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定老人:什麼叫“千斤不壓稍”?

人的身體,比如臂部,腿部,軀幹都可以分為

“根節、中節、稍節”三部分。

這裡主要說的“臂部”。

手是稍節,肘是中節,肩是根節。

稍節遠離根節,前面沒有牽掛,所以靈活多變,極易滑脫。

比如人家打你胸口,如果你用大力下壓稍節,人家的手就會滑脫出來向上提擊你的下巴,而你來不及改變用力方向。這叫做“突變”。

真定老人:什麼叫“千斤不壓稍”?

對付稍節,壓,截、架等防守動作都不能用力過大、過僵,否則都可能滑脫捱打。

解決辦法:

1、接手位置儘量靠裡一些。

所謂“顧其稍節,制其根節”的說法,有問題,不要單純顧稍節。

2、如果非要顧稍節,可以用小、脆、快的手法,比如叨、點、勾、拍之類。

拳經說了“勾兮挽兮柔弄剛”。

其實按照綿張的打法,不必管它稍節,擦身而進,你的刀子扎過來,我的刀子就扎過去了,這是張橫秋“家傳秘訣”上說的,叫做“刀對鞘直刺牽拳”。

所謂“進手破”,就是在進攻過程中捎帶著就把來手破了。鬥牛士捅刀子不必去“顧”牛角。與人交手只是個角度問題,或“切”或“射”,快速入身,斬於馬下。你認真分析裡外死手錄像,都是你殺過來,我也殺過去,沒有單純“顧”這一說。

使用稍節攻擊的人,就要注意了。要發揮稍節的長處,避免稍節的短處。

稍節的優勢是:速度快、打得遠、變化靈活。缺點是力量小,戰線長。

要充分發揮這些優勢,特別要掌握“突變”的技術,一遇阻力,立馬變換角度、方向,利用提、撣等法,給予連續打擊。

起碼可以稍一抽手,又扎進去,這種連續亂扎刀子的辦法也常常弄得對方防不勝防。

稍節的缺點是力量小。稍節射入,要繼之以中節、根節打擊。稍節是“尖刀班”,大部隊要跟上去。

所以不要用稍節跟對方“較勁”,如果需要用稍節做大力擰旋動作,(比如拿法)請將稍節貼近根節。

稍節戰線過長也是個問題。要防止對方“順手而入”。

兩手如兩個兵團,要不離不棄,互為增援,不要孤軍深入。

PS:本平臺收錄的各武術前輩及武友的言論,只為個人學習,因個別圖文資料來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見諒。尊重原創作者版權,期望各友留言點評告知。溫馨提示:網絡文章要結合自身的體證,是否適合自己,要辯證的看,不盲從。祝各位武運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