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中的詩人們:升官、下獄、慘死

明代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的“前七子”的美學觀點認為: “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確,唐代的詩作是我國古代文學的巔峰,唐朝的詩人層出不窮,留下的詩作更是浩如煙海。由於歷史原因,唐朝大致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這四個時期都誕生了大量優秀的詩人,而其中那些名震古今的大詩人們多數都經歷了從盛唐到中唐的時期,那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

那一時期標誌性的事件就是——安史之亂。都說優秀的文學作品都誕生於動盪的生活,我想那些大詩人們可不想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之下。一生大多在盛唐生活的“詩仙”李白,其前期的作品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但經歷的動盪之後,其晚年詩作也是充滿了落寞。而飽經戰亂的“詩聖”杜甫,其詩作風格沉鬱頓挫,憂國憂民,也成就了其詩史的地位。


“安史之亂”中的詩人們:升官、下獄、慘死

而今天我要和各位講述的是三位同樣聲名遠播的大詩人,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最後的歸宿的大詩人,他們都經歷了“安史之亂”,他們的命運也各不相同。

一、春風得意——高適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 ,滄州渤海縣人(今河北省景縣)。高適出身官宦世家。曾祖高祐,隋時官至左散騎常侍,唐時官至宕州別駕,從五品;祖父高侃,高宗時名將,曾生擒突厥車鼻可汗,攻高麗,官至隴右道持節大總管,安東都護,封平原郡開國公,食邑兩千戶;父親高從文,“位終韶州長史”,官位正六品。

所以說,高適想要做官,機會很多。可以通過門蔭、科舉、制舉(皇帝考核)。可惜當時門蔭名額有限(家族太大),而科舉在當時確實非常難(明經科簡單,進士科難),制舉又沒成功。鬱悶的高適選擇了隱居,這一隱,就是十二年。

開元二十年(732年),東北邊境上的契丹叛亂擾邊,朝廷派禮部尚書、信安王李禕率領軍隊討伐。高適藉此機會進入李禕的幕府,希望有機會展示才華。可惜他並沒有得到重用,隨後幾年,高適也沒有太多的機會。

直到高適四十九歲那一年,他得到了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宋州刺史張九皋的舉薦,得授封丘尉。也就是河南封丘縣的公安局長兼武裝部長,一個十足的基層官員。

兩年後,年過半百的高適終於迎來了人生的轉機,他進入了時任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的幕府。不久“安史之亂”爆發,當時的高適任監察御史,雖然是個小官,但他在潼關任職。

當時,哥舒翰負責守衛的潼關失守,朝野上下一片指責,其實在這件事上,李隆基要負主要責任。這時高適站出來為曾經的老領導鳴冤。深知其中關鍵的李隆基沒有深責哥舒翰,卻意外的發現了這位年過五十的大詩人,於是他升了高適的官:諫議大夫,賜緋魚袋,官居四品。不久高適被破格提拔為正三品大員、封疆大吏——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讓他平定永王李璘,高適運氣很好,他的兵還沒到,永王李璘的軍隊就發生內亂,將領逃散,而李璘本人也在逃亡途中被殺。有意思的是,曾經的好友李白當時就在李璘軍中,也因此李白被流放。

此後,高適歷官太子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永泰元年(765年)高適去世,時年六十二歲,贈禮部尚書,諡號為忠。高適逢亂世而崛起,這在當時真的是十分罕見的。


“安史之亂”中的詩人們:升官、下獄、慘死

二、鋃鐺入獄——王維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詩佛”王維(701-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王維早年仕途還算順利,開元九年中了進士,可見其不僅文采出眾也很會考試。不過其並未擔任重要的職位,張九齡執政時,他也不過是個右拾遺(諫官,八品左右)。其實,王維在長安過著悠閒的半隱居生活,十分愜意。

