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看常寧:做“活”土地文章,發展更有奔頭--強國新聞--人民網

“我們家原先住在山裡的毛坯房,下雨天出門腳上都是泥。現在政府讓我們搬進了新建的樓房,不僅幼兒園在門前,我還在這裡找到了工作,就和城裡一樣!” 西嶺鎮石山村村民徐江青和記者聊起她在小村裡的生活變化時開心異常。

採訪組一行在常寧市鄉鎮搬遷小區內採訪 張桂貴/攝

走在前列,幹在實處。地處湘江中游南岸的常寧市,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舉全市之力盡銳出戰、攻堅克難,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今年,剩餘貧困人口全部達到“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年底將實現全面脫貧。

勇立潮頭,再闖新路。為做好脫貧摘帽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自2017年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以來,常寧市嚴格按照上級部署要求,紮實推進、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在用“活”土地方面下足功夫,厚植髮展動能,壯大集體實力,富了群眾口袋,再次輸出“常寧樣本”。

減貧困

村民有了新奔頭

遠處,流水潺潺、一片荷塘,長廊古香古色;近處,孩子們綻放開心的笑顏……眼前的美景讓人難以和貧困村聯繫起來。

西嶺鎮石山村,地處常寧市東南部,屬大義山脈山區,因山上多岩石而得名。全村1100多人只有200來畝水田,2014年人均收入僅2326元,是省級貧困村。

西嶺鎮石山村火龍果種植基地 張桂貴/攝

張永強,石山村明月組人,全家2人,是2014年建檔卡貧困戶。

“山上都是石頭,土地貧瘠,一身勁也沒處使。”說起曾經的貧困,張永強滿是無力感。當時,種水稻是石山村主要經濟來源,人均不到0.2畝的水田,一年到頭也難以存下幾個錢。

改變,始於改革。2017年,常寧市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市)。全市篩選了社區型的宜陽街道、山區型的洋泉鎮、礦產資源型的柏坊鎮和農地流轉型的西嶺鎮4個鄉鎮的12個村(社區)作為改革試點村(社區),盤活集體資產,推動脫貧致富,讓“資產變股金、資源變股權、村民變股民”。

常寧市委書記劉達祥告訴記者,在試點過程中,常寧採用“十一步工作法”,即成立改革機構、培訓骨幹、村民表決啟動改革、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股權量化、通過方案、籌備集體經濟組織成立大會、召開成立會及選舉產生集體經濟組織班子、發放證書及登記註冊等,並先後製定了《成員身份指導意見》《股權設置與管理辦法》《股權有償退出辦法》《股份繼承辦法》等政策性文件。

精心組織、環環相扣。目前,全市100%的村(社區)完成了清產核資和成員身份確認,399個村(社區)成立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56個村(社區)實現成員分紅共856萬元。2019年,還被列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經驗交流典型單位。

根據統一部署,石山村也成立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設立人口股11890股、土地股13761股、扶貧股1140股,分別佔總股本的44.38%、51.36%、4.26%。其中,通過土地流轉,動員社員以土地入股370畝,開發石山休閒公園,2017年就實現經營性收入18.4萬元,全體社員保底分紅共計6.09萬元。該村還整合產業扶貧資金,在集體土地建立扶貧困車間1個,安排村民就業。

採訪中,張永強告訴記者,今年他們夫婦從村集體分紅1400元。被安排在扶貧車間工作,每人每天160元。兩項合計,全家純收入達37226元,貧困的帽子早已被甩到腦後。

壯集體

發展有了新思路

當夜晚降臨到廟前鎮中田村,村裡的古民居內上演的皮影戲,引得周邊村民和遊客紛紛駐足觀看,喝彩連連。

中田村,地處常寧、桂陽和祁陽三縣交界處的廟前鎮中心區域,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第五屆中國景觀村落、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歷史文化名村。

廟前鎮中田村 常森/攝

村支書李明樹告訴記者,全村轄13個村民小組,346戶、1290人,佔地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25.6畝,林地面積4484.6畝。古民居作為祖上給村裡留存下來的遺產,它也是湖南省保存完好、規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築群之一。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前,中田村雖坐擁百年古民居景觀,村集體經濟收入卻為零。

