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兒長大後是沒有家的,希望你永遠不要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女孩兒長大後是沒有家的,希望你永遠不要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前半句"女孩兒長大後是沒有家的",是過來人經歷了許多事後才說出來的滿含心酸的話。

後半句"希望你永遠不要懂這句話",意思是希望沒有經歷過的人不要經歷,沒經歷也想象不出其中的心酸和艱辛,只有經歷過才會知道。

有書君覺得不明白這句話的人要麼還沒有長大,要麼生活幸福。希望你的生活幸福快樂,不必明白身為女人的痛苦。

因為種種原因,有的女人感受到沒有可以依靠的父母、沒有可以依靠的人 也就沒有可以依靠的家。

可以說"年輕時不懂,讀懂時已不再年輕",當你讀懂這句話時,可能心已傷痕累累。

一個女人一輩子沒有享受過幸福快樂的生活,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會這麼苦,但是等你熬到明白了這句話時,才知道原來自己真的像沒根的浮萍隨風移動,居無定所。

這樣的女人很"慘",這種慘主要是自身偏弱,能力不足導致的,也是心理敏感脆弱的人。

1.在原生家庭裡也會有不是自己家的感覺

女人可能會有三個家——孃家、婆家、自己家。

在孃家離異家庭長大的女孩,爸爸媽媽離婚後各自成家,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沒有自己的家,感覺沒有自己真正的家。

父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對外交往的引路人。

在原生家庭中,女孩小時如果能得到父親的疼愛,可能會感覺到幸福,也會比較自信。

有父親的關愛,女孩子可以學習怎樣與異性相處,知道怎麼與人交往,在以後的生活中就能自信滿滿地與人相處。

女孩兒長大後是沒有家的,希望你永遠不要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如果在孃家得不到善待,會把這種習慣變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行為,會產生自卑心理,在自己的家裡小心翼翼,在婆家、自己的家都不會受到優待。

你得跟所有的人處好關係,才可能覺得有家,但是沒有自信的人很難有滿意的家。

沒有兄弟姐妹的支持,有家也不是家。

女孩出嫁了,再回孃家終究是客人。家裡有哥哥或者弟弟,父母有重男輕女思想的人家,信奉的就是養兒防老。

一旦結婚,就算父母健在,孃家覺得你"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是外人。如果你沒有徵得父母同意,把自己嫁了,是屬於私奔,也不再是孃家的人。

父母去世之後,在哥哥、弟弟家裡更是個外人。因為娶進門的嫂子和弟媳婦才是他們的女主人,孃家跟你已無緣。

學會心裡有別人,也要有自己。

只有自己能經濟獨立,孃家嫂子或者弟媳婦說什麼才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懂得顧全大局,"人心齊,泰山移",對兄弟姐妹能幫就幫,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不了也不必硬撐,不必極盡所能影響小家,更不能讓別人覺得有錢是親戚,無錢不必親。

儘可能做到融洽相處,那就還會有家的感覺。

2.丈夫的家不是自己的家,是公公婆婆的家

遇到不明事理的婆婆從中挑撥,在過去的年代,兒媳婦再厲害也沒辦法。現在最重要的是自己撐起一個家,不影響到孃家、不干擾到婆家。

不求別人好,也不怪別人差。

在婆家,如果他覺得都是一家人,你有的家裡人都得有。你婆婆、小姑子也認為你有的她們必須有,她們有的,也有你的,就是認可你。

如果她們相互有的,沒有你的,就是把你當成客人,就屬於外人,你就會有不是自己家的感覺。

但是你換個角度來看,這樣的家庭你也就不必做剃頭挑子,不用過分省嘴待客,過好自己的生活重要。

一個有主見,能吃苦受累經營小家的人,也就能過好自己的日子。對方家的事交由對方處理,儘可能不插手、不插嘴,不為了婆家滿意,丈夫開心討好別人,一定不要完全委屈自己。

只要你的辛苦付出能得到丈夫理解就好。如果他總是盯著你付出,他不能理解你,會覺得生活看不到希望,會變得很消極,也很難融入婆家。

對待孃家和婆家的關係上要做到多體諒、多理解。婚後遇到明事理的老人最好,遇不到也不用委曲求全,因為委屈換不來安寧,只可能有變本加厲的欺負。

所以很多已婚女士都知道要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盡到自己的職責,管好自己的家,跟他協調好關係很重要。

3.做不了主的家,讓人感覺不是自己的家

可能因為出嫁到了婆家就不能再回孃家,有了婆家的不被待見,顧不了小家,沒有丈夫的尊重就不會有小家庭的幸福,最終導致沒了自己的家。

自信、獨立、堅強就能生活得幸福。

人都會有脆弱的時候,有能力的人也一樣。"女子本弱,為母則強"。身為女人,不為自己,也要為孩子自立自強。

嫁人有孩子之後,婆婆不幫忙,老公又在外地經常回不了家,帶著孩子去靠孃家,可是時間長了,嫂子總是會覺得自己是多餘的,甚至弄得老媽時常下不來臺。

在孃家,一家人都不開心,回婆家吧,婆家人不管不問,所以女孩子真能體會到沒有家的感覺。

不要總想著依靠別人。

沒有哪一個能獨擋一面的女人,是依靠別人獲得能力的。在自己家裡,做個有主見的人,你得自己做主。

女孩兒長大後是沒有家的,希望你永遠不要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有的人不是你能忍,他就會體諒。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只有靠自己才能永遠不會倒。只要不任命,不任人擺佈,學會堅強,學會愛自己,幸福生活就一定有希望。

所以,你得做個有要求、有主見、有能力的人,他才知道你需要尊重和珍惜。

不要因為沒有丈夫的憐惜而自憐自艾。

結婚以後,不要只有孩子、家務,最好有自己喜歡做的事,不要覺得生活是為別人過,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認自己喜歡過。

不要自己一人包乾家務活,更不要嫌棄丈夫做的事情不如自己的意而處處打擊,最好雙方有約定,都分工負責家庭事務。

在經營好小家庭的前提下,平衡婆家和孃家的關係,做到換位思考,多理解多包容,該孝敬的孝敬,該自己做的事情主動做。

親情不能慣,也不能散。

你要有家的感覺,你就得跟所有的人處好關係。但這又不大可能,重要的還是自己有能力,自己有個好心態,才不會去計較別人的反應,不會總覺得自己被嫌棄,你才可能坦然過好自己的生活。

電視劇《都挺好》裡的蘇明玉就是一個靠自己在外多年打拼,最終成為了獨立、堅韌的女強人。

她叛逆地想與這個家庭劃清界限,卻始終割捨不了血濃於水的親情紛爭,她一直在幫助家人渡過難關,但是自己也因此獲得了諒解親情力量的源泉。

"女孩兒長大後沒有家"也是一句偏激、又極具悲觀色彩的話。

經歷了一些事情,受過一些挫折後,才發現真正的愁苦是說不出的。確實有些事情不知道如何說、向誰說,只能自己消解。

有書君認為幸福要靠自己爭取,家要靠自己建設。女性絕對不要在心理上可憐自己,心中無望就沒了希望,生活就沒什麼勁。

女孩子想一輩子過得舒心,小時候爸爸媽媽疼,長大了丈夫、公公婆婆疼,老了孩子疼,有這樣好命的人,都是有好運的人,也是靠自己努力爭取來的。

希望女孩子永遠都不要懂這句話,是想你在孃家做公主,在婆家被關心,讓自己的家成為幸福的港灣。


也許你還會喜歡以下內容:

人老了,心中有苦該向誰訴說?

為什麼有些母親給子女看完孩子都回老家了,都有哪些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