可惜好景不長,安史叛軍攻陷了京城。名氣很大的王維被迫出任偽職——給事中,而實際主要讓王維負責樂工,這讓善音律的王維做回了老本行(早年他曾任太樂丞)。應該說,王維擔任的這個偽官,沒有為安祿山出一計、設一謀,對於大唐的平叛,基本無害。但這絕對是一段不光彩的歷史。

至德二年(757年),剛剛將安史叛軍趕出長安、重新回到京城的唐肅宗李亨,驚魂初定之際,就決定嚴厲追究一大幫官員的責任——凡是當過安祿山偽官的人,都該死。於是王維被囚禁,九死一生。

關鍵時刻,拯救王維是他自己和他的弟弟。

萬戶傷心生野煙,

百僚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裡,

凝碧 池頭奏管絃。

這首詩只有28個字,但其題目《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 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長達39字,一般後世簡稱為《凝碧 池》。毫無疑問,這首詩中的“百僚何日再朝天”讓唐肅宗聽著很舒服。另外,王維還特意為時任宰相的崔圓作畫(南宗山水畫之祖可不是說說而已),崔圓也為其疏通,加上王維的弟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反有功,也為兄長求情。因此對王維的處分是:由原任正五品上的給事中,降職為正五品下的太子中允,官降一階。王維撿了條命。

上元二年(761年),王維逝世。


“安史之亂”中的詩人們:升官、下獄、慘死

三、客死異鄉——王昌齡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兒童文學作家謝婉瑩女士的筆名“冰心”就源自這首家喻戶曉的詩。王昌齡 (698—757年),字少伯,幷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王昌齡雖然在今天是大詩人,可在唐史上,他卻是個實實在在的小人物,王維出身河東王氏,高適更是官宦之後,而王昌齡的家世歷史沒有記載,可見應該是平民出身。年期時的王昌齡漫遊大唐的西北邊疆,也就是出塞,寫下了無數的膾炙人口的詩篇。在二十九歲時,王昌齡進士及第,說明他確實頗具才華。他的第一個官職是秘書省校書郎,正九品上,級別不高,但能接觸到領導。

可惜,王昌齡似乎官運很一般,一直沒有大的升遷。在開元二十五年以後,甚至被貶至嶺南。雖然史料並未記載王昌齡這次被突然貶謫的原因,但估計與朝廷政治鬥爭有關。因為在開元二十五年,被稱為“賢相”的張九齡遭貶為荊州刺史,而著名奸相、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上任。王昌齡應是受了張九齡的連累。

至此,王昌齡一生都在低級官員的隊伍徘徊。

“安史之亂”發生後,時任龍標縣(今湖南黔陽)縣尉的王昌齡聽聞皇帝西逃,擔心自己家人,於是棄官北歸,也有說是投奔永王。王昌齡在至德二年(757年)途經亳州時,竟然被刺史閭丘曉所殺!《唐才子傳》說他“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

王昌齡被殺一直是個謎案,到底因為什麼被閭丘曉所殺?王昌齡棄官而逃確實是大罪,但河南省的刺史是不能處置湖南的官吏的,而且王昌齡也罪不至死。很可能是私人原因,也許是嫉賢妒能?真不知道一個小小的縣尉礙到刺史什麼事兒。

至德二年十月,也就是王昌齡冤死的同一年,唐廷宰相張鎬兼任河南節度使,集結軍隊,討伐安史叛軍。閭丘曉延誤時限,張鎬大怒,要殺了他。閭丘曉求情道:“家中還有親人需要奉養,請饒我一命。”

張鎬反問:“那王昌齡的親人,誰來奉養?”閭丘曉默然。

時人聞之大快。

張鎬問完,比照閭丘曉杖殺王昌齡的方法,也杖殺了閭丘曉。也算是給王昌齡報了仇。


“安史之亂”中的詩人們:升官、下獄、慘死

唐代的詩人們,甚至是歷代的文學大家,他們多數給人的感覺是懷才不遇。但其實,文學上的才華與政治上的才華是無法等同的。和平時期尚且如此,更別說是亂世了,但也正是現實中的不幸,讓這些文學大家們留下了那麼多流芳千古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