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疫情之下的家庭冲突谁之过?

案例分享:疫情之下的家庭冲突谁之过?


大年初四,深夜,珠海,心理援助电话。

当电话接通时,我立刻被一种电台主持人般极富感染力的声音所吸引。说话很有分寸感,条理分明,即便是在求助的情形下,仍能保持相当的冷静。一听便知是素质极高之人。

案例分享:疫情之下的家庭冲突谁之过?


果然,A女士为一知名企业女高管,管理着上千人的团队。在工作上雷厉风行、说一不二。可在生活中却判若两人,优柔寡断,无所适从,用她自己的话说“感觉很失败”。

案例分享:疫情之下的家庭冲突谁之过?


这不,春节才刚开始,家庭冲突就爆发了。年初二因肺炎疫情日益严峻,就是否取消出游计划家里发生激烈争执:A女士认为来日方长,没有必要拿生命去冒险;其老公则认为不必恐慌,该干啥就干啥。最终的结果是谁也无法说服谁,老公一意孤行,还搭上本就身体不适却不放心儿子独自出游的老母亲;而A女士则坚持生命至上的原则,与儿子留守家中。本来A女士在无奈中还因有儿子的陪伴略感欣慰,没料到的是,18岁的儿子居然打着陪伴妈妈的幌子,实则是为了可以继续与女朋友约会。每天若无其事地戴着口罩出门,到了年初四干脆夜不归宿。

至此,A女士彻底崩溃:一个管理上千员工的高管,疫情之下却管不了老公和孩子,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案例分享:疫情之下的家庭冲突谁之过?


听得出在动听的声音背后,透露出A女士的愤怒、无奈、无助与深深的悲凉。

愤怒自然是怒其不争,一边是老公的不知轻重,任性妄为;一边是儿子的爱情至上,不顾家人;

无奈的是自己在公司可以指挥千人,可在家里却完全没有存在感,不被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放在眼里;

无助的是,自己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是该选择逃避,躲到某个地方消失掉,顺便验证是否还被人在乎?还是坚持真理,大干一场,甚至鱼死网破?

而这深深的悲凉则源自事业型女人的共性。她们在职场努力打拼,不但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与怜惜,事业的成功反而成为家庭和谐的障碍与被嘲讽的理由!

也许是被倾听、被理解带来的轻松, A女士一吐为快。在咨询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她仿佛意识到什么,问道:“我是不是很失败?”

案例分享:疫情之下的家庭冲突谁之过?


于是,我们围绕着“失败”展开了一场讨论。

A女士认为失败就是失控,当一切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时,就会感到焦虑和惶恐,仿佛世界就不再属于她。

的确,对于在职场身经百战的她来说,如果不是练就了强大的职场竞争力,如何能在公司上万人中脱颖而出、身居要职?如果不是自己善于掌控,上千人的团队如何管理?强势是大多数事业型女性必不可少的助力器!

可是,问题来了:公司也许可以用制度来管控,而家庭则需要爱与尊重才能和谐!

说到这里,A女士反应异常激烈:正是因为太明白不能拿公司的那套在家里大行其道,所以一直以来,对待家人她都刻意示弱、忍让,结果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案例分享:疫情之下的家庭冲突谁之过?


那么,问题的关键是,“示弱”、“忍让”是如何进行的?

A女士想了想,问道:“满足对方算不算?”

原来,因为总是忙于工作,经常加班、出差,作为对家人的补偿,她总是有求必应,甚至即便有错也过度宽容。她看过大量类似“如何成为优秀女人”的励志书籍,让她明白事业型女性需要示弱的道理。所以为了避免冲突,她经常忽略老公、儿子的不当行为,甚至不惜放弃原则,还当成是小女人的“忍让”美德。

问题已经显而易见,虽然小女人的“忍让”的确能暂时维持家庭表面的和谐,但正是A女士毫无原则的“忍让”,甚至是过度的“宽容”,把自己的老公和儿子造就成两个任性妄为、缺乏自律的大男孩。疫情之下所爆发的冲突,并非偶然,而是家庭互动模式错位的结果。

案例分享:疫情之下的家庭冲突谁之过?


美国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中说道:

“有的时候我们打着宽容的旗号,却在包容那些对我们自己和他人都不利,甚至是有害的举动和行为……共情会仔细留意过度的宽容,学会经常问问自己:我是真的在宽容他人,还是在尽力维护和平?我是不是太依赖我的伴侣,所以直接忽略了他人的轻蔑行为,从而希望能挽救这段艰难的关系?”

案例分享:疫情之下的家庭冲突谁之过?


A女士的背后也许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无从追溯。但可以确定的是,目前她至少需要做的,就是要接纳并享受自己事业的成功。成功是一件理直气壮的事情,用不着小心翼翼,更不用自责。避免在生活中把职场的“强势”矫枉过正,用爱与尊重平衡好“示弱”与“忍让”的尺度,才是避免家庭冲突和与家人共同成长之道。

注:本案例人名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