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縣:改變雲南歷史的通道

徐霞客於崇禎十一年(1638年,53歲)八月初七日於雲南廣西府(今瀘西縣)北行,此後經羅平、黃草壩(今貴州興義)、碧峒、黃泥河、亦佐縣、馬場、箐口、石堡村、曲靖府,於九月初八日至交水。途中曾總結了桂、黔、滇三省的石山地形(叢立之峰)說是西南起於羅平,東北止於湖南道州。又比較三省石山地形的不同特徵說:"粵西之山,有純石者,有間石者,⋯⋯滇南之山,皆土峰繚繞,間有綴石,⋯⋯黔南之山,則界於二者之間,獨以逼聳見奇。"這裡已勾劃了岩溶地形區的初步輪廓。他在曲靖東南的石堡村記述溫泉的特徵說:"初下,其熱爍膚,⋯⋯既而溫調適體,殊勝彌勒之太涼。"他在這段旅程中,經常住在少數民族草舍中,他說:"雖食無鹽,臥無草,甚樂也。"

富源縣:改變雲南歷史的通道


到富源縣我首先是衝勝境關來的。富源縣城東8公里的勝境關,是出滇入黔或由黔入滇的咽喉關口,關裡關外從明朝起有一條石砌的通京大道。當年雲南的秀才進京趕考,都要出勝境關走這條紅石頭路,而中央政府派到滇省的官吏,也都要從此關此路入境。不用說,崇禎十一年二月出羅平的徐霞客,再度進入雲南地界,是非走勝境關不可的,“滇南勝境,乃分界山也”他在遊滇的日記中記道。 

勝境關建造在V字型丫口的兩山之間,行人從門洞底下通過,腳底踩的就是明代的官道。 

腳下就是五尺道了。陪同我的蔣雙祥說:“這些明朝修的五尺寬的官道,文革中被填上了土,種上了莊稼,因而保存了下來。”雙祥手指幾塊路石讓我看,他說:“這些都是馬蹄老走老走磨出來的坑。”我提醒陪我來的尹佐玉小心不要崴了腳。她今天出來穿的是一雙黑皮高跟涼鞋,走在光溜不平的石路上咔咔響,篤篤咔咔的就回響到了明朝。

事實上我們腳下的這些路石上,幾百年來,不知道印上過多少人跡蹄痕。徐霞客的腳印、林則徐的腳印,賀龍和他的紅二方面軍的腳印,沐英統率的徵元軍隊的腳印,從中原遠赴雲南參與民屯的人們的腳印,以及披枷帶鎖被押解而來的流放充軍者的腳印,千千萬萬眾的腳印足溫,都在這寬僅五尺的紅石古道上交匯疊印,紛紛沓沓,寂寂廖廖,匆匆促促匆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