改革中,該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用中田古民居景點招商引資,農民以房產入股,按股分紅。

思路一變天地寬! 村裡的老房子集體出租,15元一平米,一年光租金收入就有35萬元,村民們每戶都能分3000元左右。

在創新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路途中,常寧市利用市場化思維,著力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不僅改出了資產經營型、資源開發型、股份合作型、產業帶動型、服務創收型等五種集體經濟新模式,還改出了村黨支部領導、村民委員會主辦、股份經濟合作社主營的“兩委一社”新格局和“一村一業”的新路子。

李明樹告訴記者,來旅遊的遊客帶動了當地的消費,村民家裡的蔬果銷售供不應求,大家都非常開心合股帶來的改變。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5萬元。

沉睡資源活了起來,閒置土地種了起來,扶貧資金動了起來,生態環境綠了起來,經濟組織轉了起來……在常寧,越來越多的農村集體經濟“空殼村”正在消失,“薄弱村”得到強化,村集體經濟發展後勁十足。截止2019年9月,全市成立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399個,其中股份經濟合作社131個,實現年分紅591萬元。

強支撐

發展有了新名片

驅車進入平安村,穿行於萬畝生態油茶林基地。漫山的油茶林進入最佳採摘期。

作為湖南省“美麗鄉村示範村”和首批十個農業特色小鎮,平安村採用“股份經濟合作社 油茶莊園 村民”經營模式,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西嶺鎮的油茶基地 崔建華/攝

“村裡3000畝油茶樹,預計今年能產鮮果30萬公斤,按照每畝產值2000元計算,年總產值有望達到600萬元,預計每畝油茶林每年能為村民帶來2000元的增收。”平安村黨支部書記周法文介紹,而這一顆油茶果,給村民生活帶來的滋潤遠不止於此。

“村民把自己的山地流轉給股份經濟合作社,合作社再集中將土地承包給油茶莊園,油茶莊園則會將把土地以數十畝到兩三百畝不等的規模返租給願意參與種植的村民,把林地管理和收益真正交還給村民。這樣村民不僅能得到土地流轉金,還能去參與油茶種植,收入來源穩定而多樣。”周法文解釋道。

常寧市委副書記、市長吳樂勝介紹,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為抓手,常寧市集中引進數十家餘家油茶龍頭企業,利用科技力量,深挖“一個果”“一棵樹”的潛在價值,同時在油茶林裡套種黃桃、油牡丹、尾參等經濟作物,在林中散養“茶山飛雞”,實現林下最大化收益。一條能致富、多元化、可延續的油茶產業鏈條在平安村悄然崛起。

憑藉這一抹茶油香,常寧市不僅打通了油茶產業的鏈條,還吹起了一股發展文旅經濟的風潮。其中,平安村以“油茶”為依託,高標準打造 “平安油茶特色小鎮”,建成油茶花谷,形成了油茶小鎮-油茶花谷-跑馬場-梅埠錘釣一日遊旅遊路線,每年遊客累計達20萬。在今年國慶、中秋“雙節”黃金週,常寧市共接待遊客30餘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9972萬元。

油茶小鎮遊客中心廣場 張桂貴/攝

“一畝茶山百斤油,家家戶戶不用愁。”平安村油茶小鎮乘改革春風,通過以油茶為產業,以文化為紐帶,縱深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產業鏈條延伸,實現“油”旅融合,鄉村振興,成為常寧市農村集體經濟制度改革的生動註腳。

兩年多來,越來越多的美麗富強新農村示範點在常寧這片紅色的土壤上湧現——獅園、西江等村,開發建設度假式養老產業;廟山、南坪等4個村引進臺資3億元,打造百萬櫻花園;桐江村,流轉耕地、林地,組織全村進行菸葉和油茶生產。

發展有動能,支撐更有力。世界鉛都、杉木楠竹之鄉、中國油茶之鄉、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常寧新名片正在日漸增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