端都受到衝擊的當下,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必將走上臺前。

更強的內生力量,將因改革開放而進一步被釋放。正所謂危機倒逼改革與開放。從引導金融機構更多支持民營中小企業,到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從鼓勵民企參與重點領域混改,到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支持民企發展的利好政策接踵而至。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印發的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市場化改革舉措。這將從根本上降低經濟社會的交易成本;對拓寬經濟主體的生存發展空間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可以預期的是:全面放開外資和民營企業准入限制,釋放要素尤其是農村土地市場改革、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等方面的改革紅利將創造出後疫情時代的新機遇。

更快的轉型升級,將匯聚起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一季度,以電子商務、在線學習、遠程問診等為代表的線上經濟表現活躍,產業升級持續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以新產業、新產品和新商業模式為代表的新動能逆勢增長,中國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加快。

而在國家大力推動“新基建”的政策“加持”下,未來一段時期,各行業各領域數字化轉型的步伐將大大加快。是的,唯有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才能給防守提供長久支持。而疫情催發下的數字經濟發展新高潮,必將匯聚起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更大的內需市場,因投資與消費雙管齊下被激活。在海外疫情持續蔓延的衝擊下,中央提出要堅定實施擴大內需的戰略。戰略一旦確立,便從供給側與需求側兩端共同發力,展現了廣闊的市場前景。

從供給側的投資端來看,“新基建”與“老基建”都被賦予了使命。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加強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投資,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同時,要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會議還明確提出,要支持企業出口轉內銷……毫無疑問,這將使“給點陽光就燦爛”的企業家們,提振起投資與發展的信心。

從消費端來看,疫情期間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需求,將通過有序推動各類商場、市場復工復市,讓其得到充分釋放,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則將被培育壯大起來,實現“需有所供”發展局面。

正所謂“ 莫怨春遲寒意漫,明朝自有向陽花”。相信中國經濟在一季度的探底之後,必將走出穩步向上的大陽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