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修覺文化發源地修覺山

“成都載天”|華夏修覺文化發源地修覺山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李白.蜀道難)

“偉大的文明就應該有點神秘”!

“成都載天”|華夏修覺文化發源地修覺山

在古老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站修覺山紀勝亭原址眺望四周,沃野千里、五河匯聚。三星堆、龍埡遺址、金沙、魚鳧、高山等文化居然神奇的以修覺山為中心,方圓幾十公里放射狀凝聚擴散;層巒疊翠的群山綿綿不斷延伸至蜀山之巔。這裡曾經漫山生長著中華大地獨一無二、起死回生、長生不老的稠梗仙草。山中兩口古井猶如龍眼光耀華夏九州。我們腳下的修覺山在漫長歲月中究竟發生過什麼?為什麼有那麼多聖賢迷戀修覺山?這都引發了我們無數遐想。

“成都載天”|華夏修覺文化發源地修覺山

《山海經·大荒北經》雲:“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龔自珍《定庵續集》卷二《壬癸之際胎觀第一》:“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上天,天與人,旦有語,夕有語。”古人想象質樸,認為神民之間的交通往還還須有憑藉物,這就是天梯。修覺山在岷山邛水(今南河)和皂江(岷江)的交匯口, 該交匯口即《山海經》記載的“成都載天”天梯所在。

天梯,據說洪荒之初,天和地相距並不遙遠,還有道路可以從地面到達天庭或者從天庭來到地面,這就是最初的“天梯”。古代人們比較樸質,設想神人或仙人之所以能夠“上下於天”,並不是什麼“騰雲駕霧”,而都是這麼足踏實地,緣著山一步一步爬上去或爬下來的。當然,這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古書上記載能夠緣著天梯自由上下的,只有神人、仙人,再加上巫師這三種人罷了。

《山海經·海內經》載:“西南海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有膏菽、膏稻、膏稷,百穀自生……”明代大儒楊慎《山海經補註》說:“黑水都廣,今之成都也。”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兩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岷江上游)。”

軒轅黃帝受天帝之命自天梯而來“軒轅之丘”迎娶了蜀山氏嫘祖,封為正妃共同治理人間,這裡蠶桑遍野、五穀豐登。

“成都載天”|華夏修覺文化發源地修覺山

一日,軒轅黃帝臨江思考如何治理天下,於修覺山不知不覺入得夢境,去了“華胥古國”,那裡上無國君,下無貴賤愚賢,人民無所嗜好,既不戀生也不畏死;既無親疏背向之隔,也無愛憎利害之心,一個沒有人間利害得失的奇妙理想世界。

修覺山一覺,黃帝採用“自然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治國方法,歷經數十年,建立了繁榮昌盛、空前發展的寶墩古國。安居樂業的人民對黃帝感恩戴德,尊稱軒轅黃帝被為華夏始祖。功成名就的軒轅黃帝在修覺山修煉得道後登天梯去蜀山做了神仙。

人類基因中的自私、貪婪和對大自然的掠奪受到了天帝的懲罰。終於有一天,天帝忍無可忍,將聚合天梯的息壤取走,冰雪消融,奔騰而來,洪水肆虐人間。

人類面對懲罰,陷入絕望。善良的天神龍裔.鯀為了拯救天下蒼生,未得到天帝准許下,偷取息壤,私自下界拯救人間生靈。天帝發現了鯀的行為,怒不可遏,收回神器。天梯搖搖欲墜,岌岌可危。

鯀無畏生死,用全部神力支撐著天梯,一個名叫修己的仙女冒死去給天帝求情未果,也私下凡塵,到修覺山助鯀,只見流星貫昴、山崩地裂、天降神珠,修己吞珠生下大禹。

修己和鯀相互依偎呵護著天梯,人類繼續順著天梯逃生,兒子大禹用龍角、龍爪拼命撞擊和撕裂崇山峻嶺、懸崖峭壁而頭破血流。龍裔一家拯救蒼生的善舉感動了天宮眾多神仙,天神紛紛化為龜、魚、蟹、蝦等來幫助大禹清理砂石,洪水終於浩浩蕩蕩注入大海。

