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琴之路 如琢如磨-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斫琴之路 如琢如磨

■閒暇時彈一彈琴,提高一下彈琴技藝。

斫琴之路 如琢如磨

斫琴之路 如琢如磨

  ■打磨古琴,滿身都是木屑。

  ■買了幾十個琴坯貯存起來。

  今日出鏡

  不懈追求的制琴師艾樹強

  採訪動機

  用琴棋書畫等傳統文化平衡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使其達到修心養性的目的,當前越來越被世人所認可。在這種趨勢下,有著三千多年曆史的古琴煥發生機,有了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更具現代都市氣質的石家莊,有一位自學成才的制琴師,只有初中學歷的他,用一雙巧手製作出的古琴,深得周圍愛琴者好評。這背後在探索路上的付出和堅守,他冷暖自知……

  4月15日上午,位於石家莊市東三教某小區的一間地下室裡,38歲的艾樹強吃過早飯之後,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十平米左右的空間,放置著木料和工具,每天要做什麼工作,都在他心裡裝著。呆在手機信號都比較差的屋內,他要做的是將原料最終變成一張張散發著古樸氣息的古琴。在最近5年時間裡,經常會有這種工作狀態。

  艾樹強屬於那種動手能力強過課堂上讀書做題能力的群體。初中畢業之後,他發揮強項,離家學習書畫裝裱手藝,待手藝成熟之後,在家鄉滄州開了一家門店。那期間他一邊經營門店,一邊學習中國畫,同時買了第一張古琴。中國文化講究觸類旁通,自古文人多喜古琴。作家徐皓峰於《武人琴音》中提到,樂器有德,能夠影響人生。不會演奏,在家擺一件也好。明清的書房設置是牆面垂掛古琴,懸琴而生敬意。艾樹強並不想僅僅是懸琴,那時候他買了不少光盤,跟著節奏零起步。當時是2001年左右,身邊圈子裡沒有聽說有教古琴的。技藝想提高,只有到文化氛圍更濃的地方。加上他本人確實想出去闖闖,於是關了門店,隻身去往北京。從最初在潘家園一家畫店打工,到後來轉戰天津、內蒙古,多年走下來,艾樹強在追求中國畫技藝的同時,始終沒放棄過對古琴的喜好。

  2014年,艾樹強來到石家莊投奔兄長。此時,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一些領域帶來了契機。艾樹強的畫作,被認同者相互轉發,有喜歡的,即便天南地北,都可以定做送達。有了固定的客戶群體,在完成畫作後,艾樹強便可將業餘時間用在對古琴的研究上。古琴技法的提高,使他對琴也開始有了更高要求。閒談中,一位朋友建議他:“你本身會木工,為何不自己琢磨著做一把古琴?”這句話,讓他心裡一動。於是他開始查找相關的資料,進行籌備。艾樹強的制琴之路,是從拆琴開始的。朋友淘汰下來的琴,他動手拆裝了多遍,逐漸摸索出了一些規律。後來有朋友說,琴哪裡哪裡有問題,他就能找到問題所在,維修排除。如此反覆,對做琴有了信心。做古琴雅稱斫琴,說的是這種工藝的精細。外表看起來簡單,實質上琴面板與底板是不同材質的膠合。包括呈現出瓦弧形,都要用到木工。而後便是髹漆,將大漆與鹿角霜按一定比例混在一起,刮到琴體,反覆多遍直至乾透,才能進行下一環節。艾樹強自己學著髹漆,皮膚過敏癢得晚上睡不著覺,但是還是堅持進行下去。

  一批琴共7張,四五年時間反覆拆裝調試,最終達到了個人滿意的效果。之後均被圈裡朋友挑走,反饋回來的信息是音、形俱佳。很快他又收到多個定做的需求。畫畫、做琴,艾樹強目前挺滿足這種生活狀態。自在灑脫,也少些世故。也許有一天他會實現頭腦中想象的樣子,揹著琴去尋找詩與遠方,正可謂“半曲平沙走天下”。“也許我處世不夠聰明,但是隻要對於喜歡的事,就願意付出足夠的精力。”他笑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