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當局“敵中”還走得下去嗎?】美國大選雖尚未完全塵埃落定,但大勢已經明朗。未來拜登新政府的政策走向仍須等到執政時才能有一個明確的面貌,惟其對外關係方面較一致的看法是將回到多邊主義的穩健路上,並借“盟邦”力量對抗中國大陸。美中貿易戰特朗普政府業已將雙方對立的緊張態勢拉昇到接近極致,進一步惡化的可能

【蔡當局“敵中”還走得下去嗎?】
美國大選雖尚未完全塵埃落定,但大勢已經明朗。未來拜登新政府的政策走向仍須等到執政時才能有一個明確的面貌,惟其對外關係方面較一致的看法是將回到多邊主義的穩健路上,並借“盟邦”力量對抗中國大陸。美中貿易戰特朗普政府業已將雙方對立的緊張態勢拉昇到接近極致,進一步惡化的可能性不高,劍拔弩張關係或許得到紓解,特朗普政府對大陸採取的高關稅、出口管制等多項措施已留給新政府和大陸進一步貿易談判時豐富的籌碼。面對新局,蔡當局一頭熱“敵中”的政策和作為還走得下去嗎?


10月30日臺行政主管部門“主計總處”公佈第3季臺灣人均所得統計概估,第3季經濟成長率概估為3.33%,較8月時預測數2.01%提高1.32%,表現亮眼。經濟主管部門立即透過實時通訊平臺大肆宣揚3.33%是“亞洲四小龍”第一,蔡英文隨即在臉書加以“附和”,林佳龍也趕來“取暖”。看到這些“大內宣”舉動令人覺得既可悲又可笑。
“亞洲四小龍”是1970-90年代臺灣和韓國、新加坡、香港四個經濟體經濟快速發展得到的封號,當時四個經濟體的經濟發展程度和結構相近,而後是越走彼此距離越遠。以平均每人生產毛額作比較,新加坡早就在2017年達到6萬美元、香港於2014年來到4萬美元、韓國於2017年突破3萬美元,臺灣則去年還在2萬6千美元的泥淖裡掙扎。該三經濟體早把臺灣甩得遠遠的,韓國甚至多年前就已宣稱不把臺灣視為其競爭對手,蔡當局卻還巴著這已是30多年前的古董名號不放,硬是要和人家湊在一塊,豈不讓人覺得可悲。
8月時“主計總處”預測第3季的經濟成長率2.01%,其中主要貢獻來自投資的固定資本形成1.87%,島外淨需求(輸出減輸入)僅為0.41%。但到10月概估,結果卻幾乎完全相反,出口表現明顯優於預期,蔡當局所期待的投資實質成長則是希望落空。在第3季經濟成長率概估3.33%中,主要貢獻來自於島外淨需求的3.20%,資本形成僅0.46%。換言之,第三季表現之所以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可說幾乎全是對外貿易所帶動,而對外貿易的貢獻又主要來自對大陸和香港出口超高成長所創造的貿易順差。

依據“海關”統計,今年第3季臺灣貨品出口成長率為6.0%,但對陸港的出口成長率高達19.4%,佔臺灣出口比重攀升到46%,可謂創下歷史新高點;如果扣掉對陸港出口不計,臺灣第3季的出口立即轉正為衰退3.2%。
貿易順差方面,第3季臺灣貨品貿易順差190億美元,但對陸港順差則是高達250億美元,遠高於前者,是經濟成長要素中主要貢獻者。
綜上可知今年臺灣經濟之所以相較全球其他地區有亮麗表現,主要是因大陸疫情控制得當,復工較早,帶動臺灣出口。近兩年來“反中、敵中”變本加厲的蔡當局卻似渾然不知,拿著“靠中”的經濟成果四處炫耀,豈不可笑!
國際貨幣基金(IMF)今年10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估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4.4%,其中美國衰退4.3%,大陸則是成長1.9%,歸因於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大陸恢復經濟活動較早。預計明年全球經濟成長率會反彈跳升至5.2%,美國成長3.1%、大陸8.2%,大陸對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26.7%,美國只有11.6%,顯示大陸雖遭美中貿易衝突、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仍是帶動全球經濟成長的引擎,也是許多跨國企業不願全面撤出大陸的主因。
未來幾年大陸仍是全球經濟成長最主要的帶動力量,臺灣經濟在蔡當局執政下對大陸倚賴加深、更重,理應致力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助臺商運用大陸商機壯大臺灣經濟。但是自美中對立態勢不斷升高,蔡當局完全配合特朗普政策對大陸採取更敵對態度,不僅大砍相關單位對大陸研究預算、阻擋臺商順利往來兩岸處理業務,更幾全面中斷兩岸民間交流活動。一方面加大“傾中”,另方面在國際新局下若繼續“敵中”,一旦兩岸經貿生變,臺灣經濟豈非陷於崩潰!(作者尹啟銘為中華大學講座教授  轉載自臺灣中國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