滄海桑田,人類經歷了慘痛的教訓,終於恢復了人之初心,迴歸本善。龍裔不顧生死治水而拯救天下蒼生。龍成為華夏民族圖騰,千百年來,在炎黃子孫的心中,一直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

“成都載天”|華夏修覺文化發源地修覺山

大禹母親修己、黃帝夢遊華胥古國而來的“修覺”一詞,逐步發展為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思想,中國的儒、釋、道三家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都是一部“修覺”的歷史。

華夏後人懷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虔誠來到修覺山修身養心。遠有是祖天師張道陵、北派禪宗神秀大師、唐玄宗李隆基、唐宋詩人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陸游、范成大、唐宋八大家蘇轍、唐“花間詞派”鼻祖溫庭筠、竟陵派創始人鈡惺,大明第一才子楊慎、近有清代乾隆皇帝弘曆、王士正、李調元以及當代史學家顧頡剛等等,聖賢名人先後為修覺山賦詩、題詞、鈐印,為後人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文化財富。

黃帝一覺覺醒造千秋偉業,偉大母愛的大禹母親修己,善良的龍裔鯀禹父子。龍成為華夏民族圖騰,華夏後人都以自己為龍的傳人而自豪!

“成都載天”|華夏修覺文化發源地修覺山

據道光《新津縣誌》卷三十一《政績》載:“王夢庚,號西躔,浙江金華人,拔貢。嘉慶十七年權(暫)領新津事,培植文風,嚴緝盜賊,尤善聽斷。雖(他)怒甚,無詈言(粗話)。至修書院,經始義渡,斷置學田,諸善政迄今猶口碑載道焉”。品行修養很好的王夢庚還寫下十二首詩歌讚美新津縣的十二景。

《王夢庚.新津十二景之南港晚漁》

層波疊浪盛天梯,擊楫中流快取攜。

翠網痕牽殘靄破,紅鱗豔射夕陽低。

等箵影重燈將上,欵乃聲迴路不迷。

好趁提壺沽酒去,醉餘清夢繞花溪。

1911年,四川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後,清廷四川總督趙爾豐造成的“成都血案”。在同盟會的指導下,新津侯寶齋成立了保路同志軍,並擔任新津保路同志會會長參與鬥爭。在修覺山頂築構炮臺,修覺山下禹帝宮設立總指揮部。農曆八月十一日,清軍進抵新津舊縣(原五津),時值秋汛,清軍無法渡河,雙方隔河炮戰達 10 日之久,修覺山古建築群遭遇炮火轟炸而損毀嚴重。

四川保路運動和同志軍大起義,極大地鼓舞了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的鬥志,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績。後被孫中山先生“沒有四川保路運動,辛亥革命起碼要推遲一年半載” 。

孫中山讚揚蜀中先烈:“岷江湍湍,蜀山峨峨,奔放磅礴,礴江千嶽,俊哲挺生,厥為世率。

“成都載天”|華夏修覺文化發源地修覺山

一位年近古稀的新津文化人士曾感慨,在明代,修覺山與黃山、峨嵋山、嵩山、泰山、武當等一同入選50大中國名山。修覺山凝聚著川西壩子曾經的輝煌記憶。修覺寺、雪峰觀、通濟偃、青山綠樹、大佛巖、洞天春色、唐白塔、尊師亭、紀勝亭、玉皇觀、洗硯池等始終魂牽夢繞般浮現在他的腦海。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只有每個人都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山水方可永存,鄉愁才能溫馨。

修覺山文化多樣性的詩詞歌賦和古老的上古傳說是目前關於長江文明起源迄今最古老文化的證據,它也是中華文明版圖燦爛的一篇,對探索華夏文明起源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成都載天”|華夏修覺文化發源地修覺山

新津修覺山文化產業

新津龍舟協會會長

新津電子商務協會會長

邱海翔 撰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