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科技

隋唐的科技


(一)天文學

隋朝曆法比前朝更加精密。公元600年,劉焯藉由北朝張子信的數據,測定歲差為76年差一度,已接近準確值。公元604年,劉焯制定出《皇極曆》。皇極曆是中國古代現存最早給出完整的太陽運動不均勻改正數值表(日躔 Chán 表)的歷法。劉焯的定朔法代替以往的平朔法,是天文學史上的重大變革,即採用日行、月星速度不均勻性理論定出的節氣立法(定朔法),比採用朔望月平均日數進行的推算(平朔法)更加準確。

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他還與梁令瓚合作,銅鑄製成黃道遊儀與水運渾天儀。他在《大衍曆》曆書中運用二次差內插法並創新近似三次差的內插公式,為王恂等後人奠定基礎。

(二)數學

隋朝數學發達,當時士人皆須學習簡易九數,在國子監設有算學(數學系)隋朝的算學就是指數學系,學生有八十人。《隋書·百官志》:“國子寺元隸太常……統國子、太學、四門、書算學,各置博士、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助教、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學生國子一百四十人,太學、四門各三百六十人,書四十人,算八十人,等員。”,專門數學人才的培養也在隋朝才正式成立。

初唐數學家王孝通著於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緝古算經》在世界上首次系統地創立三次多項式方程,對代數學的發展,有重要意義。李淳風等人修訂《算經十書》是唐朝算學的重要成果。

(三)地理學

隋朝提倡博物學博物學是一門內涵豐富的綜合性學科,也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研究傳統,是指對大自然的宏觀觀察和分類,它包括當今意義上天文學、地質學、地理學、生物學、氣象學、人類學等學科的部分內容。。在當時,出現了大量地方誌(或稱圖志、圖經)。隋朝明令全國各地推行地方誌編寫,最後著有《諸郡物產土俗記》、《區宇圖志》與《諸州圖經集》,開中國編撰一統志之先河。

唐初大型地理志書《括地誌》共550卷,內容豐富,對後世的地理研究影響深遠。賈耽的《海內華夷圖》繪有唐近鄰的數百國家。 此外,還有李吉甫著的地方誌《元和郡縣圖志》,杜佑撰寫的政書《州郡典》,樊綽介紹雲南南詔國的《蠻書》等。

(四)建築學

在建築學方面,隋朝有名的有李春、宇文愷與何稠。610年,李春於現今河北省寧晉縣洨河建造安濟橋(又名趙州橋),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現存完好的大跨度單孔石拱橋。

安濟橋 唐朝在隋朝大興城的基礎上擴展修建了首都長安城,與東都洛陽同樣規劃嚴整,規模宏大,是中國都城中規劃最為嚴謹端正的兩個。盛唐極盛時,人口達到80萬—100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為後世留下了城市規劃的樣板。唐朝的木結構建築規模雄渾,氣魄豪邁,建築流程進一步定型化,提高了施工速度。

(五)醫藥學

隋唐時期,醫藥學獲得了全面發展,並取得了突出成就。這主要表現在醫事制度和醫科劃分的進一步完善和提高。隋朝醫學相當發達,設有大醫署。臨床醫學出現分科的趨勢,大醫署分為醫學、藥學兩部分教授學生;而醫學又分為醫、針、按摩、咒禁四科;其中醫科又分成體療(內科)、少小(小兒科)、瘡腫(外科)、耳目口齒與角法(拔罐)等五個專業)。隋朝對古醫籍的整理較過去有了進步,尤其是對本草著作的整理研究,把中國古代藥物學知識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與此同時,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也有了很大的發展。隋朝醫學家巢元方(公元605年—公元616年任太醫博士、太醫令)的《諸病源候論》對病源症候學的研究,對中醫病理學的形成,作出了傑出貢獻。唐朝孫思邈等一批優秀的醫藥學家,全面地總結和發展了中國古代醫學的成就。如孫思邈撰寫的《千金要方》和補本《千金翼方》,論及藥物之本、診治之訣、針灸之法、養生之術,都是不可多得的醫書。《新修本草》是中國最早的一本國家官修藥書,成書於顯慶四年(公元659年)。這些醫學鉅著,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外,藏醫學在這一時期也有了較大發展,中外醫學交流也出現前所未有的蓬勃局面。

(六)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大約在中晚唐,逐漸應用於印製曆書、字書、術數書、佛像、經咒等。1966年,在韓國發現雕版《陀羅尼經》,刻印於公元 704年—公元751年之間,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現收藏在英國倫敦博物館的唐朝鹹通九年(公元868年)印造的《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其雕刻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印刷術的發明對文化傳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發展的重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